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形象因其复杂、可塑和重要,它的建构已成为现代国家非常重视的课题。国家形象建构是理解、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光辉历程不可或缺的维度,因为建构稳定和向好的大国形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重要的内在关切和诉求,我们对此有自觉的认识和努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各方面的客观源像,建构了诸如社会主义大国、东方大国、全球性大国等形象,总体上日渐趋好,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取得很大成绩。国家形象建构和新中国建设、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良性互动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在分析不足的基础上探讨进一步优化国家形象的根本路径,有助于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健康前行。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经历四次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以土地制度变革为中心的农村生产方式的变迁,当前正在面临第五次生产方式的变迁。本文旨在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生产方式变迁的分析,探寻农村生产方式变迁的规律性,这将对指导今后我国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工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国家现代化建设始终伴随着对离散的农民或村落的整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农民的整合模式先后经历了集权化集合和民主化集合,逐步实现了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正常化。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日趋原子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国乡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国家必须注重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实现对农民的组织化整合。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建设经历了初步探索(1949—1978)和恢复发展(1978至今)两个阶段,组织机构、干部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逐步提高。前后两个时期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建设历程有很多不同,也有共同的规律,那就是党的建设是前提、改革发展是动力、干部队伍建设是重点。今后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建设仍应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融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要不断改革完善现有的领导体制,增强独立性;通过强化队伍建设,保障干部的先进性、纯洁性。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领导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充分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必须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按照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坚持和改善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党长期探索的成果。文章在分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思想渊源、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概述了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与时俱进和丰富发展,阐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  相似文献   

7.
仰义方  陈沛珊 《理论导刊》2020,(3):39-43,50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新中国70年以来,我们党始终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断引领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向前推进,探索出一系列成功经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党引领民族复兴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系统推进,增强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能力,从而使党更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8.
农民流动是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国家政策是影响农民流动的重要因素。农民流动政策的实施与国家的主要目标密切相关,而流动农民在城市的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经验和工业化目标的影响,国家通过实施户籍制度和粮食配给制将农民与城市隔离开来,只有符合中央政府及其劳动管理部门的要求,农民才能正式获得进城资格,进入城市后,他们也只是"外来者"。改革开放以来,鉴于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农民流动政策日益宽松,但流动农民的地位仍然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进入新世纪后,国家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本身的发展,开始逐步改革限制农民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以推动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9.
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集中暴露了国家在金融监管上的不足,从而再次将国家角色问题摆到了焦点。在世界各国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刺激下,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长久而言,国家的角色仍然是一个开放而未决的问题。这一场关于国家角色的讨论至少包含了这些新议题: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的挑战、国家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国家建构理论的强化。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政党协商实践的发展,政党协商思想不断演进,经历了提出、发展和系统形成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政党协商思想既独具特点,又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有力地指导并推进了政党协商实践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3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依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与我国的具体国情,对生态文明进行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奠定了根基。  相似文献   

12.
城乡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的重大现实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政府依据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经历了从城乡兼顾、城乡互动、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探索;提炼宝贵经验,坚持改革创新,从政策性到制度性来保障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城乡协调发展从注重物质逐步趋向于以人为本;坚持实事求是,城乡协调发展关系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坚持与时俱进,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到五位一体的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红娇 《学理论》2011,(28):28-29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一边倒到如今的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中国应该作出怎样的抉择?主要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与对外政策的关系上对此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在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反分裂斗争。新疆反分裂斗争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依靠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坚持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集中整治与意识形态斗争并举,国内治理与国际斗争、合作相结合。新疆反分裂斗争的实践和经验启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新疆的反分裂斗争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要时刻警惕境外分裂势力利用"疆独"问题削弱、肢解中国的阴谋,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新疆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回顾党的制度建设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党的制度建设具有曲折性、长期性、实践性和以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特点。制度建设要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制度建设与其他建设相结合,贯穿党的建设始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积极吸收和借鉴一切积极的东西,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后,乡村治理模式经历了人民公社、"乡政村治"、"和谐新农村"等三次变迁。各时期乡村治理模式都诞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并且对当时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复杂的乡土社会中,尽管无法找到一种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乡村治理模式,但是,未来乡村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的法治化是可以预见的: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治理结构、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和提升农民公共意识。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生态转向,逐渐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创新,实现了现代文明观的转型、现代化发展理念的超越、现代化建设模式的创新和现代化全球视野的拓宽,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取得了丰富的建设经验:生命共同体思想是生态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对生态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生态共享是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节点;党的领导是生态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8.
从正式制度要素与非正式制度要素的分析视角分析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变迁,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环境管理体制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深化这三个阶段,其变迁逻辑可以用"变迁动因—变迁形式—变迁目的"的分析框架进行解释。首先,环境管理体制的治理失灵构成了环境管理体制的变迁动因;其次,非正式制度要素对现行体制的渗入以及正式制度要素从现有体制中的生成构成了环境管理体制的变迁内容,体制环境、路径依赖和改革强度会对环境管理体制的变迁产生影响;最后,提升环境管理体制的运行效率,扭转环境治理失灵,实现体制均衡,最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是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变迁目的。  相似文献   

19.
李学保 《学理论》2011,(12):8-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跨界民族问题过程中,形成了内容丰富多样、视角新颖独特的关于解决跨界民族问题的政策与实践,提出了许多化解跨界民族矛盾与冲突、维护边疆安全与稳定的创新主张,积极有效地遏制了跨界民族问题对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冲击。梳理和总结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关于解决跨界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对于中国进一步形成和完善解决跨界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防范跨界民族问题诱发的各种未来风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征程中,曾遭遇过朝鲜战争、中苏断交、中日靖国神社事件、"炸馆事件"、中美撞机事件、亚洲金融风暴和全球金融危机等各种重大涉外事件的严峻考验,但在全党的共同努力下,都顺利地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取得了中国建设和改革的不断胜利。总结来看,党处理重大涉外事件的宝贵经验有:一是审时度势,沉着反应;二是总揽全局,统筹各方;三是独立自主,利益至上;四是依靠人民,广泛动员。由此得出的历史启迪有:一是要学会"刚柔并济";二是要学会"智勇双全";三是既要善于引导民族情绪,更要善于控制民族情绪;四是既要善于"化险为夷",更要善于"转危为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