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百年来中国哲学学科中关于“哲学”与“中国哲学”观的回溯与省思,总结提出张岱年的哲学观经历了从20世纪30年代初的发端到确立,再到系统论述的发展过程,最后到90年代重新确立哲学是有理的信念之学的曲折过程。提出了张岱年的哲学观符合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客观辩证法,反映了世界哲学的客观事实。这种富有民族特色,体现了中、西、马综合创新精神的哲学观不仅为中、西(外)、马等哲学之沟通与比较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更意味着哲学创新不必要、也不可能有唯一标准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的“基因”即阐述以良知为本的人的真理的儒家思想。文化的“基因”包含着文化生命赖以延续的遗传信息──人的真理。世界诸多文化都孕育、形成、维系于某种宗教,因为宗教信条天然适合承载文化生命的“基因”。中国文化是世界诸主要文化中唯一的非宗教性文化。中国文化复兴需要中国人的文化自觉,需要思想界进一步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3.
20多年前苏联的“历史虚无主义”掀起“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恶浪,搞垮了苏联,这一历史教训值得记取。但当前要全面冷静地看待后来兴起的“斯大林热”有可能走向全面忽视斯大林错误和教训的另一极端化趋向,警惕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转向“全盘肯定”。因此,对“斯大林热”决不可盲目地随声附和。对中国来说,必须全面吸取苏联“左”右两方面的教训,既要重视其改旗易帜导致亡党亡国的右的教训,又必须重视吸取其历史上斯大林宣扬“法律虚无主义”、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沉痛教训,这对于我们当前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协商民主理论倡导平等协商、公共理性、多元融合、集体共识等价值理念。中国“差序格局”社会结构背景之下,自我主义使平等协商流于形式,亲疏导向致思辨理性缺失,权威崇拜使批判精神泯灭,家族私德令公共责任缺位。突破协商民主发展的现实障碍,需要引入惩罚机制强化协商平等规则,发展公民代表团破解关系导向难题,重构“权威-公众”格局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构建发达公共领域培育公共责任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处理以及调整德礼与刑政的关系问题上,朱熹以其理学的立场和进路,具体地研判德礼与刑政的关系,并抉择一条适合当时社会环境与礼法现实的规范之路。朱熹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以分析的人性说为理论出发点,以道德理性论证“德礼”教化的有限意义以及“刑政”的积极作用。而朱熹对“刑政”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其对“严刑”的必要性意义予以特别的关注,并试图通过批判当时社会上以及司法领域盛行的“恤刑”理念来体现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6.
对于西方哲学方法应用于认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一直为学界所关注、所批评。那么,西方哲学方法用于认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究竟产生了怎样的负面影响呢?应该怎样理解这种负面影响?又如何避免或消除这种负面影响?通过对“四大认知范式”用于认知、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之考察,兴许能寻找到可资参考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知”的性质,及其与学问关系的论述,具有不同于西方哲学的重大特点。其中关于“知”的性质,以及求“知”的方法的理解,尤其是关于先天之“知”与后天之“知”的关系之认识,列代思想家都有极其深刻的论述,而其主要特点,则不仅在于认识论方面的,更是在于伦理方面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源自上古祭祀文化传统特殊概念的衍变,“真”在《庄子》书中的讨论,起于《齐物论》当叙事的思维框架从“人-天”模式向“物-天”模式转变之际所产生的困惑,进趋为“物化”过程中的“觉”--是为“物-天”世界的自我超越精神。《庄子》追问于“真”的思想讨论,展现了彼时学界对“天人”关系的一种新认识,同时也是催生其“道”思想发展的重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者多用“中国道路”的表述解说中国崛起的“事实”。“中国道路”“是否可持续”之所以日益成为讨论焦点,既源于“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追问之完满求解,亦源于为拉近“中国思想”与“中国道路”的距离所催生的思想话语建构冲动。总体来看,即便“中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还远未成熟”,国内学者仍多对其在未来的可持续性怀有信心,体现出乐观或谨慎乐观态度。部分学者在承认“中国道路”迄今取得成功的同时,对其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较多。由此而言,国内学者在基本认同“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属性的同时,对其未来的目标模式颇多讨论,这将影响着“中国道路”的有关讨论。  相似文献   

10.
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它开辟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使社会主义从革命理论变成了现实的社会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鼓舞了世界进步运动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世界的格局。这场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是决不可抹煞和否定的,苏联解体以来对十月革命的种种攻击是站不住脚的。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对于其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提供的实践经验,也决不可采取教条僵化的态度,而应与时俱进地加以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对十月革命道路和实践经验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十月革命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三农”梦的形成及实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厚重的“三农”情怀和智慧,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三农”梦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本研究尝试从中国梦的视角出发来梳理和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战略思想的理论内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战略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实践依据、主要内容、价值意义的分析思路来总结和剖析其“三农”思想。当前,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战略思想的价值意义体现在:这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这是新时期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真实体现、这是实现我国繁荣富强中国梦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2.
明末大儒刘宗周的及门弟子祝渊,以孝义为则,以“兢兢无负其本心”为为学大旨。祝渊“本心”之学上承蕺山思想,为学重当下高识解悟,为人重笃行持守,其短暂的生命历程,进一步凸显了蕺山学派师弟子“学行一统、德业双修”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对我国历代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蕴含着民惟邦本、顺应民心、利民为本等治国理政智慧,对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政治制度,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继承传统民本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在治国理政中充分体现人民意志,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4.
122年前,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号召,并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了一系列的理念与蓝图。民国初年,他撰写《建国方略》,勾勒了一个含“心理建设”、“实业建设”与“社会建设”三大系统的系统建设工程,展示了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其建设规划既有国际视野,又从中国国情出发;既借鉴西方的经验,又蕴含中国元素。本文仅剖析其中“心理建设”的丰富内涵,透视它与中国心学的渊源关系,并揭示其现代意义,以此作为对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5.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这一新发展思想必须对其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作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中国化的创新研究》一书,正是秉持了以上根本研究理路,从深度阐释新发展思想体现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理论特质出发,既论证了新发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创新和升华,又论述了新发展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从而丰富了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进行研究的维度,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资本全球扩张、经济全球化、西方发展成为社会国家这样的世界环境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但它不是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翻版。相反,它是大胆抓住世界剧变的历史条件,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植根于中国大地、代表人民利益、适应中国和世界发展要求,成功开拓了东方社会主义道路,是与现代资本主义在发展逻辑、制度本质、文明源流和发展战略上有根本区别的独立的社会形态。我们必须破除西方中心论史观,用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的历史创举作出学理阐明,构建东方社会主义新理论,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成 《实事求是》2017,(3):11-15
生态事业的统筹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定得是符合中国国情、带有中国特色的,因此我们需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用发展的视野与实践的观念客观、综合地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思想的理论阐述,以理论贯通实践,为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鲜明的人民本色,并集中体现在根本原则、基本内容、价值追求三个层面。在根本原则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原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原则,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干事创业的根本工作原则;在基本内容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是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价值取向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归宿,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9.
《党的文献》2012,(4):23-36
本文主要是从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的角度来阐释中国道路的。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选择”,讲我们党的成立和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中国道路的开端;“奠基”,讲毛泽东思想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奠定中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讲邓小平同志领导改革开放,创立邓小平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突破”,讲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党的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发展”,讲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通过这五个部分,希望把我们正在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发展关系讲清楚,把这条道路的内涵和实质讲清楚,把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这条道路的道理讲清楚,以帮助人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坚定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20.
王文章 《前线》2020,(4):26-29
列宁晚年对如何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即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和进行改革创新,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工作的首位,必须利用好商品经济机制和非公有经济。列宁晚年的这些思想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成为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的源头活水。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又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将列宁晚年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