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所创的一个哲学流派,道教是古代巫术、方术依托道家在汉代形成的,以追寻长生不死、成为"神仙"为主要目标的,人为的世俗宗教,两者显然不能混为一谈。但是,道家和道教都以"道"来命名,其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家和道教在根本理论上血脉相通。道教袭取了道家作为哲学最高范畴的"道",并将其改造成最高的宗教信仰,在道教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道家的成果,道教越是趋向于高级和成熟,就越接近道家的老庄之学。而道家发展到后期,也不得不依托于道教,尤其是魏晋以后,更是教内之学强于教外,道教·成为道家的一个分支。本文试图从道家与道教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两者之间复杂而曲折的关系作一揭示。一道家的创始阶段可称为老学。《老子》一书奠定了道家哲学的基础,蕴含了尔后道家各派的思想因子。"道"是《老子》的核心范畴,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既具有宇宙万物本原的含义,又具有社会规  相似文献   

2.
李玉用 《唯实》2007,(7):8-11
和谐作为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哲学范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和"是道家道教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也是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充分发掘、吸收和运用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王阳明早在五百年之前就在贵州龙场悟出"知行合一""大道""心即理"及"致良知"等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同时,他还在当地创办了龙岗书院,广收弟子,讲授心学,培养了堪称典范的黔中王门学者、旅黔阳明后学者等大批贵州思想家,他们努力践行并将其学说发扬光大,给贵州大地注入了思想的火花。时至今日,阳明学说对贵州民族社会的深远影响犹在,阳明祠、修文阳明洞、孔学堂及孔子书局的建立,昭示着孜孜后人从不曾忘记阳明先生的教  相似文献   

4.
继儒家文化受到学求界的普遍关注后,近年来国内外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又形成一个研究道家、道家文化的热点。在世纪之交,由于西方工业社会出现种种社会弊端,许多西方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中国道家哲学“回归自然”的生态智慧和思想价值。在此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对近年来国内对道家、道教思想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如果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这三大根本思想和党员的人生修养联系起来思考,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民族二千多年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优秀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王阳明对修齐治平的圣贤路线的独到解读,以及他的致良知学说中相关理论资源,可以深化我们对党的这三大思想的理解:他的“致知格物”之说,启示我们对于实事求是是终极性与具体性、求真与求善统一的认识;他的“良知谓圣”之说,启示我们对于“三个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民众知爱、社会致正、国家至善”统一的认识;他的“圣凡平等”之说,启示我们树立“人皆可以为历史创造者”宗旨意识,进一步提升“十三亿个个人梦汇成中国梦”的信念。  相似文献   

6.
赵晖 《求实》2006,(Z2):263-264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与教育家。因为他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阳明子,后人又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是明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思想批判地继承了儒家教育思想传统,从主观唯心论的“良知”说出发,希望通过发展教育来启发人的“良知”和“存天理、灭人欲”,达到“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去其自私自利之蔽,一洗谗妒胜忿之习,以跻于大同”[1]的目的。他的思想,对我国思想界和封建教育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王守仁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政治活动,但一直未曾中辍教育事业,曾开创多所书院,并曾集门人…  相似文献   

7.
"公意"思想是卢梭政治理论的核心,他试图通过代表人民共同利益的"公意"来构建其所认为的理想政府。卢梭的"公意"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公意"是主权者共同体的共同意志,也是最高意志;"公意"不可能永远都是全体一致的同意。卢梭"公意"思想中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不仅深刻影响了法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而且对西方思想界尤其是对康德和黑格尔构建的"自由意志"学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夏秀 《前线》2018,(10)
正在中国古代灿若繁星的经典中,《尹文子》一书算是寂寞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古代大家太多;二是该书篇章比较少,内容的覆盖面相对窄一些。但是,若从思想格局来看,该书特色鲜明,对治国理政的阐述全面又严谨,颇值得细读、体会。《尹文子》一书的作者尹文是齐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属稷下道家学派。他以道家"法自然"的思想为基础,兼收儒家、法家及其他各派学说、思想于一体,呈现兼容并蓄的气度。正是这  相似文献   

9.
先秦道家包含有许多积极进取因素的治国思想,诸如无为而治、修身养性、崇俭戒奢、返朴归真、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等。其最大特色是顺从自然的文化价值取向,而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则是先秦道家诸子构建和论证其治国方略的哲学基础。先秦道家的治国思想,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这也反映在他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上,他批判继承了儒、道、佛三家主体性思想:儒家的内圣外王、人定胜天、知行合一思想;道家的辩证转化思想中坏事变成好事、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佛家的心学思想都分别被毛泽东所批判吸收,构成毛泽东主观能动性思想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1.
王英娜 《理论学刊》2023,(1):145-152
黄老思想融通了黄帝、老子及诸家思想,以治世之道为主要内容,并因此而成就了汉代的“文景之治”。武帝独尊儒术后,黄老思想逐渐化入道家、道教的文化发展之中。宋初,在统治者的推重之下,黄老思想再度以显明的姿态参与政治,具体表现为对黄老治道的接受运用、对老子之言的政治省思、对黄帝其人的尊崇效法,以及对道教文化辅治作用的重视发挥等多个方面。可以说,黄老思想参与了宋初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对于宋初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蔡德贵 《学习论坛》2005,21(3):73-77
范蠡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作为道家人物,还没有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其天道观涉及到天、地、人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涉及到与天道有联系的五行,有军事辩证法和商业辩证法思想。他的道家思想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杨帆 《前线》2013,(1):90-91
“良知者,心之本体。”“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这是在王阳明文集《传习录》里能找到的话语。近日,手头没离开这部影响后世颇为深远的大书,在字里行间,领悟着王阳明极具启迪意义的灼见,尤其对他的“致良知”思想印象颇深。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是传统中国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了朱子之后理学发展的又一思想高峰.他的心学思想的形成以贵州修文龙场的大彻大悟为标志,开始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知行合一”等一系列学术观点.最有创造性的良知学说,如果追溯其前后渊源,其实也发端于修文龙场.从龙场悟道开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开始在不同的地域传播,最终席卷大江南北,影响日本、韩国,远播欧洲、美国,不仅在中国儒家文化内部成为与朱子学并埒的一大思想学派,而且也是东亚文明最能代表深邃生命体验和直观智慧的哲学理论,迄今为止仍在以积极的身影参与现代性思想文化的讨论与建设,以活跃的姿态步入国际文明对话的队伍或行列.  相似文献   

15.
正在先秦诸子中,对毛泽东诗词创作影响最大的人物,可以说是庄子。庄子(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是与老子并称的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用两段文字记载了庄子的生平和思想:"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  相似文献   

16.
三命说是汉代儒者提出的一种命运学说。由于相关材料简略而混乱,该学说的理论观点至今未得到澄清,其理论价值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受到王充的批判与道教佛教命运学说的冲击,但是这种学说具有一定的理论合理性。这种学说是对此前儒家命运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盲目命运论与道德定命论的综合。  相似文献   

17.
三命说是汉代儒者提出的一种命运学说。由于相关材料简略而混乱,该学说的理论观点至今未得到澄清,其理论价值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受到王充的批判与道教佛教命运学说的冲击,但是这种学说具有一定的理论合理性。这种学说是对此前儒家命运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盲目命运论与道德定命论的综合。  相似文献   

18.
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始终是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实践活动、能动作用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无产阶级历史主动性学说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放在无产阶级历史主动性学说视野中来考察,有助于深化对其理论基础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当前形势下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敖永胜 《唯实》2008,(5):30-33
“慈”是道德学说之重要一端。道家尊道贵德以慈为宝。道家学说的论慈思想包含着形上层次、道德哲学层次和伦理规范层次,可以分别表述成无为而真实慈爱、因道德以慈为宝、为人之身须慈爱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对于伦理学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刘基思想研究》遵循“存同求异”、“实事疾妄”的学术批判精神,创见性地系统考察了刘基的儒学思想和教育思想,考论了刘基与道家、道教以及与佛教之间关系,以及刘基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发前人所未发,是近年来刘基著作与思想学术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