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亚茹 《法制博览》2023,(21):36-38
进入信息时代后,证据在诉讼中更多以电子存证证据的形式表现,相关纠纷也日益新型化。理论上来说,电子存证证据真实性可从数据、载体和内容三方面解读,司法实践中的争议主要集中在技术之可靠、平台之合法和证明之充分上,法院也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真实性审查,但证明的充分性难以实现。在司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类型化的分析方法,从覆盖电子数据全生命周期和部分生命周期两大种类适用类型化的真实性审查标准和规则,最后将法与技相融合,通过二元化的审查标准对电子存证证据的真实性进行司法认定,最终构建符合司法实践和理论要求的审查规则,以规范电子存证证据的司法运用,完善在线诉讼规则和互联网司法裁判体系。  相似文献   

2.
郁倩  刘静 《法制博览》2022,(9):35-37
伴随着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向纵深处推进,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不断涌现,实际损失标准与违法获利标准的顺位问题一直广受学术界与司法实践的关注.通过考察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计算标准及其顺位的司法实践,分析我国实际损失标准与违法获利标准的司法适用困境,借鉴域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侵权损害赔偿计算标准的有益经验[1],提出...  相似文献   

3.
体育运动中的人身损害责任承担存在不同的理论学说,如过错责任说、公平责任说、风险自负说等。司法实践中,体育运动中的人身损害案件处理一般适用公平责任。不同的理论学说对于体育运动中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承担问题的解决均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司法实践应考察体育运动的不同情形,区分普通体育运动与竞技体育运动、成人体育运动与未成年人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4.
强索行为作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中一种普遍而又典型的行为,由于目前缺乏判断强索行为主观动机和暴力程度等因素的客观标准,增加了司法实务中处理的困难,经常会引起司法实践的困扰。对于未成年人的强索行为,有的主张按照传统刑法从严处罚;有的主张遵行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从宽处理。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情况,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融入到对具体涉罪未成年人处理办法中,建立统一适用的司法处遇标准,设计具有个别化的司法处遇措施,有助于统一对未成年人强索行为的法律适用和司法处遇,贯彻保护社会利益和未成年人利益的双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5.
董鑫鑫 《法制博览》2022,(2):112-1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规定了公司董事的忠实勤勉义务,但仅仅做了一个抽象化的规定,并未涉及实质性内容,即未对董事的勤勉义务设立明确的界定标准.这使得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法律适用的空白.我国应积极完善公司董事勤勉义务制度,以弥补立法的空白,使司法实践有法可依,从而使得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能够适应现...  相似文献   

6.
刘香主 《法制博览》2015,(6):258+257
精神损害是指民事主体心理上的障碍及痛苦,精神损害赔偿是针对精神损害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目前,我国法律列举了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并从责任形态的角度出发判断有无精神损害赔偿。本文考究国外对精神损害赔偿适用范围的界定,瑞士"一般规定加具体列举"的折中模式值得我国借鉴。本文贯穿"精神损害决定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将精神损害作为精神损害赔偿的本质源泉。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法治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我国司法工作不仅仅是将生硬的法律条文对号入座般的适用于当前的实践,也不仅仅要求法官在司法的过程中教条、呆板的解决纠纷。"能动司法"正是顺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趋势而产生的。能动司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问题,也是作为一项基本的司法理念被我国基层法院工作者率先接受并推崇的,能动司法弥补了法律制定时因其时代性所导致的滞后问题,引导法官在司法过程中遇到法律漏洞和法律空白时灵活司法,从多元的角度解决纠纷,也解决了在司法过程中不能兼顾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这一难题。本文从能动司法的提出背景、能动的内容、能动司法实行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准确适用能动司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挥能动司法对我国法制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姜腾昊 《法制博览》2015,(8):116-117,113
损害赔偿责任的认定一直是合同法中的重点问题,在责任认定的众多原则中可预见性规则举足轻重,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在合理限制损害赔偿范围中是频繁适用该原则。顾名思义,该原则的内涵在于损害赔偿责任限制在可预期的范围之内,这种设定不仅保护了受害人利益,同时合理分配了损害风险,在法学理论研究中尤其是司法实践领域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在立法中我国同样承认了可预见性规则,但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困难重重,效果差强人意,这种现状有违该原则设立的初衷,不利于双方利益风险的合理分配,进而阻碍了市场交易公平效率的展开。反思我国可预见性规则司法适用中的不足,完善该规则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任杰 《法制博览》2015,(7):97-98
作为对犯罪评价的"权杖",量刑直接引导着刑事司法实践活动,并成为刑法价值的直接体现。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基本内容和说明,无论站在理论还是实践角度,草案内容无疑会对法律人造成一定困扰,例如早已习惯以明确数额梯度量刑的法官如何平衡犯罪行为与责刑的适应,这种修改是否会减少梯度量刑标准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限制,犯罪数额标准的立法确定是否会再次推向司法确定,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直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刑法修正案(十一)》将自洗钱行为入罪,反映了国内顶层设计和司法实践的要求,也适应了FATF评估考核和国际刑事治理的需要。应当准确理解自洗钱行为入罪的现实背景以及具体法条内容的变化。在司法适用中处理好与传统赃物犯罪的关系、与上游犯罪的关系,对于共同犯罪、罪数问题、量刑均衡等问题都需要作统筹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