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权力的概念,认为软权力是一种运用非强制手段让他者追随的柔性力量。当时和者无几,应者寥寥。二十多年过去了,国际政治发展的现实使更多的人认同了这个概念,在当今世界,软权力已成为时髦话语,国际关系学者在谈论软权力,政治家在谈论软权力,就连企业家也在谈论软权力。那么软权力的含义是什么,软权力和软实力之间有哪些区别,软权力与硬权力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2.
“软权力”论与国家崛起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权力和硬权力都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硬权力,软权力有其相应的构成要素及特性。软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如果一国过分重"硬"而轻"软",不仅会损害本国的国家利益、危及对外政策目标,最终不利于国家崛起,国家的成功崛起依赖于软、硬权力之合力。  相似文献   

3.
李子云 《唯实》2008,(8):119-121
公法领域存在大量软法,软法治理需要遵循权力制衡的基本原理,硬法综合软法的特性进行互补才能在公共治理过程中让权力得到合理控制。公软法形式与内容需要规范化,权力控制树立法治理念,强调软法法律责任追究,如此才能生成一个健康的软法治理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软治理是一种以软权力和软法为依托的全新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柔性化、治理规则软法化、考核评价人本性等特征,有助于克服传统硬治理模式的不足。实践中,农村环境软治理面临着治理主体碎片化、软治理机制虚化、软法体系与效力不足、治理考核"硬取向"等问题和挑战。推进农村环境软治理,要着力建设生态型政府,强化政府农村环境治理职能;培育多元主体,提升农村环境自治能力;构建软治理机制,促进社会合作;完善农村环境软法体系,提升软法效力;健全农村环境考核体系,强化"软约束"。  相似文献   

5.
杨生平 《红旗文稿》2012,(14):23-25
"软实力"(softpower)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前院长、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谁与争锋》一书中提出的,并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等著作中作了集中阐释与说明。他认为:"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并从文化、政治价值观与外交政策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美国软实力。(参  相似文献   

6.
现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 inVeb len)是制度经济学派的创始人。1899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有闲阶级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以后又先后出版了《企业论》(1904)、《工程师和价格制度》(1921)等。这些著作使他在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中以制度批判而享有突出地位,尤其是1927年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正统经济学无法自圆其说,人们对凡勃伦开创的制度经济学派开始更加关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奇逊(Geoffrey M. Hodgson)在其《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中指出:“在两次大战之间,制度…  相似文献   

7.
《求贤》2006,(7):48-48
江曾培在《浙江日报》发表文章指出:“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现代管理学上的一个名词。相对于“权力性影响力”而言。“非权力性影响力”是由领导者管理者的品德修养、知识能力、情感状态等素质和行为形成的。是一种自然的影响力,可视为一种“软”性力。“软”性力虽然不具备“硬”性力那样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其感召力、吸引力、渗透力,却也可以远远大于“硬”性力。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实践表明“非权力性影响力”对领导管理的有效性与权威性,  相似文献   

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新的战略任务,是当代中国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命题。社会管理中的软权力是相对于硬权力提出的概念。在社会管理领域,硬权力对应着加强社会管理;软权力则对应着创新社会管理。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是社会管理人本化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通过其导向、保证、育人和开发功能有效地推进了社会管理,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向人本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的转变,则有效地加强了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政党软力量”是政党学研究中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主要是指政党通过发挥自身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政策主张等具有的非强制性且非诱惑性影响力,使社会成员、社会集团、甚至阶级阶层认同政党的主张,以产生政党所希望结果的现象和过程.政党软力量研究主要包括“soft power”的译法及其含义、政党软力量的内涵、与政党硬力量的关系、表现形式、功能、培植与建构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房桦 《理论文萃》2008,(6):33-39
自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也译为“软权力”、“软力量”)以后,在国际政治理论和新闻报道中就频频出现软实力一词,软实力日益引起世界上众多国家学术界乃至政界的高度关注。中国也不例外。总结和梳理近十年国内关于软实力的研究,出现两个发展趋势:一是由解释说明性研究逐渐转向结合中国实际的研究;二是由纯理论的研究转向如何去指导软实力建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拿破仑曾经说过,这个世界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利剑,一种是思想,前者属于硬权力,后者属于软权力。硬权力是法定的职权,它带来的是强制性影响力,是下属的服从。软权力是非强制性影响力,它带来的是下属的认同。软权力与领导者的职权无关,它与领导者个人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和领导艺术密切相关。古今中外,伟大的政治家都知道同时运用两个权力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更是善用两个权力的巨匠,他  相似文献   

12.
李子云 《唯实》2008,(9):119-121
公法领域存在大量软法,软法治理需要遵循权力制衡的基本原理,硬法综合软法的特性进行互补才能在公共治理过程中让权力得到合理控制.公软法形式与内容需要规范化,权力控制树立法治理念,强调软法法律责任追究,如此才能生成一个健康的软法治理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宋效峰 《求实》2005,101(8):76-79
中国和平崛起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它是中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其中,软权力既是推动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和平崛起的重要指数。它是硬权力的重要补充,具有硬权力所不能及的特殊作用。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离不开对软权力的培育和运用。  相似文献   

14.
公共权力腐败阻碍改革,腐蚀人们的思想,影响社会稳定,不有效遏制,就要阻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进行。笔者想以强化软约束机制和硬约束机制为契机,探讨遏制权力腐败的新思路。 一、软约束机制在遏制权力腐败中的作用及强化的构想 软约束机制是指通过思想教育、道德约束、榜样力量等综合手段,陶冶和规范人们的自律意识,使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道德观,在我国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还没有根本好转的复杂环境中,经得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正确使用手中掌握的权力,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我党历史经验证明,…  相似文献   

15.
一位美国朋友谈及对未来中国人的看法:20年后,中国年轻人会丢失了中国人现在的硬能力,他们崇拜各种明星,不愿献身科学,不再以学术研究为荣,聪明拔尖的学生都去学金融、法律等赚钱的专业;而美国人以为认识到其硬能力(例如数学)不行,进行教育改革,20年后,不但保持其软能力即非专业能力的优势,而且在硬能力上赶上中国人。  相似文献   

16.
《红岩春秋》2013,(1):12-13
他是美国人,32岁开始学汉语,如今82岁的他早已是“汉语跟英语一样好”;他刚出版了《邓小平时代》,此前还写过《重整旗鼓:重建美国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现代化战略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战略家、观察家及国内学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有不同的预测,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21世纪是中国世纪。1993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载文《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以及1993年4月世界银行发表《世并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将超过美国,以一个超级经济大国的面貌出现。另一种观点,是以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亚洲和中国经济增长极限论。1994年,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的《亚…  相似文献   

18.
1928年,莫斯科。 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中共代表瞿秋白走上讲台,向苏联同志作《中国革命与共产党》的演讲他说:“……党孕育在‘五四’运动中,以1920年为其开端。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9.
李辽宁 《唯实》2009,(1):30-32
软权力是一种柔性控制力,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国内社会治理中,软权力理论同样适用。社会整合中存在着多种软权力,其中,信仰软权力居于核心地位,对于凝聚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发挥信仰软权力功能,重点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20.
里根密信     
佚名 《廉政瞭望》2004,(3):44-45
美国前总统里根以喜欢说话闻名,但想不到他还特别爱写信。一本名为《里根:一个活在书信中的人》的书信集于2003年9月23日出版,其中集录了5000封里根的私人信函,披露不少鲜为人知的趣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