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民营经济 ,认识是第一位的。如何解决人的认识问题呢 ?根据我的经验 ,要请实践做“先生”。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甘肃搞包产到户的时候 ,就有一些人想不通。那时我是省委党校的副校长 ,省委在党校办学习班 ,有的人就说包产到户是搞“单干” ,甚至说是“资本主义复辟”。后来采取什么办法呢 ?让想通的人先干起来 ,想不通的另给他一个位置 ,不减他的工资也不撤他的职 ,让他看一段时间。结果搞了一两年后 ,包产到户把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生产很快发展了 ,在旁边看的人也想通了。现在我们发展民营经济 ,有的人思想也不是太通 ,认识还没有上…  相似文献   

2.
我很早就认识文峰了!他算得上是广东省委会的一个名人,省委会的送医送药、扶贫义诊活动经常都少不了他,而我作为工作人员,认识文峰就理所当然了,再加上时不时从别人的口中也听到他的名字,感觉就很熟悉了。在我的印象中,文峰是个很低调的人,白净的脸上总是架着一副大框眼镜,微笑着,斯斯文文。  相似文献   

3.
认识自己     
世界上什么事最困难?"认识自己"最困难!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中,就有一句是"认识你自己",意思是"人要有自知,自己只是人,并非诸神"。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答"认识你自己"。尼采在《道德的系谱》前言中说:"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的确,我们大多能理性地认识和评判他人,但是对于自我认识、自我批评、自我修行,却很困难,甚至毫无意识。充分"认识自己",关键在自我  相似文献   

4.
人,有其自然属性,但最重要的是他的社会属性,因此人又是社会人。创新思维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标志,人之为人,就在于此。本文就创新思维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一、勤于思考是社会发展前行的动力之一思,顾名思义为思考。思考是人经过大脑的逻  相似文献   

5.
我和男朋友是在同一场人才招聘会上认识的.那时他大四.我大三.他学理工,我学文科.但这并没妨碍我对他的狂热。他是我的初恋。认识他不久,我知道他有一个女朋友.是他的高中同学.但那个女孩在外地读书.两人很少有机会见面。因而,他们的关系渐渐地就淡了许多.几乎到了分手的边缘。  相似文献   

6.
爱与欣赏     
在古希腊德尔斐阿波罗神庙门口,铭刻着这样一句格言:“认识你自己”。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也许是人类所遇到的最大难题 人,最大的盲点就是他自己。人,唯一看不到的就是人本身。所以,他人往往就成了人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他人关注的目光增强了人的自我意识。在他人的审视之下,人反省着自身,认识着自身,塑造着自身。赫舍尔说:“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定义,意味  相似文献   

7.
王艳萍 《当代广西》2008,(22):52-52
柳城是个山歌窝,太平欢歌最动人。 说到太平唱欢的歌手,就不能不提到太平镇板贡村的周德康,他是太平镇壮欢协会会长,还是自治区、柳州市劳动模范,柳州市十佳民间艺人。认识他的人,都亲切地喊他“老周”。  相似文献   

8.
我看到《求索》1982年第一期刊登的赵怀玉同志《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两点质疑》,认为很有启示,但有两点意见:一、关于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应该说是无可争论了。《质疑》说到只有进入人的实践领域的事物才是可能被认识的,这是对的。但他又说“有些事物可以认识”,“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这种提法可就自相矛盾了.说有些事物是可以认识的,那就否定了不可知论,又说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岂不又回到不可知论去了吗?我们绝不能在批判了杜林的“终极真理”、“永恒真理”的荒谬性之后,又怀疑人的思维在认识客观事物中的无限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年,快乐!     
这两首熟悉的音乐让人群听得如醉如痴,大家的欢呼声如潮水般不断,新年的笑容就像他的音乐一样阳光、甜美。新年,是我在宜昌时认识的一位残疾人朋友。他是正月出生的,他的父亲便为他取了这个名字。认识新年是在五年前,那年我刚去宜昌打工。一个星期天,艳阳高照,我和同事约定放下手中的工作,逛遍城区的每条街道。我们吃完早点就出发了,路过一座天桥时,发现有很多人围在一个坐着轮椅的年轻男孩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的"和谐的人"概念,根源于他对宇宙本质的认识和理解。爱因斯坦构造的"和谐的人",不仅是一个有道德的自由人,更是一个有崇高道德和高度自由的人。因此,爱因斯坦的"和谐的人",就像他的宇宙宗教的上帝概念一样,是一个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追求而无限接近、却永远不可能真正实现的人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1.
言意关系本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对范畴在《周易·系辞上》中就已提出过。王弼通过对言、意矛盾的揭示,反映了对认识主体——人本身认识能力的考察。他承认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体“可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不仅看到离开言、象就无法尽意,同时又认为言、象作为尽意的工具、手段是具体的、有限的。就人要达到对最后本体、最普遍原则的认识的目的来说,言又不能尽意。虽然王弼割裂了认识过程中由不尽到尽的发展,把言不尽意的阶段片面化、绝对化并与整个人类认识发展过程割裂,以至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却对人的认识能力做了初步的考察。开了尽与不尽问题讨论的先河,意识到人的认识能力的认识范围和界限。把认识的中心由自然转向对主体的探讨,开始了对认识主体自身的反思,扭转了认识主体在认识中的被动地位。  相似文献   

12.
车车因为杀人被公安局抓了。 “车车?”“杀人?”“就他?”骤然听说,熟悉他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车车,男,未婚,年逾不惑。因其有些智障,似乎与未成年的小孩相去不远。所以认识他的人大多在背地叫他“那瓜娃子”,就是傻瓜的意思。他在我们这里关了近一年,这是他给我讲的有关他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朱洪明代表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热情而不失内敛、朴实而不失精干,不认识他的人,乍一看他精瘦精瘦的身材和憨厚朴实的脸相,不会把他同浦东新区芦潮港镇党委书记的身份联系起来。但如果你了解他的所作所为,就会为他在履行人大代表职责中表现出的睿智、勤勉、钻研和“较真”的精神所折服,他用实际行动兑现着“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4.
《春秋》1998,(4)
我们山东省政协赴韩考察团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收集山东人在韩国的资料,为出一本《韩国的山东人》专辑做些铺垫。自然,个个与我们接触的韩国山东人都属考察之列,无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韩晟昊先生。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认识不少海外华人、华侨和台港澳人士,也听到过不少海外华人、华侨的奇闻妙传,但像我所接触、认识的旅居韩国的华侨韩晟昊那么神奇而又平凡的人物,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韩晟昊在韩国既无官职也非富豪,但他却是大韩民国七任总统中五任总统的至交,不仅竞选时请他出面斡旋,就连家事也向他请教,他是总统府的座上  相似文献   

15.
相见(小说)     
就这么认识了,在网上。那个下午,他百无聊赖,一时的好奇,他点击了那条下划线。是一个征友的信息,一个女性的名字,一个e-mail地址。他想,那个美妙的名字后边。是不是一张大胡子的脸呢?管他呢!网友而已。于是发出了他的e-mail。 他失聪,没有固定的职业,常常无所事事。还学过绘画,也无人赏识,所以心情总是灰着。就在网吧做服务生,人少的时候,便上网天南海北地闲逛。  相似文献   

16.
领导者在选才用人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一些心理因素的干扰,由此而造成一些消极效应,定型和晕轮效应便是其中的两种。本文试就这两种效应的表现、危害,以及防止的途径等,作一初步阐述。 一、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又称为社会刻板印象,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效应,在选才用人中也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按事先形成的主观框框看人论事。此种定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属于认识上的僵化,即用静止的观点,而不是用发展的观点看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将人看死”。《儒林外史》描写范进“进学”之后,想进一步考取举人,他岳父胡屠户嘲笑他不是举人的材料,说他是“不三不四就想寻天鹅屁吃”,这便可以说是由于认识上的僵化  相似文献   

17.
从宋刚明的眼睛看不出他的内蕴,他的眼睛老是眯缝着,嵌在一张厚道的并不机敏的脸上,而且讷言。生活中的宋刚明是个简单的人,简单的衣着,简单的饮食,简单地待人,如果你是先认识他的摄影作品,再按作品给你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奇思妙想去套认他,你多半会失望。他的嘴从不吐惊人的句子,他的短平头绝对不飘逸,他的脸上也没有小胡子和大胡子的怪诞,时尚与浪漫好像距离他总很遥远。打从懂事起,宋刚明就跟制服结缘,先是在军营,后是在警营,但他不玩儿枪,他玩照相机。认识他十来年,他给我的感觉都不甚清晰,而且矛盾。比如说浪漫的问题,我有好几年的时间是…  相似文献   

18.
欲望合理论     
欲望是人们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一个人有了欲望,必然会通过他为满足欲望而采取的行动表现出来,并因此被他人所认识。欲望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但人的最初的欲望,仅仅是为了维持生存需要而产生的,如衣食要求。随着人的逐渐成长,其知识、经历日渐丰富,他的欲望的内容也就日益增多,数量也越来越大(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归属需要;  相似文献   

19.
情绪亦能互相传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探索》2006,(3):74-74
悲观的人真的是通向快乐的唯一障碍,因为悲观的情绪像野草一样蔓生。选择乐观的朋友,这样的人一走进来就能照亮房间。你大概认识这样的人。当他或她照亮整个屋子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墙壁会发光吗?桌子会轻飘飘吗?椅子会充满生命力吗?不会,是里面的人在发光,他们的情绪轻飘飘  相似文献   

20.
个个 《观察与思考》2008,(21):57-57
跟张铭这样的人做朋友是一种福份,这种福不是口福,不是耳福(全杭州的人都知道,他那里精美的碟片有很多,想听就能听),而是一种心福。 认识张铭比较早了,那时候还在杭州做记者。有。一天傍晚,晚霞艳艳,小风爽爽,我们在一家包间里几碟小菜刚叫上来,一位老朋说张铭呢?把他叫来!这里少了他怎么成!之前真不知道张铭是何方神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