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大报告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就是要深化分配制度,理解分配关系,逐步形成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2.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针对不同阶层的收入问题,提出了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在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涵义,深刻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采取有效措施有步骤地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1.准确地把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涵义中等收入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标准,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中等收入是相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高收入和低收入而言的,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标准,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  相似文献   

3.
王琳  华中 《前沿》2013,(22):83-84
中等收入者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于减少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为构筑“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奠定基础.本文对中等收入者的阶段、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措施进行系统而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4.
李连根 《求索》2005,(1):47-48
一中等收入者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总体收入状况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和范围。从我国现阶段的情况看,中等收入者是按收入差距来分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社会成员。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为20%,如果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20年中等收入者比重将达到40%左右。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者的具体目标,是逐步将城镇居民最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者由目前的64.15%降低到20%-25%左右,使高收入者、中等偏上收入者、中等收入者、中等偏下收入者及低收入者之间的比例,由7:9:20:32:32分布结构转为12:28:35:15:10分布格局;逐步使农村居民温饱型、小康…  相似文献   

5.
杨丽艳 《理论月刊》2006,(10):89-91
未来10到20年将是我国中等收入者形成的重要时期,尽管目前还未形成一个实力群体,但其培育已提上小康社会议事日程,中等收入者的存在和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个稳定的中等收入者阶层是构建小康社会物质文明的动力,是构建小康社会政治文明的基础,是构建小康社会精神文明的中坚。我国应在收入分配领域积极培育中等收入阶层。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将有利于中国的社会稳定。新提法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高层人士已经正视中国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事实,中国将不再为中等收入者念“紧箍咒”,而将以积极的态度予以扶持。它同时表明:“中产”,现在已成为继“温饱”、“小康”之后,又一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标准。  相似文献   

7.
《松州》2014,(5)
<正>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消费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经济层面看,中等收入者比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高,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不仅可带动低收人群体消费,又可促进高收人群体消费。中等收入者群体越是庞大,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就越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相似文献   

8.
和谐阶层关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阶层从多方面共同努力.本文从构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出发,深入探讨“阶层关系和谐”的政策建树和实践成效,认为收入分配制度深刻变革、户籍制度改革稳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对于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逐步形成以中等收入者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是一项有着集合性意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稳定、产业经济和金融稳定以及社会稳定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认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主要努力方向是,要把整个经济结构中"需求稳定领域"的从业者培育成为中等收入者,如:把拥有稳定的土地承包权收益权的农民、在稳定需求领域就业的员工(包括农民工)、在稳定需求的服务行业就业的员工(包括中小企业经营者)作为潜在的中等收入群体加以培育。同时,"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过程中应同时处理好保障低收入群体利益、保障中等收入群体幸福指数提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易为进 《创造》2003,(1):4-5
据报载,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在15%到20%之间,即所谓“中产阶层”。他们一般都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旅游、教育等现代消费。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在不平衡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从而整体提高国民生活水准,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1.
杨文杰 《湖湘论坛》2003,16(4):52-53
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追求社会富裕、提高富裕程度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致力奋斗的目标之一。但就这项伟大目标的实践进程来讲 ,又是一个渐进的圆周式的扩散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性”的问题实则更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 ,需要有一个比较富裕殷实的社会生活做保障 ,党中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既符合国情 ,又应和着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者即所谓“中产阶层”所占比重在15 %到 2 0 %之间 ,他们一般都拥有较稳定的收入 ,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 ,有…  相似文献   

12.
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高屋建瓴地勾画出了我国分配格局的基本框架。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求是》上发表题为《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的文章中,再次明确提出“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为我们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等收入阶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叶 《前进》2005,(2):37-38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重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这里把"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放在重要位置,足显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观点     
2011年12月21日《南京日报》厉以宁:扩大内需主要靠中等收入者实现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那么,如何扩大内需?最要紧的有五个措施:一、给农民以产权。二、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三、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给低收入者更多创业的机会,以创业带动就业。四、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最重要的是要解除  相似文献   

15.
史为磊 《新东方》2013,(2):51-55
中等收入阶层与中国梦具有深层次的内生逻辑:中国梦的重要目标是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为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提供发展平台;中等收入阶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依靠力量,是社会正面价值观及社会规范的创建者、引导者。实现中国梦与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具有共生的内在关系和一致的实现过程,二者同步共进统一于同一历史进程当中。厘清中等收入阶层与中国梦之间内生逻辑,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龙生 《理论月刊》2004,(2):137-139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思考@顾龙生$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100720~~~~~~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化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社会分层、利益分化、矛盾突出、社会摩擦增多等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中等收入阶层能够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但离和谐社会所应有的阶层结构还有差距,因此在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一定要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数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房价出现加速上涨的态势。现在的问题是,买不起房或为高房价所累不仅仅是低收入群体的最大困难,也是相当比例中等收入者或中间收入层面临的突出问题。没有政府的必要与适当干预,以当下的情形,不少中等收入者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也是难以解决住房问题的。扩大城市住房保障的覆盖面,使住房保障惠及部分中等收入层,是值得政府认真考虑的政策选项之一。  相似文献   

19.
国家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改变收入分配,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这就剑指矛盾要害,抓住了"牛鼻子"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下帷幕,在明确2012年宏观经济五大任务以及稳大局、稳政策、稳增长、稳预期的主基调之下,"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成为了此次会议的亮点之一。可以说这既是践行"十二五"时期向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与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密切相关,特别是中等收入者的程度及其影响力,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效率和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是一种正相关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是对传统分配制度的一个新的注释。培植中等收入阶层的可能路径包括:通过降低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显性和隐性成本,加快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创新;加强对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城市的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等政策合理调整高收入者收入;关注弱势群体,强化社会保障,逐步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尊重私人财产权,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