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政治妥协的根源、价值与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们的传统思维中,妥协常当作贬义词,常与“懦弱”、“屈服”甚至与“背叛”、“投降”等联系在一起。其实在政治生活中,政治妥协并非是或者并非只是消极的。正如美国学者多比尔曾经指出,没有人喜欢妥协,但每个人都在妥协,妥协遍及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妥协其实是一种基本的常见的政治现象。作为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政治妥协也必然有其存在的理性与道德基础。一在远离公共生活的纯粹私人领域,个人也许无需妥协,然而,亚里士多德等许多先哲早已指出,人只能是政治动物、社会动物。在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人的理性行为在许…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明建设对政治文化提出了极大挑战。主要表现在:政治主体的政治意识(包括表达和参与意识、法治精神、公民政治权利意识等)的全面更新;政治文化的重新整合。政治文化的重新整合,需要大力培育公民社会(市民社会)和政治社团尤其是民间社团;政治文化的重新整合有赖于新政治人的崛起;政治文化的重新整合离不开“草根民主”的催生和普及。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就是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全面发展”,丰富和发展生活内涵,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社会文明;就是要克服社会关系的“狭隘性”,革除社会关系的“对抗性”,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论断 ,究其宗旨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为只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才能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规律性及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价值定向性 ;才能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力 ;才能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  相似文献   

5.
<正> 9月15——18日,由湖北省社联、华中师大、武汉大学、湖北大学联合发起的“中国走向近代的文化历程学术讨论会”在华中师大举行,来自8个省市和海外的学者80余人与会,新闻部门和列席听会者达一百余人。 1 这次讨论会不仅是几年来文化史研究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政治领域中改革深化的反映。华中师大校长章开沅教授指出,“文化史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历史、对现实认识的全面、系统和深化”。我们当然还要继续研究政治史、经济史,但“只  相似文献   

6.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它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7.
进入80年代,“政治文化”的意义受到苏联社会科学界的高度重视。目前,“政治文化”已成为苏联社会科学各部门、特别是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理论、社会心理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注意研究的对象。苏联学者有关“政洽文化”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研究,主要有如下观点: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然而何为政治文明并未详述。学术界的观点也不统一,有学者认为:“政治文明作为整个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改造社会、实现自身完善和提高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积极的政治成果以及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也有学者认为:“政治文明应该是在社会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是社会上多数人对待政治生活的合理化倾向。”这些对政治文明的不同阐释虽见仁见智,各有界定角度,但有一点相同,即政治文明并非是个中性概念,而是带有价值判断的…  相似文献   

9.
黄焕汉 《求索》2008,(12):156-157
政治性与文化性是政治教育的两大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必然要求个人必须参与到各种政治关系当中。政治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应当促使人在各种政治关系中能从容应对,培养“政治人”人格;另一方面,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政治教育的文化性要求政治教育必须在一定的文化下开展,其实质是文化传承的过程。由此,产生了政治教育过程的“站效应”与“场效应”两大作用机制。“站效应”重点实现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场效应”重点实现政治教育的文化性,两者相融合,必将促进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赵卫 《时事报告》2003,(7):50-51
“西方”一词原本属于文化概念范畴。著名学者爱德华·W·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指出,所谓“东方”实际上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从发现“东方”开始,作为其对立面的“西方”就已存在。 但后来,“西方”或“西方世界”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地缘政治问题。1945  相似文献   

11.
周冰 《时事报告》2014,(7):51-51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作为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企业的“布道者”,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与人打交道、与人进行深层次交流,就必须以人为本,把“让人接受”和“使人改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切实掌握应变的本领,准确诊断、对症下药,尽最大努力满足员工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的新需求,打造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优势。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论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的文化建设理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协调和谐发展的科学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必须坚持否定的辩证法 ,清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没落文化的思想包袱和障碍 ;在人们心灵深处构筑起抵御“西化”、“分化”的新长城 ,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提升主体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统战”是一个内含着创新的文化发展观、创新的意识形态发展观和创新的真理发展观的与时俱进的发展战略观念。它反映了人们对建设“文化强省”、实现“文化立国”这一时代主题的自觉意识和政治领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思想建设跃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文化统战”既为真理的发展开辟新道路,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指引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人的国民性所体现出的“缘人”特征与武士道精神,对上下位序非常敏感;自我定位对日本人十分重要,因为上下位序是通过自我定位而决定的。传统华夷秩序所体现的位序,乃中国在上,日本在下。日本的儒学者对传统“中国”一词所预设的华夷之辨与东亚政治秩序,不管是在“文化认同”或“政治认同”上,均难以接受。通过不断地对“中国”一词提出臆想性的解释,日本的儒学者缓解了“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割裂所造成的自我定位困境,并让中国经典得以适应于日本的整体文化(自信)之中。日本的国学者排斥儒释文化,认为必须立足于日本的价值之上,才能够认识到中国的“道”误在何处。日本学者对“中国”一词诠释的嬗变,对日本人的自我定位与国际关系,均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许思文 《群众》2023,(1):55-56
<正>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奋斗新时代,砥砺新征程。连云港市档案系统站位政治的高度、战略的深度、全局的广度,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上下功夫,深刻领会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始终秉持“在中心中找使命、在大局中找位置、在发展中找价值”的工作理念,锚定“全市有示范、全省走前列、全国有位置”目标追求,重抓“政治首位、安全首本、服务首要、资源首责、开发首义”的“五大工程”,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争当市域档案现代化的探路人、先行者、模范生。  相似文献   

16.
田青 《现代领导》2010,(8):10-11
他是近年来由知名学者直接进入中国高层政治圈的“第一人”; 他是江泽民的核心幕僚和胡锦涛最重要的“文胆”之一;  相似文献   

17.
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从经济地位与政治态度两个方面提出了阶级分析方法,为中国新民主主义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找到了群众力量,最终取得了全国解放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从“人民利益”与“坚定信念”相结合上提出对人的因素实行价值分析,必将最大限度地团结、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从对人的价值分析中可以深刻理解“三个有利于”的人民利益性,保证思想路线的正确性,做好人不做坏人,干部选贤任能。在对人的价值分析中提高我军战斗力,则要增强政治思想道德、现代高科技以及辩证思维的价值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政研会在2003年度工作要点中提出研究课题,并围绕成果推广、自身建设推出新举措。 他们提出的研究课题是: 第一,根据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人的全面发展”课题研究。探索和思考上海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提高企业员工队伍素质和社区居民群众素质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相似文献   

19.
自觉培育跨世纪青年人才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郑必坚8月9日在团中央、全国青联、中宣部理论局召开的“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研讨会上强调,“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一个根本着眼点,就是要紧密联系国内建设的大局和国际竞争的大局的需要,培育跨世纪青年人才。郑必坚指出,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所谓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而且包括文化力。这种文化力,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精神上的凝聚力,反映了它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而这一切,说到底是人的因素的较量,是民族整体素质尤其是青年一人整体…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是把“人的本质”当作“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来理解的。这个问题在马、恩以前已有许多人探讨过。亚里斯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康德认为人不仅具有“动物性”而且具有“理性”,黑格尔认为人所以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自我意识”,费尔巴哈认为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人的大脑具有“理性”这一“认识之光”,这些思想对马恩是有影响的。一般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有一个演变过程。在他提出人的本质是“自觉自由的生活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