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事资料手册》2006,(2):42-43
2月22日。位于伊拉克中北部城市萨迈拉的什叶派宗教圣地阿里·哈迪清真寺遭到炸弹袭击。清真寺金顶被严重损毁。这一事件在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引发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2.
2月27日,一列满载印度教教徒的列车在戈特拉车站遭到袭击,4节车厢焚毁,数百人命丧黄泉。这一事件使印度国内局势骤然紧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冲突四起,政府不得不宣布一些地区进入高度戒备状态,瓦杰帕伊总理也由此取消了原定3月2日前往澳大利亚参加英联邦首脑会议的计划。这是印度近十年来发生的最大一次教派流血冲突。冲突激化局势失控2月27日,3000多名印度教徒乘“萨巴马蒂”特快列车返乡,他们刚参加完在印度北方宗教圣地阿约迪亚城举行的宗教仪式。火车在古吉拉特邦小城戈特拉停车时,车上的印度教徒与当地的穆斯…  相似文献   

3.
《人权》2003,(3):44-49,60
5月13日,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USCIRF)发表了2003年年度报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宗教事务进行无端指责,并将中国列为所谓“特别关切”的国家。中国宗教界人士对此表示强烈抗议。5月22日,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宗教研究中心在京举行座谈会,与会宗教领袖和人权专家对该报告进行了批驳。现将有关发言摘要刊出。  相似文献   

4.
宗教自身有一个二律背反,既有对社会的参与,又有对社会的超越,宗教的社会功能也必然具有二律背反的性质,即不仅有正功能同时有负功能,这两种功能使宗教既有和社会相冲突的一面,也有和社会相调和的一面。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围绕清教徒牧师丁梅斯德尔和已婚女子赫丝特之间的爱情,通过天国之爱和世俗之爱的矛盾以及神爱中的和谐,从宗教终极性的角度,分析了宗教在对社会参与和超越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和调和。  相似文献   

5.
美国社会的宗教氛围极其浓厚,宗教在促进美国社会和谐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考察美国的宗教状况尤其是宗教在促进美国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做好宗教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工作,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有着十分有益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宗教意识乃是整个社会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当社会存在由此过程向它过程转化后,社会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与变化了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转化。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适者存,不适者亡,这是一切社会精神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当然也是宗教意识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一、从原始宗教的功能看,它是与原始社会实践相适应,随原始社会发展而递进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早期,人类所面临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靠自然界的“馈赠”以维持生存,因此决定了先民们的崇拜意识主要以反映人…  相似文献   

7.
印穆教派冲突是印度的一大社会问题.冲突的根源在于认同的困境,即族群之间的认同困境,族群认同与国族认同之间的困境,国族认同与国际认同之间的困境.导致这种困境长期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文化特质的潜在作用,又有政治操弄的巨大影响,而国族构建过程中世俗政府的严重失误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如何摆脱认同的困境仍是摆在印度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范畴存在的宗教认同有着自身的边界,这种认同的形成过程也是宗教群体不断对自身认同边界进行阐释、构建和维系的过程。在认同结构中,边界是理解认同复杂性的有效途径。正如认同是在与社会他者不断比较、竞争和选择的互动关系中实现的,宗教认同的一般意义即社会中个体在理解某种特定神圣意义系统的基础上理性地通过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来表征自身认同边界的过程。在宗教认同体系中,边界在个体和群体认同形成和构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尤其是除区别之外如表达联系整合等其他功能。通过边界看宗教认同,不仅是探究现代宗教变化机制的关键视角,也是理解多元社会中文化间接触、融合和冲突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何汇 《广东民政》2009,(10):19-20
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生活是中国传统家庭期盼的完美模式,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老人大多选择家庭养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1+2+4”模式的家庭不断增多,家庭照料缺少人力以及必需的医疗条件,使得对老人社会照护服务的需求凸显,而慈善救助及商业保险极少进入河南的农村地方,内外因作用下,  相似文献   

10.
冲突条例实施7年后被废止今年3月28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通过表决,废止了《北京市动员组织公民献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意味着,北京市今后将不再下达献血指标。  相似文献   

11.
正未来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不光是靠过去的总量,我们更多要靠竞争力,竞争力就是技术含量,所以这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使命,这就是"改变的年代"。4月8日,"理想者·行动派"马蔚华、俞敏洪见面会暨2014中国绿公司年会新闻发布会在南宁举行。4月20-22日,柳传志、王石、马云、王健林、吴敬琏等上百位国内外商界领袖、政界代表和学界权威将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各个民族既有自己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创造,又有各自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道德准则等传统,而宗教信仰是迄今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被尊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是,由于各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其宗教信仰也出现了非常复杂的情况。然而,根据社会调查和翻阅历史资料来看,在许多少数民族中间,原始宗教观念尚作为历史遗存和变异了的宗教意识形态,活生生地保留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原始宗教观念既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共同生理素质、道德形式、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又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活动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具有什么特点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3.
所谓“用夏变夷”,就是用华夏儒家的“礼乐教化”去同化周围不开化的“夷狄”,这在中国古代华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当“用夏变夷”观念与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日益相结合时,华夏文化的发展便受到阻碍。尤其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由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固守“用夏变夷”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最终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历史事实表明,我们只有克服文化本位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和国粹主义的错误倾向,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15.
8月21日,中国五大宗教的7位主要负责人宣布,他们将组成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参加8月28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世界和平千年大会”。这是中国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最高级负责人的第一次出访和出席世界宗教界最高级别的会议,向世界宣讲备受误解的中国宗教信仰自由。大多深居简出、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领袖的美国之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8月25日,中国驻美大使馆在使馆新闻发布厅为中国宗教领袖代表团举行记者招待会,关于达赖、班禅和噶玛巴的问题是此次记者招待会海外媒体提问的焦点。 身着藏传佛教盛装…  相似文献   

16.
李响 《求索》2012,(1):176-177
文艺评论家对画家提出批评实属正常,但范曾诉郭庆祥及《文汇报》侵害名誉权一案的判决结果,却使这种权利蒙上了侵犯名誉的阴影。范曾两审获胜的判决结果,暴露出法院不仅未能正确适用侵害名誉的构成要件,而且也没有区分文艺批评与新闻报道的差异,甚至未意识到原告属于公众人物,更不用说从司法政策的角度对可能引发的社会情绪加以把握了。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民族的文化相遇,有融合,也有冲突。17世纪初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围绕着礼仪的争论可谓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宽。由此可看出两种文化对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中国历来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三纲五常”等一套伦理规范,都是由“礼”来规定安排的。人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否则,“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礼记·曲礼上》)那么,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也必须遵从中国的礼仪。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 ,中华民族“平等团结”、“和平共处”的民族特色与“华夏亲昵”民族理念对中国宗教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国宗教的容纳与改造 ;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全国范围的“政教合一”制度以及中国历朝历代对宗教既采取宽容与保护态度 ,又进行严格的约束与管理 ,对中国多元宗教起到了极大的平衡作用 ,为各宗教在中国社会长期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2002年寒假举办的广州“学生领袖训练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当中。有两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质疑。一是“学生领袖”的提法是否不当,是否反映了“官本位”的遗毒;二是领袖素质是否能刻意培养.  相似文献   

20.
"和合"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的交汇点,在中华各派宗教的教义中包含了大量的和合精神.由于道德与宗教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种互渗互补的特殊关系,宗教对于社会伦理体系的构建有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作为社会现象将长期存在,和合精神对增强社会凝聚力的积极作用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