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前身为1979年2月成立的印度支那研究所,当时是我国唯一专门研究印支三国现状与历史的综合性科研机构,1989年5月该所更名为东南亚研究所,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南亚地区。20多年来,东南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辛勤耕耘,在东南亚研究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为繁荣我国的东南亚研究,发展和扩大我国对东南亚开放,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东南亚所下设越南、东盟、国际关系、华侨华人、综合等5个研究室及编辑室、资料室。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学(东南亚史,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国际经济(东南亚经济)、国际政治(东南亚政治与法律)、华侨与华人(东南亚华侨与华人、广西籍华侨华人的历史与现状)、民族学(东南亚民族、壮族与泰族、老族等民族的历史关系)、区域经济(对外开放、边境经济、北部湾经济圈、华南经济)。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东南亚华侨华人在中国的东南亚软实力构建过程中的角色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政府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和方针为研究背景,在介绍东南亚华侨华人基本概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东南亚华侨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构建中的作用,并就"亲诚惠容"理念对中国东南亚软实力建设及东南亚华侨华人在其中的独特作用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前,东南亚约有2000多万华侨华人,占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70%。华侨华人在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东南亚地区形势以及华侨华人自身的不断发展,未来华侨华人在联结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 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都相继建立和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东南亚各国也对其华侨华人政策作了相应的调整:一是改变以往对华侨华人强制性的同化政策,普遍采取较温和、宽松的政策对待华侨华人。例如:在入籍问题上,允许华侨自愿选择当地国籍。二是改变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后期,东南亚殖民政府在新的形势下调整了对华侨的政策,开始实行经济上限制华侨,政治上歧视华侨的政策。其对华侨政策的转变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限制华侨力量发展加强殖民统治的目的。殖民政府限制歧视华侨的政策对东南亚华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使华侨在东南亚的生存发展环境恶化;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华侨爱国心,促使华侨回国投资的兴起。  相似文献   

5.
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归化政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华侨已多数归化于当地国家,成为当地国的公民,华侨社会的这巨大变化,同战后东南亚国家对华侨采取加速归化的政策和步骤有密切关系。本文拟就战后东南亚国家对华侨归化战略、政策及其对华侨社会变化的影响作一些探讨。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归化的战略和政策战后,东南亚各国先后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了政治独立。东南亚的民族主义在反殖、反帝斗争,争取民族独立中是具有进步性质的。但在独立以后对待异族采取盲目排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海外华侨捐资兴学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伟大的爱国者、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正是华侨捐资兴学的杰出代表人物。陈嘉庚先生兴学的热诚,不仅在于他捐了许多钱,在国内和新加坡创办和资助了百余所学校,为中国和东南亚培养了成干上万的人才,而且更由于他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兴学报国的主张,产生过许多有深刻意义的教育思想,因此,他不仅是一位教育事业家,也被誉为“卓越的教育家”。有关陈嘉庚先生办学方面的教育思想,如“开发智力的战略思想”、“慎择校长、加强师资”、…  相似文献   

7.
周中坚 《东南亚》2000,(2):50-54
华侨移居东南亚大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他们把祖国的教育一并带到海外。在华侨聚居地 ,在出现近代学校之前 ,同国内一样以私塾形式进行教育 ,讲授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启蒙读物和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华侨大规模移居和西方文明东传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东南亚产生了近代华文学校。一个世纪以来 ,东南亚华文教育经历了华侨教育和华人教育两个阶段 ,从面向祖国、为华侨“落叶归根”服务 ,演变到面向居住国、为华人“落地生根”服务。一、 50年代以前 ,东南亚华侨“落叶归根”的工具在近代 ,很多华侨是为了寻求生路…  相似文献   

8.
陈嘉庚先生不仅是著名的华侨领袖、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而且也是一位对东南亚侨居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一生的活动,不仅在神州大地,而且在东南亚乃至世界范围,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早在二、三十年代,陈嘉庚先生就引起了外国的华侨研究家及有关人士的注意,并在他们的著述中有所记录和论述;战后,随着陈嘉庚的影响日渐扩大,外国学者系统研究陈嘉庚的论述等也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建立后不仅国家的对外工作开始关注东南亚问题,而且与东南亚相关的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得到高度重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室、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等先后成立,开启了新中国东南亚研究机构建设的先河。尽管"文革"初期各研究机构均遭遇不同程度的挫折,但在1972年后各项复建工作又先后开展。1978年中国东南亚研究会正式成立。1984年暨南大学、厦门大学获批专门史(中外关系史)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培养国内首批东南亚史和华侨史方向博士研究生人才,中国的东南亚研究再次进入发展时期。新中国东南亚研究机构的创设和发展,推动了国内东南亚和华侨问题研究,为新中国东南亚区域国别和侨务问题研究培养了研究队伍,为国内东南亚研究的多学科发展和进一步繁荣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外华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而东南亚地区较为集中。华人、华侨旅居东南亚,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他们与当地人同甘共苦,和睦相处,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他们使优秀的华夏文化与东南亚文化有机地交融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华文教育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之一,是东南亚华人、华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690年印尼华侨创办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学校———明诚书院,到19世纪20年代东南亚创办近代华文学校,华文教育可谓逐渐步入正轨。历经百年沧桑,时至今日,东南亚各国已赋予其华文教育…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法是东方文化特有的一项艺术瑰宝。几千年来 ,东南亚各国都先后接受了中国书法的洗礼 ,并各自发展其书法艺术。1994年在北京召开首届书法教育研讨会之后 ,东南亚各国书法教育取得长足进步。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是中国书法的繁盛区。一、东南亚书法事业的兴起1.群众性参与在东南亚,书法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东南亚华侨众多 ,不少人热爱书法。此外 ,华侨以外的其他公民 ,喜爱书法者也大有人在。上自社会名流下至一般平民 ,社会各界对书法都十分爱好和重视。泰国公主诗琳通就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在北大留学期间 ,她经常练习书写 …  相似文献   

12.
梁志明 《东南亚》2011,(4):44-52
毗邻中国、华侨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地区是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的重要海外基地,同时也是辛亥革命在海外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强有力的支持者,而东南亚的华侨又算得上是参与最深,贡献最大。辛亥革命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对东南亚的民族民主革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侨机工"是南洋华侨人力支援中国抗战的重要群体,他们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对南侨机工与南洋华侨社会关系的考察,发现"南侨机工"在中国能够积极参加抗日运输工作,与南洋华侨社团和机工家属对返国机工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南洋华侨对"国"和"家"的观念是分离的。二战胜利后,在东南亚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南洋华侨"国"和"家"分离的观念差异成为影响南洋华侨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新华侨华人的增长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几年来,华侨华人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已经形成的新华侨华人群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发展速度日新月异[1]在人数上,新华侨华人的增长势头能否保持下去?是研究新华侨华人发展的重要问题,必将引人注目。各种新闻媒介对该问题的报道,一些论著对该问题的论述,常有浮光掠影或各取所需的现象,这就难免失之偏颇,误导视听。因此很有必要综合分析,认真探讨。中国和新华侨华人移入国以及国际间的各种变化,均有可能影响海外移民的推力和拉力,影响新华侨华人的增减。近年来,出现了不少阻碍新华侨华人增长的因素。一、推力和拉力的逆转…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四十年间,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状况,发生了错综复杂的演变。这种变化之大是华侨、华人史上所从未有过的。它不仅开创了华侨、华人史的新页,且对未来华侨、华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如何看待及认识这种演变,对制定我国的有关政策,促进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及合作,推动我国的四化建设都有密切的关系和现实的意义。(一)  相似文献   

16.
冷战期间,东南亚各主要国家在与中国联系时,几乎都无可避免地涉及到当地的华侨华人华族问题。换言之,东南亚华侨华人华族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在国家关系中承担着既定的角色,哪怕这种角色在整个冷战期间是多么地被动,他们依然被特定的历史所规定,从而成为在中国和东南亚关系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周中坚 《东南亚》2004,(2):34-45
东南亚华文报刊个别萌芽于 1 9世纪前期 ,部分诞生于 1 9世纪末期 ,2 0世纪初开始形成群体并开始其主要的历史进程。在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 ,随着中国和东南亚历史的发展 ,东南亚华文报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百多年来 ,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从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到相继取得国家独立并开始实现国家现代化 ,东南亚华文报刊也相应地经历了从华侨喉舌到华人桥梁的演变 ,经历了从植根于祖国中国到移根于所在国的变化。这个过程同华侨变为华人 ,同华侨“落叶归根”到华人“落地生根”的变化是一致的。一、东南亚华文报刊的出现在东南亚…  相似文献   

18.
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入中国之后,又发动太平洋战争,把魔爪伸进了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当时,越南华侨中一些从祖国来的教师,为了在华侨社会中坚持爱国进步文教事业,把华侨青少年引上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越南华侨进步人士的支持下,于同年秋天在  相似文献   

19.
《南洋问题研究》2022,(1):F0004-F0004
《南洋问题研究》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与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刊载国内外有关亚太和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华侨华人、历史、社会、文化、教育、文学、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20.
《南洋问题研究》2023,(2):F0004-F0004
《南洋问题研究》由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与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刊载国内外有关亚太和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华侨华人、历史、社会、文化、教育、文学、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