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斌 《理论探索》2013,(1):76-79,124
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演进一般进程的概括,但在马克思的文献中,五种社会形态不是“依次演进”,而是“相继更替”.马克思“五形态论”所揭示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具体图式,既不是单线论,也不是多线论,而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类”规律与各个民族或国家具体道路的辩证统一.对此,必须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给予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高校、科研单位的部分青年理论工作者日前就,“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改革”为题进行了讨论。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发展观?有人认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对《共产党宣言》所述的五种社会形态历史更替的这种普遍规律的反思和发展;不同民族、国家有其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他根据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提出俄国如革命能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社会形态研究的方法论启示刘玲玲马克思花费一生的时间,认真研究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充分占有翔实的历史材料基础上,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他关于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过渡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阐发,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从...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系统的论述,指出在生产力上升发展的推动作用下,社会形态的更迭是历史的必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论断。而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封建国家之所以能够越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因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优秀成果和劳动者的觉醒为其过渡奠定了基础。现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调节劳资矛盾、阶级矛盾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妥协,使其在生产力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平稳发展,但它仍然逃脱不掉被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跨越”,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往往具有不同于世界历史一般进程的特殊性。所谓“跨越”,就是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同时利用“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论”思想,体现了世界历史的普遍性和不同民族和国家发展道路特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有人这样引证马克思:说按照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述,整个社会历史是按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顺序发展的。他们以此证明:社会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中国逾越了资本主义阶段,所以现在要补资本主义的课。有人还说,只是“由于理论家的?懦和对极左思想的让步”,才没有提出“资本主义不可逾越”的问题。这种“补课论”的错误是明显的。但由于它硬拉上马克思主义原理为自己作装饰,容易迷惑那些对马克思主义和历史知识都接触较少的年轻人,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学习马列著作和党的文献的有关论述,以便正本清源,澄清是非。社会发展总规律不排除个别国家特殊情况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确实根据社会经济结构质的规定性,按照历史发展总顺序,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五种基本形态。这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包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但是,无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有说过。一切国家都毫无例外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于唯物史观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思想缺乏钩沉和发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的跳跃转型具有普遍性,其哲学基础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纵横向统一性、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和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竞争互动与融汇创新.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马克思晚年曾根据东方民族的社会历史特点非常慎重地思考过如何由“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直接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问题。特别是在马克思较详尽地研究了俄国的状况后,明确提出了一个理论构想,即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1,(12)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一切哲学都给予极大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此前哲学成果的基础上,依凭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经过萌芽、探索、形成、完善等发展阶段,构造起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以"历史合力论"的理论范式系统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动力因素,实现对以往一切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超越。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中国化阶段及成功实践表明,这一理论是当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0.
"人"和"社会"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尽管马克思没有提出"公共性"概念,但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生成、嬗变中无不散透、折射出其丰富的公共性思想。理论上,人与社会的相互生成构成了马克思公共性的图式;现实中,"现实人的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人"是公共性的真实出场;历史上,共同体的社会形态演进过程正是公共性的生成历史。可以说,人与社会的历史发展与逻辑演绎开启了马克思公共性的出场视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通过对其早期文本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完成了一系列内在的逻辑转换,进而建构起了科学的社会批判学说。具体表现在:在哲学上,马克思扬弃了人本学的异化逻辑,从黑格尔关于社会关系矛盾分析的历史辩证法中,生发出现实的批判张力;在经济学上,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非历史性思维方式,引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并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与批判。这一系列转换,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逻辑的相关性。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实证科学与人本主义的内在整合与超越,有其科学的理论视界和现实意义,那种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证科学或者仅从马克思早期文本出发引申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批判,都是片面理解马克思的结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是通过追述历史、考察现实,并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中得出的。马克思在经历了《莱茵报》时期对现实社会状况的反思之后,退回书房对前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察,最后,通过对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批判,得出结论: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  相似文献   

13.
秦越存 《理论探讨》2002,1(4):29-30
一、马克思哲学是关于现实人生存和发展的哲学  马克思哲学和一切旧哲学的区别就在于他赋予哲学以实践性 ,并从实践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这一科学理论揭示了人和历史都是在实践中生成的 ,历史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首先 ,马克思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关键所在就是将实践引入他的哲学 ,而不是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旧唯物主义抛开实践 ,对事物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因此 ,它无法解答人类历史之谜 ,在历史视域内是非唯物主义的。而马克思哲学则突出实践 ,以人的实践活动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具体道路的辩证关系,并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原则性的构想。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及其运行,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分配正义问题构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对社会主义探索的主要线索,但是马克思的批判又并非局限于分配正义。在其早期,马克思没有将批判的视野局限于抽象的哲学思考,而是转向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从政治经济学领域入手去探索问题发生的历史轨迹。在其晚期,马克思非常清晰地看到了按劳分配原则的局限性,今天我们需要理清马克思以正义问题为核心批判资本主义思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族形成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革命导师早有论述,为我们研究民族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如何理解这些论述,每个人的见解有所不同。笔者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看法,渴望指正。一在长期的研究讨论过程中,对于民族形成于哪一历史时期的问题,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两种观点:有的同志根据马克思、恩格断关于民族是由部落发展而来的观点,认为民族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但究竟形成于哪一具体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看法;另一些同志根据斯大林关于民族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的观点,认为民族只能形成于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否认在这之前有民族的存在,把资本主义上升时代之前,民族  相似文献   

17.
真诚的愿望艰难的历程──社会主义国家走向世界的反思高成新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交往的历史及启示,一直是重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如何,...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将被比它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资本主义将象它代替封建主义一样,必然要被比它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这是一个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也是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韦伯和其他许多人来说,资本主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在西欧以其最纯粹、最早的形式产生。马克思注意到,在中世纪的财产体系早期解体过程中,与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政治发展理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把"国家—社会"双向关系演化视为政治发展进程重要的现实基础和逻辑依据。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通过批判理性主义国家观,科学阐明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本质关系,并由此揭示出资本主义政治发展无法根本克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内在矛盾。所以,马克思政治哲学认为,应跳出"政治解放"的思维局限性去进一步认识政治发展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未来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