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判技术论     
(一) 把审判技术作为一门学问提出来研究,我想已经是时候了。古代虽无审判技术之说,但司法实践中技术性的东西却早有产生并有所总结,至少可以说,审判技术与司法制度同时产生。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代狱讼中“疑狱,泛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必察大小之比以成之。”这就是说,如果案情疑似,难以处断,就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众疑则宽大处理,但仍须在比较中作出恰当的判决。可见,这种处理疑难案件的方法是具有  相似文献   

2.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办理刑事案件的刑事诉讼,同时也就出现了刑事疑难案件(以下简称“疑案”)。在中国古代法律文献中,疑案又称作疑狱或者疑罪,一般解释为“疑,谓虚实之证等,是非之理均;或事涉疑似,旁无证见;或旁有闻证,是非疑似之类”。  相似文献   

3.
疑罪是指犯罪的构成要件无法确定,或者在众罪中难以做出合理的选择。在我国古代,甚至现在,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疑罪都是存在的,既有罪与非罪之疑,也有此罪与彼罪之疑。对疑罪,由于受当时立法思想和司法制度的影响,其处理原则也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疑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胡云腾  段启俊 《中国法学》2006,9(3):152-165
疑罪是指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因证据不足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罪行轻重、此罪彼罪与一罪数罪等方面难以作出正确判断的情况。疑罪的基本特征是证据不足。疑罪可分为罪与非罪之疑罪、情节轻重之疑罪、此罪彼罪之疑罪和一罪数罪之疑罪。疑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认定疑罪要注意与疑难刑事案件相区别,把握好疑罪的认定标准,掌握好疑罪的处理原则:罪与非罪之疑适用疑罪从无;情节轻重之疑、此罪彼罪之疑和一罪数罪之疑适用疑罪从宽。贯彻好疑罪的处理原则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还就刑事诉讼各阶段如何具体贯彻疑罪的处理原则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蒋铁初 《法学研究》2010,(2):196-208
“罪疑惟轻”是中国古代疑罪处理的代表性观点。它主张当犯罪事实不能确定时,对嫌疑人从轻处罚。“罪疑惟轻”的观点是对司法实践中疑罪从轻的认可,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中庸思维、有罪必罚等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古代疑罪处理的模式和司法官员的疑罪处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法定证据与自由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定证据与自由心证,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早有定论,而近来又有争议。为了正本清源,颇有一论之必要。 (一) 自从在刑事审判上以证据定罪代替触审定罪以后,就会出现疑狱。疑狱的疑字原是?字。?的含义是疑信参半而又真伪难辨,后世以疑代?,习非为常,在疑狱方画,只见疑字,未见?字。狱,以犬犬言二字为组成因素。《说文》:“确也,从犬犬从言”。犬犬,《说文》:“两犬相?也,从二犬”。引伸为相争。言,《说文》:“本作啻,从口辛声。?,?也。”?,古罪  相似文献   

7.
疑罪是指司法机关对被告人是否犯罪、罪行轻重疑惑不决、难以确证的情况,是司法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常见现象。对疑罪的司法抉择原则,在人类社会刑事司法史上,有“疑罪从有”与“疑罪从无”的对立立场。“疑罪从无”的法律思想和司法原则被现代文明国家的刑事立法与司法普...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对于疑罪审理格外重视,形成了以“疑罪惟轻”为中心,“疑罪从轻”“疑罪从赎”“疑罪从赦”几类处理方式为主的模式。古代疑罪审理的原则制度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厚植于慎刑恤刑、以民为本、德法共治的思想沃土。学习借鉴古代疑罪审理的有益经验,获得的启示包括:明确责任主体,压实权限职责;强化程序意识,重视案件证据的收集与固定;建立完善的申诉、控诉机制;发挥司法职业伦理在提升办案质量中的作用。检察机关应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邵波 《研究生法学》2009,24(5):62-69
疑罪,牵涉实体与程序,连接理论与实务,关系人权和正义。由于通说及立法的放大效应,“事实疑罪”目前一枝独秀。罪、非罪或者疑罪,作为一个法律判断,需要将事实置于规范之下进行法律评价。得出何种结论,与事实和规范都有关系。这就需要保持疑罪问题的独立性,从法理上探讨疑罪的本质。以法学方法论为工具,循规范适用的足迹,定位疑罪的存在空间,对疑罪本质进行理性思考。事实和法律都应该是疑罪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疑罪是指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因证据不足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罪行轻重、此罪与彼罪、一罪与数罪等方面难以作出正确判断的情况。实践中要注意将疑罪案件与疑难案件区别开来,掌握好疑罪的认定标准与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的诉讼审判活动中,司法机关经常会遇到一些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国家法律条文没有涉及的疑难案件。对于这类疑难案件,许多政权都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并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解决机制。例如,在司法程序方面,对全国各地发生的疑难案件,地方司法官员通过逐级奏谳的形式,由中央最高的司法机关进行讨论,作出权威性的法律解释;通过严格的考试制度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担任司法官员,利用法官的智慧来判明案件真相;如果确实因为证据不足、无法查明案情真相时,实行疑罪收赎的措施;对于那些重大疑难案件,尽可能征询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然后作出判决。中国古代上述这些解决疑难案件的司法经验,虽然距今年代久远,但仍有认真总结和学习借鉴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我国修订后的刑诉法基本确立了“疑罪从无”规则,本文试对这一规则的司法适用情况加以探讨和分析。 一、疑罪案件的表现形式 (一)客观上的疑罪。主要是基于证据原因造成的疑罪,表现为根据已掌握的证据难以排除其他合理怀疑,形成了一种真伪难辨、事实不清的状态。这里又包  相似文献   

13.
法律真实不等同于案件事实,这就使疑罪的产生不可避免。古代社会的疑罪浓缩了传统司法的典型特征。疑罪是有罪推定原则的产物,疑罪的认定与以口供为主的证据裁判规则密切相关,疑罪的审理程序体现了司法的集权性,疑罪的处置遵循慎刑价值。传统的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秩序,而疑罪制度是实现这一目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的诉讼审判活动中,司法机关经常会遇到一些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国家法律条文没有涉及的疑难案件。对于这类疑难案件,许多政权都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并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解决机制。例如,在司法程序方面,对全国各地发生的疑难案件.地方司法官员通过逐级奏谳的形式,由中央最高的司法机关进行讨论,作出权威性的法律解释:通过严格的考试制度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担任司法官员,利用法官的智慧来判明案件真相:如果确实因为证据不足、无法查明案情真相时,实行疑罪收赎的措施;对于那些重大疑难案件.尽可能征询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然后作出判决。中国古代上述这些解决疑难案件的司法经验.虽然距今年代久远,但仍有认真总结和学习借鉴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刑事案件“疑请”做法应当取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案件“疑请”做法应当取消□金京钊“疑请”是疑难案件请示的简称,是指下级人民法院把自己正在审理的疑难案件,报请上级人民法院研究,并根据上级人民法院的意见作出判决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没有法律依据,但却普遍存在,且由来已久。笔者通过本文,仅就刑事案件的...  相似文献   

16.
法律真实不等同于案件事实,这就使疑罪的产生不可避免.古代社会的疑罪浓缩了传统司法的典型特征.疑罪是有罪推定原则的产物,疑罪的认定与以口供为主的证据裁判规则密切相关,疑罪的审理程序体现了司法的集权性,疑罪的处置遵循慎刑价值.传统的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秩序,而疑罪制度是实现这一目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法律真实不等同于案件事实,这就使疑罪的产生不可避免。古代社会的疑罪浓缩了传统司法的典型特征。疑罪是有罪推定原则的产物,疑罪的认定与以口供为主的证据裁判规则密切相关,疑罪的审理程序体现了司法的集权性,疑罪的处置遵循慎刑价值。传统的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秩序,而疑罪制度是实现这一目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论对我国台湾地区判例制度的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台湾地区判例制度概论我国台湾地区法律制度属大陆法系。在认识到大陆法系成文法传统之局限性的基础上 ,现在台湾学者大部分承认判例之拘束力 ,这与台湾地区在法律之中对判例的确认是不无关系的。台湾“宪法”中并无判例的规定。在台湾 ,判例是判决先例之简称 ,依照其“司法院变更判例会议规则”第2条第2项之解释 ,是指 :“经采为判例编入判例要旨 ,呈奉司法院核定者而言。”由此可见 ,能被采为判例之判决是指“最高法院”各庭审理案件时所做的判决 ,而且还仅仅限于“呈奉司法院核定者”范围之内。台湾“法院组织法”第25条规定 :“…  相似文献   

19.
1993年《中国海商法年刊》曾以“要惯例?还是要法律?”为题刊登了作者评论英国上诉法院对“Bijela”轮一案的判决,该判决已于94年4月21日被上议院推翻,为追踪本案,使大家对案情的最终结局有一了解,现将作者以‘要惯例?还是要法律’的答案”为题所写的文章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二审程序中疑罪难以从无的原因第一,立法上的缺陷。首先,刑诉法没有规定二审程序可作出疑罪从无判决。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2条的规定,一审法院可以作出以下三种裁判:有罪判决、无罪判决和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