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周网谈     
《瞭望》2006,(23)
5月27日至6月2日,由于建设部等九部门再次针对房地产市场出台政策,“房价”这个老话题在网上再度升温;对中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网民同样给予了极大关注,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站仅短短三天跟帖过万;我刊5月29日刊登《建设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一文后,在新华网、搜狐网等网站相继出现大量跟帖, 网民讨论极为热烈;“国家出台八项措施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等新闻,也有网民较多的跟帖留言。  相似文献   

2.
一周网谈     
《瞭望》2006,(20)
从5月8日到12日,房价问题仍是网上焦点,虽情绪依然激愤,但不少网民们已开始理智地为政府支招;而被建设部批评的城市绿化中“高价建绿”的不良倾向,则备受网民谴责;广东市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 引出大批网民责问。此外,电影《无极》拍摄中破坏环境的行为,引来网民一片“骂”声;“卫生部回应医德指责”以及“北京移动话费套餐降价”的新闻,却遭到了不少网民的尖锐质疑。  相似文献   

3.
一周网谈     
《瞭望》2006,(19)
4在节日气氛中,网民对温家宝总理到首钢与工人一起过“五一”,反响强烈;有关专家关于炸掉南京长江大桥以疏通长江黄金水道的建议,则引发网民一场激辩,短短一天时间里,仅新浪网就有近万条留言;8旬老人赵景华靠捡破烂抚养6名被弃女婴的报道,也是本周网民热议的话题。同时,房价问题依然是网民中热度不减的焦点,一位深圳网民在网上发起了“不买房行动”,深受网民追捧;而原文化部部长刘忠德批“超女”,则引来网上“正”、“反”两方网民的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4.
一周网谈     
《瞭望》2006,(24)
各主要网站的跟帖显示,6月3日至9日,有关“改革”的话题对网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连续多日一直位居新华网留言排行榜前列;油价的上涨,也是一周中网民热议的焦点;本刊“公务员民企挂职”的报道, 在网民中反响也不小,跟帖留言十分踊跃。日本人在新疆非法测绘事件,关于“垄断行业收入有多高”的报道,同样是网民关注度颇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周网谈     
4月15日至21日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主要网站的新闻留言板记录显示,在大事不断的本周,连战与胡锦涛的“第二次握手”及“两岸经贸论坛”无疑是网民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在沪深股市翻红“关键点位”,证监会就《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也引来网民涌跃留言;而对有关农民工工资太低的报道, 网民的关注度也较高。此外,北京遭遇下沙天气,有关电力百亿亏损可能导致电价上涨以及将为农民开发低价电脑的报道,均引发网民热烈“点评”。  相似文献   

6.
一周网谈     
《瞭望》2006,(18)
4月22日至29日,是令网民兴奋而又沉痛的一周。从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主要网站网民留言可以看出,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所取得的成功令网民兴奋不已;而“爱心大使”丛飞和“模范教师”孟二冬教授的逝世,则让网民悲情难抑,各网站悼念留言至4月27日已超过一百二十万条。此外,本周网民还对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房价过高以及关于北京“黑车”多过正规出租车等话题表现出了很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吴亮 《瞭望》2007,(12)
96%的国务院部门建成了自己的网站;全国县级政府以上政府网站的总体拥有率已达86%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第四天的3月8日下午,教育部部长周济应邀来到中国政府网的直播间,与网民坦诚交流教育问题。90分钟,网民提问598条,平均每分钟6.6条,3万多网民在线参与讨论,真有些“爆棚”的味道。  相似文献   

8.
一周网谈     
《瞭望》2006,(27)
6月24日至30日,具有标本意义的“宿迁医改”再次引起网民对医改话题的热议;有关报道所披露的电力改革后消费者反而多掏电费一千多亿的事实,无疑也是本周网民关注的热点;而对高考后重奖、收费等话题和大学虚假就业率的新闻,网民“发言”更是踊跃。  相似文献   

9.
一周网谈     
5月13日至19日,令人兴奋的莫过于“熊”了5年之久的A股市场的暴涨,但从网上如成交量一样巨量的留言看,网民们却似乎并不特别乐观;“齐二药”假药致5名患者死亡的报道,是本周网上的另一个焦点, 网民对此群情激愤;一则有关湖南郴州一“三玩”干部“带病”提拔并步步高升的信息,也引发了网民的大量跟帖。北京手机资费、房地产成政府宏观调控重点以及《无极》剧组破坏环境等,从上周延续下来,仍是网民高度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一周网谈     
《瞭望》2006,(30)
7月15日至21日,四部委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解释无疑是网民留言热议的话题之一;媒体报道的中国社科院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调研结果——“七成知识分子处于过劳死边缘”,也很吸引网民的眼球;而本刊上期评论员文章《让党心和民心紧贴》,则得到了大多数网民强烈共鸣。此外,“银联”因跨行查询收费被上海一市民起诉、媒体关于国企退出是否会导致中国职业足球跨掉的调研等,也是本周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深圳官方政务微博“深圳微博发布厅”自2012年6月18日上线以来,树立“对话”意识,讲真话、说实话,急网民之急,想网民所想,与网民建立良好互动,获得社会各界好评,被广大网友赞为“不端、不装,有用、有心”,走出一条网络时代的“新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2.
一周网谈     
《瞭望》2007,(7)
除夕是否应该放假,在春节临近的本周无疑是网民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广电总局对各地在转换数字电视过程中必须保留6套模拟频道的要求,再度招来网民对“垄断”行业的质疑;本刊上期文章《中央严肃换届纪律》则因披露中央处理有关违纪官员的新闻引起网民关注。此外,卫生部、商务部要求在洗浴场所放置安全套的新规,也引起了网民的热议。  相似文献   

13.
潘多拉 《民主》2005,(4):44-45
去年底,一场由网友自发组织的“2004年西安发展十大教训”评选活动,得到了当地网民的积极响应。轰动一时的西安宝马彩票案,在网民的评选中位居“十大教训”之首,其理由被表述为“影响了政府公信力,损害了西安形象”。此次评选具有鲜明的“网民议政”色彩,西安市委市政府对评选予以高调回应,涉及的一些问题已经或正在得到解决(见《北京青年报》2004年2月22日《西安市政府高调回应网民议政》)。同是一个宝马彩票案,在政府看来是“圆满解决,提高政府公信力”,在网民看来却  相似文献   

14.
一周网谈     
《瞭望》2007,(5)
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就地方干部形象有所评说,引起网民不小反响; 1月22日出版的《瞭望》新闻周刊文章《“内鬼”恶化金融安全》,引发网民热议;云南见义勇为青年蒋运生因救火不幸致残,靠乞讨度日的新闻,引起网民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一周网谈     
《瞭望》2006,(22)
5月21日至27日,网民以踊跃跟帖表达了对美国政府拿所谓国家安全说事,撤换联想900台电脑一事的极大不满;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否应该取消,网民的关注度十分高,参与留言的以教师及在校或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为主;作为一周中最重大事件之一的三峡工程竣工,无疑也是网民跟帖的热点。山西左云煤矿矿难、“齐二药假药案”的最新进展,一直让网民牵肠挂肚。  相似文献   

16.
一周网谈     
《瞭望》2008,(21)
从5月19日开始的3天全国哀悼日,网民对国家第一次为死难平民下半旗高度称赞,并留言充分表达对遇难同胞的悼念和被大灾激发出来的爱国热情,出现了网络舆论少见的空前一致的盛况;在悲伤和感动的同时,有一些网民对地震中垮塌的校舍是否存在质量问题较为关注;此外,一篇题为我不许你这样说的报道,也吸引了不少网民目光。  相似文献   

17.
一周网谈     
《瞭望》2006,(45)
继“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报道后,本刊文章《防治公务接待腐败》再次成为网民高度关注的话题;国家发改委专家有关“完善社保制度,百姓才会敢花钱”的观点,也在网民中引发热议纷纷;有关人士关于增加烟草征税、提高烟价的建议,多数网民表示反对。此外,有关目前“问责制”对“一把手”尚缺约束的报道,也获到了不少网民留言。  相似文献   

18.
运用扎根理论,采用网民对宁波公务员错时工作政策评论的案例,对网民政策态度的形成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网络评论帖进行编码分析,本文发现“印象”和“比较心理”在网民的政策态度形成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印象主导网民的政策认知,比较心理催生政策情绪;通过进一步讨论,提炼出“政策认知定势”和“政策沉淀”概念,认为“政策认知定势”和“政策沉淀”分别是导致网民政策认知偏差的主客观因素。文章还初步归纳出网民政策态度形成过程模型和网民政策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19.
一周网谈     
《瞭望》2006,(50)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5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国民经济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引起网民高度关注;财政部公布的《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等三份文件,无疑是本周网民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政协委员关于取消两个黄金周,把假期分给传统节日的建议,也引起网民的讨论;而一篇题为“公路电子眼‘病’得不轻”的报道,则获得网民共鸣。此外,上海学者认为“龙”易遭西方误解的观点,在网上激起了质疑和批评的狂潮。  相似文献   

20.
一周网谈     
《瞭望》2007,(2)
新年伊始,网民在怀念过去一年时,对“胡温新政”给予了由衷好评;卫生部长高强的新年献辞,则让网民对新年新医改充满了期待;而一则一场“废除伪科学”辩论险酿武斗的新闻所引起的网民激辩,却给一派祥和的节日网络平添了一点点“火药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