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4月26日,在凤冈召开的贵州第三届茶业经济年会上,来自国内的知名茶专家围绕贵州近期出台的《贵州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以下简称《计划》)展开讨论,对贵州茶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提出了助推黔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以及打造黔茶品牌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贵州省茶业、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组合优势。近年来,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中关于促进茶旅一体化的特色优势产业战略部署,贵州把茶文化与旅游业相互融合,成为一大特色和优势。品质休闲引客来为促进茶旅一体化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贵阳中国旅行社全面响应贵州省委、省政府及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下称省茶办)号召,积极开发贵州特色茶旅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3.
<正>茶文化普及系列活动的开展,将使更多市民了解茶文化和茶品牌,推动贵州茶产业的发展。为贯彻落实《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黔府办发〔2014〕19号)和《贵阳市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筑府办发〔2014〕63号)精神,进一步宣传弘扬贵州省茶文化精神,普及茶文化知识,培养全市人民"知茶、爱茶、饮茶"的良好习惯,推动贵州省茶产业、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2014年贵州省积极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的"五进"活动,使茶文化走进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茶叶全部经过有机认证,新茶出来后,网上订单源源不断。"在第13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上,道真展馆的工作人员正在向客商介绍道真茶产品。茶,是道真自治县的一张金名片。近年来,道真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3篇文章,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道真有着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等称号,其硒锶茶成功获得欧盟零农残、国际雨林等权威认证。道真茶历史源远流长,300多年来,民间种茶、制茶、爱茶、嗜茶风俗浓厚。  相似文献   

5.
正贵州茶在第11届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上集中亮相,进一步打响了贵州茶品牌,推动黔茶出山、风行天下。醉美人间四月天,红城茶香醉春烟。4月19日,第11届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在遵义市湄潭县开幕。来自澳大利亚、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国际行业组织负责人、知名茶企、茶商和国内各大茶企代表1000余人齐聚湄潭,  相似文献   

6.
王艳霞 《当代贵州》2014,(21):46-47
正《贵州茶》栏目由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与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联合主办,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茶叶学会协办,栏目内容涉及独家茶企名人访谈、权威商业趋势解读、专业茶业报道、深度贵州茶产业发展调查,等等。栏目分设六大版块,从茶业动态、茶商茶农、茶旅之品、品茗会、茶与养生、茶学院等多个角度展现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栏目将通过极富主题性和目标性的选题内容,为贵州实施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  相似文献   

7.
正走遍全国,走向世界,2017贵州茶一节一会在此之上做出努力,多方位助推黔茶出山。绿色是多彩贵州的主色,茶叶是绿色贵州的珍宝。4月28日,2017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贵州茶一节一会)在中国湄潭正式拉开序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茶友"在此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共话茶事、共谋茶业。根据贵州茶一节一会发布的《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2016)》,2016  相似文献   

8.
茶产业是黔南优势支柱产业之一。都匀毛尖茶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加工工艺和优良品质,多次蟾宫折桂: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鱼钩"牌都匀毛尖198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  相似文献   

9.
<正>贵州茶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茶叶种植面更积跃居全国前列。随着产业不断升级,品质不断提升,贵州茶得到广大群众的亲睐,贵州茶产业也在不断后发赶超,实现着跨越发展。贵州茶产业健康发展从自然条件、政策扶持、发展历史、发展环境等角度看,贵州茶产业发展优势大,后劲十足,对加快贵州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带动各产业全面  相似文献   

10.
《廉政瞭望》2013,(10):75-75
“茶韵天府,品味世界”,5月9日至12日,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举行。600多家中国名茶产区的优质茶叶企业和国外名茶企业参展参会。四川10大产茶强县和40多个产茶优势县携40多种名优茶叶在茶博会上亮相,集中凸显了川茶的高品质和高文化内涵,进一步实现了川茶品牌突围。  相似文献   

11.
马刚 《当代贵州》2016,(17):14-15
正贵州将围绕丰富品种、提升品质、做强品牌,着力推进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千方百计做好"茶文章",让绿水青山创造更多金山银山。4月20日上午,2016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一节一会")在遵义市湄潭县隆重开幕。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  相似文献   

12.
<正>250家贵州茶企历时26天,行程近5000公里,沿着延伸西北的丝绸之路,弘扬贵州茶文化,推介贵州茶品牌,加快黔茶出山步伐。茶产业是贵州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近年来贵州省重点打造的五张名片之一。贵州茶产业经过10多年发展,已成为贵州农业的第一大产业,茶园总面积达700万亩,承接了东茶西移大势,并成为中国茶叶的原料中心,正加速形成中国绿茶加工中心。为深化贵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及地区茶文化交流,弘扬贵州茶文化,服务贵州茶产业,加快黔茶出山步伐,今年7月,贵州再次开启"丝绸之路·黔茶飘香"之旅。250家贵州茶企历时26天,行程近5000公里,从重庆、西安、兰州、太原、西宁到呼和浩特,这条延伸西北的丝绸之路成为贵州茶叶走向世界的又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13.
《当代贵州》2013,(2):8-8
2012年12月29日,由贵州省农委会、省经信委主办的“国酒茅台·国品黔茶”黔茶高端推广会系列活动拉开帷幕,在北京演绎“黔茶故事”。此次活动,是依托国酒茅台品牌力和渠道力助推“黔茶出山”的一大举措,旨在推介黔茶优质产品,展示黔茶产业成果,宣传黔茶产业商机,加快黔茶渠道建设,提升黔茶品牌价值,助推黔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5月28日至31日,2015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在湄潭开幕,本届茶博会包括大小活动13项,其中,最具规模的贵州省第六届茶艺大赛、"醉美遵义·生态茶香"旅游宣传活动、中国茶叶市场发展高峰论坛、中国茶叶市场专业年会、"标准与中国茶叶的未来"、茶旅一体化参观考察论坛等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友,他们齐聚湄潭,共同论道千古茶文化。  相似文献   

15.
<正>湄潭县是贵州茶叶第一县,2014年当选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县,并获得全国重点产茶县第2名。如何扬湄潭茶之名,打造黔茶航母,引领黔茶出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一、充分发挥湄潭茶产业在贵州茶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一)茶文化优势湄潭茶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清代湄潭眉尖茶成为贡茶。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开创了近代贵州乃至中国茶科研的示范。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带来  相似文献   

16.
<正>黔西县通过茶产业强力带动旅游业发展,以著名的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为宣传点,按照"品水西古茶、看杜鹃花开"的思路,做好"以茶促旅、以茶兴旅"茶旅发展大文章。近年来,黔西县加大茶产业发展,紧紧跟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由种茶大省逐步向制茶大省转变的三年提升计划,进一步改造现有茶园,打造高品质、高产量的优质茶产品,办好诚信企业,弘扬茶文化。利用境内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通过茶产业强力带动旅游业发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黔系列"的一份子,黔茶将树立贵州茶产业统一形象,"将茶产业发展进行到底,使茶文化成为贵州新优势",实现"以茶兴业、以茶惠民、以茶养文"目标。"高山云雾出好茶。"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条件的原生态茶区。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古代的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就是指今天的遵义、铜仁等地。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湄潭县抢抓中央、省、市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和"东茶转移"的发展趋势,坚持"特色在茶,优势在茶,希望在茶,出路在茶,成败在茶"的理念,把茶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着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动湄潭由茶叶大县向茶叶强县跨越。一、围绕转型升级,做足实践文章湄潭把茶产业作为关乎未来全局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进行谋划,提出了"6456"和"两地三区一中心"的发展目标,即力争到2015年,全县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丈化的发祥地,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本文从历史、自然、人文等方面弘扬"西湖龙井"茶的绝佳品质,分析了"杭为茶都"的优越条件,提出了打造茶都的若干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20.
杨柏 《当代贵州》2009,(19):42-42
现阶段,品质优异的贵州绿茶因产销外部性问题没解决,仍处于国际绿茶供应链的最底端。对贵州而言。在茶外做茶振兴的文章,发展与茶生产相关的生产者服务业。可能是一个紧迫的专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