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不仅是各国的内在需要,也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然而,相关合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沿线国家的自然灾害呈现多发趋势,许多国家的承灾能力差,单凭一国之力难以应对巨灾冲击,另一方面沿线国家灾害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国际合作基础薄弱。推进"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应针对沿线国家自然灾害特征和灾害管理现状,合理搭建合作机制,发挥引导作用,吸引更多国家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2.
灾害危机是现代风险社会的普遍反映.卡斯佩松指出.风险和灾害存在着一种"社会放大"的可能性,灾难性事件一旦发生,就会与心理的、社会的、制度的和文化的过程产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会强化人们的风险感知并直接影响其行为,进而造成新的次级社会或经济后果.这些后果远远超过了灾害对人类健康或环境的直接伤害,导致更重要的间接影响①.灾害因其发生的突然性、性质的负面性、后果的严重性、前景的不明性使灾害的应对和治理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笪志刚 《亚非纵横》2011,(3):6-12,59
2011年初的这场千年一遇的日本大地震使日本面临战后最大危机,在强震、特大海啸和严重核泄漏组合而成的天灾人祸中,日本国民表现出高素质、克制和隐忍精神,但日本政府和企业的应对举措也让日本的国际和国家形象大打折扣,日本面临产业、能源和外交等诸多政策的转折。灾难使中日两国去年撞船事件以来一直紧张的关系得到舒缓,中日战略合作迎来关系改善的重大契机。日本大地震对于中日战略合作而言,究竟是契机还是挑战,需要及时研判,审慎思考。  相似文献   

4.
对美外交一直是日本外交政策的"基轴".本文认为,以"9·11事件"为契机,日本重点实施并推进了对美、东亚、阿富汗周边的"反恐"外交,不失时机地推进其国家战略,不仅出台了反恐相关法案,朝"有事法制"迈进了一大步,也灵活地应对了日美同盟.  相似文献   

5.
在朝鲜半岛局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为应对朝鲜核导问题,日本安倍晋三政府提出了加强防卫力量建设、联合国际社会、发挥中国更大作用、对朝施压、绑架人质事件优先等一系列政策主张,并采取了构建应对机制、制定纲领文件、提升军备水平、加强同盟威慑、拓展国际合作、对朝强硬制裁、渲染紧张局势等诸多具体举措。这体现出安倍政府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深层战略意图,旨在推动日本的"军事正常化",凝聚日本的同盟建设力量,提高日本的国际事务话语权,增加日本的对华博弈筹码,从而对半岛局势造成了复杂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战后日本在长期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三位一体联动"是其鲜明特点,即日本坚持了"政府支持、企业主为、行会协调"的原则,在规范贸易秩序、建立多层次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以及调整贸易政策等方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三位一体联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形成强大的合力,有效地应对了国际贸易摩擦,日本"三位一体联动"应对贸易摩擦的机制与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7.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环境灾害多发的国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地理因素的影响,热浪、干旱、洪水和热带气旋等极端天气事件日益增多,地震、火山和海啸等自然灾害频发;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无序发展,加之传统的"烧芭"习俗等原因,也严重损害了印度尼西亚的环境甚至波及周边国家,成为跨国问题。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灾害,印度尼西亚政府积极投身于全球环境治理之中,提出各种治理环境的主张,出台各类环境政策,与国际社会一道开展灾害预防和灾害管理合作。印度尼西亚的环境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8.
关东大地震不仅给日本带来惨烈的损失,还造成关东地区极大的社会混乱。灾后产生了“不法鲜人①暴动”等谣言,引发了自警团和警察、军队滥杀在日朝鲜人、中国人以及日本的社会主义者等一系列血腥事件。日本政府“先发制人”的社会治安政策是造成这一惨案的根源。大地震后反动的治安政策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灾害救助,加深了殖民地人民的心理裂痕,而且成为日本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国际体系变迁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俄格冲突、北京奥运、美国金融海啸、国际恐怖主义再度升级、H1N1全球性蔓延、气候变化与新能源合作成为热点,近年来如此多的重大国际性事件的发生,预示着后冷战时代大体告一段落、新兴大国崛起时代已然到来、全球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时代全面开启,国际体系变迁正在由量变发生质变.美欧日俄印澳等大国均加紧因应,谋求以战略之变应对体系之变.中国作为体系变迁的重要推力,在体系变迁中既要"自转"也要"公转",比别国更多一份应对体系变迁的压力.如何把握新时期的角色转换,并适时进行战略调整,是中国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关东大地震虐杀华工案和"王希天事件"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政府曾极力掩盖虐杀中国劳工的真相,严格控制封锁相关的档案资料,致使这一事件的真相迟迟不能大白于天下。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国内具有正义感的专家学者,在反思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罪行的同时,开始了对关东大地震前后虐杀王希天及滞日华工个案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一些具有史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著述,为国内的王希天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助力。  相似文献   

11.
前言本文拟通过日军占领下的西婆罗洲(现加里曼丹)州的州府庞提纳克市所发生的所谓庞提纳克事件,考察二战时期的日本与印尼关系的一个侧面。作为日本军政下的印尼所发生的抗日事件,该地出现了"最大规模"的检举者和牺牲者,并在战后几年期间被说为印尼最为反日的地方,但是,迄今在研究史上并没有对庞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麻生政府的外交方针切入,考察日本的亚太外交战略.文章认为,日本的亚太外交战略主要应对三大地缘政治难题--东盟共同体建设弱化日本对东盟的影响;日本推进日美同盟的"开放性变革"与东亚正在形成的地区性安保机制产生矛盾;东亚合作的"10+3"与"10+6"框架之间的矛盾.文章分析了日本亚太外交战略的可行性及制约因素,解读其在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战略意义,以期有助于提升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在日本亚太外交战略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1995年对于日本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不寻常"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今年正值日本战败50周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头,也是对过去的战争历史作出总结和反省的重要时机;另一层意思是,从今年年初以来在日本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如阪神大地震、沙林毒气事件、一部分政治家跳出来公然为侵略战争历史翻案、经济从缓慢复苏变  相似文献   

14.
高兰 《国际观察》2005,(5):60-65
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思想从冷战时期的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在具体形态上,则从冷战时期美日同盟体制下的非自主性模糊战略逐步转向强调自主外交的清晰战略;在战略理念上日益强调国家利益,进而强调"日美共同价值".以申请"入常"为标志,日本正逐步从地区大国战略向世界大国战略演变,目前这一过程仍在酝酿、发展之中.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转型的两大基本任务是实现"普通国家化"和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为此,中国如何应对日本国家战略的转变,是一项十分迫切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积极和平主义"理念的指导下,日本的ODA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呈现出由"经济开发型"向"战略支持型"转变之势。新一轮调整在援助目的上更加注重对日本外交、安保的支持效应,在援助领域上解除了对支援他国军队的限制,在援助对象上突破了发展中国家的界限,更看重对日本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安倍政府此轮调整的主要战略考量是,基于ODA自身战略功能的扩大,从而使之服务于日本"正常国家"化的战略目标,并配合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来制衡中国。对于中国而言,日本更具针对性的ODA增加了周边外交的复杂性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竞争压力,需要通过树立亲疏远近的外交意识,打造援助—投资范例和适度扩大军事援助来进行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6.
印度是世界上发生各类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历年来持续发生的洪灾、旱灾、飓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特别是每年发生的洪涝灾害给印度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加强灾害管理,印度政府在国家、邦、县和乡(村)级均建立了统一的管理机构,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管理机制,从而有效地减轻了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近年来印度对各类灾害的预防、救援及管理的经验来看,印度的灾害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经验较为丰富,防灾减灾的效果显著。印度的灾害预防、管理和危机应对的策略颇具特色,成功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17.
日本新防卫战略把日本的防卫力量从传统的海陆空领域扩展至多维度的太空、网络以及电磁波等新领域,重视各领域之间的彼此融合防卫。作为一个综合性防卫战略,它强调从平时到"有事"各阶段之间、自主防卫与日美同盟及多层次安保合作之间、"前方战场"和"后方体制"之间的综合防卫。为实现"跨领域作战",日本提出了优先项目和强化重点,侧重在太空、网络、电磁波等新领域内获得并强化相关防卫能力。同时日本也加强提升传统领域内的海空能力、导弹防御及防区外打击能力,并对自卫队的体制进行相应调整。新防卫战略与"印太构想"融合,进一步深化了日本立体跨域防卫体系。日本"多维度联合防卫力量"新战略具有深刻的竞争时代背景,为配合美国军事战略调整并强化日美同盟、对竞争时代安全情势的判断与主动应对、积极加入全球军事变革下新领域内的激烈竞争、更好地应对岛屿争端及加强海洋防卫等现实问题,这是日本谋求构建新防卫战略的深刻动因。该日本新防卫战略产生的影响包括:日本的防卫自主或更难实现、进一步改变战后日本的安全战略基点、在新安全领域引发竞争及不利于构建良好的中日建设性安全关系等。对此,中国需进一步增强本国综合性实力,积极推动日本对华安全释疑,扩大中日防卫交流与安全对话,增进两国的安全互信。  相似文献   

18.
小泉、安倍政权交替与日本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泉、安倍政权的内外政策表明,民族主义正在成为主导日本政治的重要因素,走出战后体制,成为"正常国家"是日本当前的主要目标.日本仍然要保持日美同盟,不会改变和平发展道路.当前日本的民族主义与战前不同,有其发展的必然性,但也有为右翼势力操纵的可能.因此,必须关注和研究日本的民族主义趋向,认真应对日本正在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及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改变了东南亚的政治格局,在新的政治格局中,中国迅速上升到比较有利的地位,美国和日本则希望保持原有的领导地位,而东盟的地位则受到严重削弱.面对中国的影响,美国和日本采取了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末的日本似乎步入了一个令人沮丧的多事之秋,从泡沫经济的破败衰退到无耻的政客的腐败成风,从损失惨重的极神大地震到震惊世界的沙林毒气案,天灾人祸几乎连年不断,而今随着越来越多的纯真少女沦落风尘,日本有识之士不禁扼腕惊呼:“日本正在出卖纯真!”在日本,淫逸之风可谓源远流长。平常一本正经、彬彬有礼的日本人在性方面一向放荡不羁,辛勤工作之余常常光顾浴室、按摩室和夜总会等“浮华世界”,心安理得地依红偎翠,纵情声色,从而造就了一个畸形繁荣的庞大性产业。不过如今,随着纯真少女卷入其中的丑闻频频曝光,日本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