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拍案惊奇     
舒炜 《廉政瞭望》2013,(4):40-41
●另类让座日前,在郑州,公交车上一女孩没让座,遭一名老人揪头发殴打。此后,另一群老人则举牌号召为年轻人让座。一名老人让座给一名年轻女子:"姑娘,你坐吧!"女子有些不知所措,连忙推辞。两人谦让一阵后,女子坚持不坐,老人也站在座位旁,此时车厢内站着约20名乘客,无一人敢坐下。◎夏末点评:老人不是为了羞辱年轻人吧!  相似文献   

2.
感受财富     
有人说有钱便拥有财富,其实不然。人的一生有许多除金钱以外的财富,需要我们去好好地珍惜。 年轻是财富。一位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总是感叹自己太穷。一位老人问他:“给你 100万元,你愿意马上变成80岁的老头儿吗?”年轻人说:“不愿意!”老人又问:“给你1000万元,你愿意立刻就死吗?”年轻人还是回答:“不愿意!”老人哈哈大笑说:“你不是很富有吗?你已拥有了1000万!”其实,年轻就是财富,生命如初升的太阳,充满无穷活力,它能创造出许多你无法想象的奇迹。 健康是财富。在为一些朋友英年早逝惋惜时,更多的人悟出…  相似文献   

3.
记者:胡教授您好,最近有几件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是不让座挨打和强制捐款事件,二是重庆一位80岁老大爷蹭红包给让座的人,对于这些事您怎么看?胡教授:让座与捐款,其实是素质问题,与法律完全无关。只不过是中国人伦理道德的影响下,要求人们必须得有同情心和善心。  相似文献   

4.
近日,北京工商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们在乘坐火车去北戴河的旅途上,遭遇了被“要求集体让座”的尴尬场面。据毕业生讲,列车员解释说集体让座是给相关领导,这让他们觉得不可恩议。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14,(11):59-59
正佟彤在9月11日的《北京晨报》发表文章说,9月9日,一位老人乘车时,因为年轻人不肯让座而与之发生争执,随后突然倒地猝死。老人很可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愤怒就是诱因。看到这个新闻,我马上想到一本书的名字:《好身体从改变德性开始》。这本书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写的:他发现。他治疗的很多癌症病人最终能活下来,和他们的性格或者说德行有很大关系,越是心胸宽广、懂得感恩者,在与癌症的对垒中越容易胜出。他援引的一个巴西医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这就决定了老人的赡养主要依靠子孙,而不是像国外那样依靠社会。但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步迈入老年人行列,独生子女无力、无暇照顾老人的矛盾越发凸显。特别是新的家庭结构——“421”模式(4个老人,夫妻2人,1个孩子)的形成,两个年轻人要负担起4个老人的养老重任,更增加了家庭养老的难度。  相似文献   

7.
报载,哈尔滨市某节能建材公司到省人才中心招聘时,应聘者很多,大家纷纷抢占座位做准备,一位女大学生却几次主动让座,让别人先面试。到她面试时,公司负责人对她的条件虽挺满意,但认为她过于谦让,缺乏竞争意识,不适合到销售部工作。该负责人认为,谦让的确是一种美德,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更需要“锐意进取”的员工。因让座招致落聘,这件事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而这位公司负责人的一番“高论”,更是弄得人满头雾水。按照此公的逻辑,主动让座就是“缺乏竞争意识”的表现,过于谦让就没法“锐意进取”了,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活动设想: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第153党支部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在策划党日活动中,有同志提议组织党员到敬老院做义工。和敬老院一联系,院方告知敬老院服务规范到位,不需要党员干什么活儿,老人们倒是愿意和年轻人聊聊天。支部研究后认为,义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给老人送去  相似文献   

9.
公交车到了全民健身中心那一站,上来了两位乘客,一位三十来岁,一位五六十岁。 车上的人虽不多,但没有空座,也没有人给这位五六十岁的人让座。  相似文献   

10.
林琳 《党建文汇》2013,(12):27-27
近日,上海市一化孕妇公布了怀孕8个月时一个月坐地铁被让座的记录,引发热议。记者找到了这位待产“大肚皮”张丽荣。她说,其实自她怀孕以来,不断有人给她让座。对于这些好心的人们,她充满了感激。  相似文献   

11.
隐形的翅膀     
3月24日,宋晓明像往常一样,拄着拐杖、肩上斜挎着中医专用的医药包,步履蹒跚地来到因患脑梗而半身不遂的退休职工周家浩老人的家里,为其进行针灸、按摩,周家浩老人的老伴边给小宋让座边说:"你叔叔的病经过你治疗好多了,以前一点不能动的右手现在可以抓住轻点的东西,还可以拄着拐棍下地慢慢走走,真是多亏了你…"  相似文献   

12.
恩比爱长     
有一对年近八十的老夫妻,两个人都已疾病缠身,但他们始终相敬如宾。人们经常可以见到他们互相搀扶着走进走出,令年轻人羡慕不已。有一天,一群年轻人忍不住跑到老人的家里,向老人求教爱情的秘诀。老人平静地说:"我们相伴几十年,最深的体会是要互相尊重和照顾,很少想到什么是爱,即使想到了,也是彼此之间的恩情。"  相似文献   

13.
晓泉 《廉政瞭望》2011,(17):6-6
作为一名在体制内杲了近30年的“老人”,同时也是一名现在“体制内年轻人”的母亲,看了贵刊文章《单位里来了年轻人》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应尽可能地减少不和谐的音符。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发现身边有这样一些不和谐因素:比如,上下班乘坐的公交车每天都会有许多小学生上来,每次他们上车时。车匕的人无不眉头紧皱,因为根据经验,车厢里马上就要经历一场“浩劫”。不排除也有很多孩子知书达理,也有很多诸如主动给老人让座等文明行为,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孩子们肆无忌随}也大声吵闹、抢座、说脏话,甚至随意向车窗外扔垃圾……这绝不是我们理解的和谐社会所应该有的。每次看到这种隋景我都会想,如果任其发展,那么若干年后我们的社会又会是什么状况呢?  相似文献   

15.
任蒙 《前线》2018,(10)
正前些天,我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一段"老汉抽妇女耳光"的短视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事情发生在地铁车厢,老汉有些年纪,但算不上高龄老人,头发稀疏,从面相上看就不是什么善人。估计是他强行要那位中年妇女给他让座引起的摩擦,妇女说了句"你倚老卖老",老汉就照着她的脸抽了一耳光。妇女立即起身怒怼,并没有还手。周围的乘客迅速作出反应,但都是表示吃惊的"哟",声音很大,是一种谴责。  相似文献   

16.
这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出现的一件真事: 一位在市里工作的干部到边远山区随机走访时,看到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需要吃医生开的一种药,但这种药在当地医院、药店都买不到。这位干部就拉着老人的手说:“您别着急,我回去后给您买药来。”老人笑笑,似乎有点不相信干部的话。  相似文献   

17.
郝安 《新湘评论》2004,(3):50-51
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两位执笔者都还是年轻人。如今150多年过去了,我来刭默洲马克思的故乡寻宗问祖。虽说周围都是资本主义世界,但处处能感觉得到它的批判者马克思老人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18.
“乘坐1路车,感受到了乘务员热情的服务。”“在这位年轻售票员的影响下,车里一片温馨,见到老人小孩,主动让座的人多了。”“乘坐1路车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乘务员高标准、高素质的服务,值得我们服务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学习。”……  相似文献   

19.
正读书,每见"魏晋风骨"四字。但魏晋毕竟是历史,太缥缈。最近在地铁偶遇一个有意思的老先生,倒是可以用来讲讲"风骨"一词。初识老先生源于让座。当时我看到一个头发斑白的老人就站在自己旁边,便将座位让给了他。老先生也不谦让,说声谢谢就坐下了。  相似文献   

20.
陌路亲人“坏了!我的包没了!”在石家庄长途汽车站,一位刚从深州市乘大巴车过来的老年妇女焦急地喊道。与老人同乘一辆车的一位身材瘦高、眉目清秀的年轻人听到后,急忙对着刚下汽车的旅客们喊道:“有谁见了老人的包吗?”旅客无人应答,四散而去。年轻人却没走。当他知道老人准备坐火车去东北,因为包丢了已身无分文时,一边安慰老人,一边领着她来到火车站,帮她买了车票,又给了她300元钱。老人感动得差点儿掉下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