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贷粟     
庄子家贫,一次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吧,我正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获得邑俸!到时候一定借你三百金,可以么?”庄子一听,非常生气,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有个声音叫我,我回头一看,原来是车辙中的一条小鲫鱼。我问:“小鲫鱼啊,你在这里干什么》”它说:“我是东海的水官,现在困在这儿,您老先生能给一点儿水救我一命吗?”我说:“那有什么不可以!我就要南游吴越,我将请求吴越之王激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你看怎么样?”鲫鱼听罢气愤地说:“我一不小心离开了水,困在这里,急需斗升之水就能活命,而先生您却这样…  相似文献   

2.
看沈迈士     
看沈迈士黄永厚83年夏天在上海河南路上碰着了老柯(柯文辉,电视里《老科说国画》那大胡子变成老科了),我们怎样打发这暂短而又匆匆的相遇呢?他提议去看“五四”以后最后的一位北大元老。“你同行,不看就看不着了!”──他说。单凭这句“看不着”我就愿意奉陪。路...  相似文献   

3.
东耳 《瞭望》1989,(10)
记得是50年代初,我的姑母有一天回家兴冲冲地说:“我今天见到了活的女共产党员!”家里人都笑了,因为在场的就有几位女共产党员,并且都是活的。当然,大家都清楚,她所说的“活的女共产党员”,是特指帅孟奇大姐。由于李伯钊同志的《女共产党员》一书的广泛影响,帅大姐  相似文献   

4.
朽木 《民主》2007,(5):37-37
春节期间回家探亲团圆的天南地北的朋友一见面,总有一番感慨属于“城镇化”。甲说他们那个省城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大了;乙说他老家那个地级市快要长得赶上原先他们的省城了;就连家在南方某县城的丙,也啧啧称赞起家乡县城的城镇化速度“确实惊人”,大得令他直喊“眼睛一眨,老鸡变老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了……  相似文献   

5.
瞭望哨     
《瞭望》1990,(32)
望子成“牛”赞 湖北 胡思勇 乘车回家,遇到过去的一位学生的家长。问及他孩子的工作,没料到这位手握一市人事大权的局长回答说;“在×厂当钳工”。见我表示愕然。他又解释说:“人家有人望子成龙,我这是望子成牛!” 好一个望子成“牛”!虽然与望子成龙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不同的思想境界。认真分辨起来,望子成龙本为具有封建色彩的一句成语。所谓“龙”者,人上之人也。而望子成牛,毫不夸张地说,则有点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涵义。“牛”者,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之形象也。证诸鲁迅先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  相似文献   

6.
鼓励诚实     
栾世强 《党政论坛》2010,(20):30-30
几个同学来我家,我下楼去买西瓜。到了市场,随便在一个西瓜摊前看看。一名小女孩对我说:“叔叔,如果你要买西瓜,就等一等,我妈妈回家吃饭去了,很快就回来了。”我不会挑西瓜,这会儿也装模作样地拍拍这个敲敲那个。我问:“你们的西瓜甜吗?”话刚问完便觉得这样问纯属多余,  相似文献   

7.
人在天涯     
去年的《瞭望》周刊第28期刊登了穆青同志的一篇散文,题为《思乡者》。文中写道: 我到巴西访问的第二天,就在一个名叫黑金城的地方,结识了一位特殊的乡亲。……一见面(他)就高兴地用准确的汉语不住地喊着:“您好,中国朋友们!”……然后掏出笔来在自己的葡文名片背后,工工整整地写上“魏世飞”三个汉字交给我,他说,这就是他的中国名字。 ……他说,他就生在中国,从小在天津长大。……他是1953年离开中国的,当时他只有26岁。……他说:“中国是我的老家,今年我已61岁了,离开老家整整35年,心里真想啊!”  相似文献   

8.
6月13日 机会教育重“载体” 平车工段李师傅的家在乡下,几个青工倒班时去帮助他收小麦。回来后,小张伸着勒得红肿的双手对工友们说:“我们再不该把吃剩下的馒头扔掉了……”小宋指着晒得暴皮的胳膊说:“20多年前我就熟记唐诗《古风二首》,我的女儿也背过,可直到昨天,我才真正懂得‘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工段团支部就这件事,专门开了一次“节约粮食”的讨协会,效果特别好。  相似文献   

9.
瞭望哨     
《瞭望》1993,(11)
近日下乡调查农民负担问题,发现胡乱摊派又生“新招”:某镇盖楼资金短缺,便命令学校停课,让每个学生回家索要20元;某镇修路需要钱,也在中小学生们身上打主意,镇领导恐怕老师们办事不力,还专派干部驻校督战,有干部责骂没要到钱的学生们说:“交不上钱就别上学,就给我滚!”  相似文献   

10.
16岁走出校门,踏上社会,正是伟大而纷繁的1979年。糊里糊涂地参加了一场高考,可以想象,一个不知汉武帝、拿破仑为何许人氏,不知世界有几洲几洋的娃娃去考大学文科,结果该是怎样的“残不忍睹”!可那时的我,怀里还揣着一个朦朦胧胧的当作家的美梦,多么的幼稚、可悲,又是多么的勇敢! 父母皆农民,家境很贫寒。“回家挣工分吧。”  相似文献   

11.
垃圾新闻     
韩羽 《瞭望》1989,(17)
邻居老李悄悄告诉我:“前天出了个稀罕新闻”,我问:“什么稀罕新闻?”他说:“干疗所大门口旁边不是有一排垃圾箱么,你猜怎么的?垃圾箱里有两条尺八长的大鲤鱼。一个老工人看见了要捡起来,他老伴说,八成是坏了的,捡它干什么!老工人摁了摁,冰凉绷硬,是冻着的。你想,大冬天冻着的鱼怎会能坏!老工人捡起来提回家去了。一开膛,你猜怎么的?鱼肚子里有个塑料卷,真神了,打开塑料  相似文献   

12.
“一个流浪儿向你问好!”我的一位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刚从西藏东部山区采访回来,这样向我说。“一个流浪儿?”“是的,农奴制度下的一个流浪儿!”我的朋友补充说,“但是,今天却成了一个保卫人民幸福生活的公安战士!”我开始在回忆中搜索着如烟的往事,竭力搜索着...  相似文献   

13.
李斯,楚国上蔡人,年少时曾为郡小吏,久而无闻,渐萌去志,乃谋诸同事禽於桑。 禽於桑说:‘我在这里已经呆了整整十年啦!这十年里,每天晚上我都在想:也许明天我会被提拔擢升吧?也许明天我会被赏赐田产宅第吧?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发生,日子过得仍旧与昨天一样。诗云:“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就是这么一回事。等待的时间愈长,付出的精力愈多,心情也就愈迫切,希望也好像就更大一些。譬如艺百亩之苗,固非一日之功;劳力、时间既已付出了,不等到收获就离去,能甘心吗?事至于此,只好继续等下去——寄命于天,焉知就一定没有转机呢!退一步讲,在这里即使不能出人头地,也还算温饱有余;逢上祭祀典礼,  相似文献   

14.
人即使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也难保不干蠢事。日前我有缘尝试了一次“电脑照相”。按老皇历,照相绝对是要“原形毕露”的。可电脑就不一样了,在服务小姐的提示下,本人的秃顶立刻就长毛,眼部的皱纹“修理”得无影无踪,连腮帮子泼出来的一疙瘩肉稍一加工也成为卵型脸蛋……我当时是滋滋的,花了120元放大带回家挂在卧室里。可时间不长再看这照片,就怎么看怎么别扭──“像”是好看了,却不像本人了。儿子开玩笑说,像片最好不要挂在卧室,否则赶上我出差,他妈半夜醒来发现房里多了个陌生人会害怕。结果是,我终于几剪子把电脑像片…  相似文献   

15.
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三个小孩吹牛。一个说:“我爸 爸的钱好多好多,可以买下咱们学校所有的大 楼!”另一个说:“我爸爸的钱更多更多,不仅能够买大楼,而且连你爸的工厂都能买下!”最后一个说:“我爸爸是大官,不用花钱,就可以管住你们俩的爸爸!”孩子的话也反映了大人的话,平心而论,普天之下,哪个儿女不愿意有个“好爸爸”?但“好爸爸”的标准却各有不同,一些人心中的“好爸爸”,却是许多人心中的“坏爸爸”;一些人眼中的“坏爸爸”,却是许多人眼中的“好爸爸”。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原政协副主席周文吉的儿女们眼里,他们的…  相似文献   

16.
    
我家门口,有一棵龙眼树。龙眼树下,有一张石桌和几只石椅。这是夏日我们一家六口吃饭和纳凉的地方。 妻摆上了饭菜,眉头一皱说:“又涨啦!” 妻说:豆干从6分涨至1毛,猪肉从1元5涨至2元9,火柴从3分涨至5分,熟鱼从9毛5涨至1元4,连盐巴也涨3分钱,从1毛8涨至2毛1! 大女说:“洗衣粉从1块2跳到1块7!” 小女说:“鸿运扇从80多暴涨至100多!” 大儿说:“理发从6毛飞至1  相似文献   

17.
“我记得,我们从来没有坐下来仔仔细细地沟通过,甚至没有一次谈话超过10分钟……您总说:工作忙!是的,这我承认。但我想说,您这只是一种托辞,一种骗术!您想想,您什么时候真正关心我和小弟的成长过?每当您看到我和小弟做事不符您心意或者做了什么错事时,您有几次真正心平气和给我们讲一下道理?没有,在我的记忆里,您只会发火!只会瞪眼!只会吼!……我很想知道,您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您的追求与抱负是什么?现在实现了吗?” 这是我女儿在1993年10月16日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听说过一个故事:鼻子和眼镜吵起架来。鼻子说:“你一直架在我的背上,倒挺舒服的,可凭什么我一定要驮着你!”眼镜回答说:“好兄弟,为了主人,我们只能这么相处了。累了你,我也不好受呀。”鼻子嚎叫着“不!不!”,用力一拱,眼镜摔碎在地上。失去了眼镜的主...  相似文献   

19.
在最近的一次大会上,一位县委副书记含着眼泪讲了他最近的一段感受。中秋节回家的时候,他去亲切地问候母亲,但母亲却说了一句令他非常惊讶的话:“妈不盼别的,只盼你能平安退休。”“妈,我才30多岁呀,怎么就说退休?”老太太沉默了一会儿,才说:“你看电视上,有多少当官的都犯了事,我是怕你把握不住呀。”  相似文献   

20.
曾子易箦     
《礼记·檀弓》里记了这么一段故事:曾子弥留之际,他的学生乐正子春和他的儿子曾元、曾申在床边侍候着,一个童子掌灯坐在屋角。童子看到曾子身下的席子,说:“这么漂亮的席子,不是大夫的吗?”子春赶紧示意他住口,可是曾子已经听见了,“哦”了一声,意思是问童子说什么。童子就重复了一遍:“这么漂亮的席子,不是大夫的吗?”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氏赠给我的。我自己不能动了,曾元你来帮助我把这席子换下去。”曾元说:“您病重了,不能动,等天亮了,再帮您换吧。”曾子说:“你对我的爱,还不如那个童子。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我能够按照礼数寿终正寝也就行了,还图个什么呢!”曾元扶他起来,换了席子。还没有躺安稳,曾子就故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