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环境下,行业的经济主体在竞争逐利的过程中倾向于“市场偏好”的专利战略,即为了占领市场而寻求专利保护.然而,一个国家的产业安全,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自发的、分散型的专利策略,必要时可形成行业专利战略以维护本国产业安全,尤其应当针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专利审查策略和标准引导企业行为,使其顺利完成专利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2.
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明确提出要“把掌握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这使得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要素。“十一五”期间,如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等问题将是产业发展中亟待研究的课题。前不久,全国信息产业科技…  相似文献   

3.
沈伟 《当代法学》2023,(1):28-43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但是全球化出现逆转的变局时代,为了应对新安全挑战,各国普遍在对外经贸领域采取国家安全措施。由于国家安全定义的模糊性、国家安全问题的政治性、国家安全审查的不可救济性导致了国家安全泛化,各国陷入“安全困境”,既需要通过安全措施保护国家安全,又希望他国减少通过国家安全政策介入国际经济规则。泛化的国家安全问题加剧了大国之间的对抗,加深了国家安全制度对国际经贸规则的介入。博弈论为国际经济规则中扩张的安全措施提供分析框架,做出应对性的解释。适度运用国家安全审查制度有利于保护本国民族产业发展,但是过度使用也容易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甚至造成严重的非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律师》2009,(4):19-19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下滑,让不少中国企业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如何“走出去”、如何在经济下滑之时“抄底”,成为一些中国企业热衰的话题一如何避免“走出去”的风险,保证国家经济的安全,全国政协委员段祺华的一个提案引起了不少记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反垄断法》是国家基于“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追求而创设的市场经济基础·肄法律,旨在维护市场有序竞争,落实国家竞争、产业等经济政策,实现国家经济管理职能。它的实施必将产生一系列预期效应:国家竞争政策统一、反垄断指南具法律效力、“成文法”与“判例法”相融合、为保护国家利益增添新的法律手段以及促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等。  相似文献   

6.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贺小勇何谓经济安全?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夏申认为:“在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条件下,经济安全是指东道国是否具备抗衡跨国公司垄断国内市场、损害本国权益的行为和抵御其传递世界经济风险的能力”。简言之,一国经济安全的实质问题就是保...  相似文献   

7.
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集聚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向未来产业链的集聚或分流,不仅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也受到政府政策的驱动作用。然而,地方政府政策在驱动生产要素、培育产业链、发展当地经济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政策调控市场供需“不平衡”、分配市场利益“不公正”、驱动技术创新“不理想”、权力管控“不规范”等方面问题。理论上,地方政府破题的关键是通过生产要素集聚与未来产业链“双螺旋”耦合的路径,促进未来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践上,地方政府解题的政策创新包括: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未来产业企业运营的法治性;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合理布局“地标性”未来产业;健全未来产业链长制,促进未来产业园区集聚化发展;优化未来产业基金管理规则,推动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创新校企“产学研”融合机制,助力未来产业业态升级。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末以来,外资以并购中国企业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已成为外商对华投资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外资并购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是外资并购可能导致垄断效应,外资控制某个行业的生产与销售,从而威胁国家的产业安全和整体经济安全。在目前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的热潮下,我们需要谨慎分析外资并购可能导致的垄断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舒晔 《法人》2006,(4):82-85
初级市场远不及中国繁荣的印度,在货币与资本的高级市场上却创造了奇迹。相比中国和东亚其它国家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印度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更有利于本土企业创新和壮大,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0.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是许多国家一大批企业梦寐以求的市场。十几年,中国经济正在强劲地发展。据经济专家们的估计,未来它将是越南企业向往的最大雇主。可是,目前值得遗憾的是,越南企业主要仍然是“挖矿产”卖给这一市场。  相似文献   

11.
邢仁雷  刘昕 《行政与法》2013,(7):111-116
传统“国家安全”内涵延伸到经济领域导致贸易保护盛行,投资壁垒越来越多,尤以中兴、华为进入美国遭到的以国家安全审查为内容的新贸易保护阻挠为最.本文透视美国安全审查制度,分析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遭受歧视待遇的原因,以期为我国对外资的管制和促进海外投资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宪法总纲确立了国家经济的基本制度,并同时规定,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控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企业作为法律的承担者,必须在法律层面上把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进行有机结合。弘扬宪法精神的“以德治企”,根本目的是形成“以德治人心,以德治产品,以德治市场,以德治利益”的企业治理机制。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企业是关键。企业追求自身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统一,是社会发展对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宪法精神在市场经济下的最新体现。  相似文献   

13.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东盟国家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贸易市场和贸易伙伴.然而,由于东盟各国在经济和产业发展方面的不平衡,导致各国知识产权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作为东盟市场知识产权维权和风险防控当事人的中国企业,在面临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差异化风险、知识产权侵权与被侵权风险、知识产权诉讼风险以及知识产权贸易壁垒风险的情况下,需要构建完备的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体系.只有做到积极预防风险、沉着应对风险、冷静反思风险,我国企业才能在东盟市场上从容不迫,占据优势地位,在收获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助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海外并购已成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形式。但是近年来,出于对本国市场和本国企业的保护,西方各国经常以威胁其国家安全为由,对外资并购提出国家安全审查,其中我国企业多次赴美并购都因涉及国家安全而宣告破产,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俨然已成为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影响最大的贸易保护措施。应对投资目标国的安全审查制度,我国企业应转变思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以期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中小企业两重结构产生了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产业和竞争等中小企业问题,中小企业法通过国家对中小企业进行组织、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扶持,保障产业结构平衡与市场的有效竞争。中小企业法具有组织性、规制性、引导性,其以发展、公平、安全等价值契合于市场经济,属于宏观调控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分析了国家经济安全的实质及其风险要素。在归纳外资进入我国的新动向、外资并购我国本土企业的新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出外资并购中的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风险。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立法现状及其缺陷进行了梳理,分析、归纳了世界发达国家国家经济安全审查制度的成熟立法经验,提出应基于外资并购实际,制定独立的、高位阶的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审查法律制度"基本法",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安全审查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7.
论经济法基本性格的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国家 (政府 )为弥补“市场失灵”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的目的和方式的差异性 ,导致经济法在西方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不同时期表现出一对互相对立的基本性格 :一方面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另一方面则是国家经济统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和西方国家对“政府失败”的深刻反省 ,经济法正在形成一对新的矛盾性格 :既要规制“市场失灵” ,又要匡正“政府失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积极应对,但在此三位一体的应对体系中,行业协会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通过分析这些作用和优势,明确行业协会在应对“双反”调查中的重要性,寻求相应的应对途径,更好地应对“双反”合并调查,维护我国相关企业的合法权益,以及我国的产业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9.
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广西沿海地区乃至广西全区的发展将按照更高的目标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柳州应该抓住这次机遇,贯彻“经济升级,城市转型”战略,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合作,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重点工业功能区为依托,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为引擎,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一体化的开放式跨区域主导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推进柳州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企业活力的增强,企业运行的规范,都要求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性环境。应当从计划与市场的本质规定出发,充分考虑国家既是调控主体、又是利益主体的双重现实,理顺国家与企业的财产关系,建立起一种能够促进企业既遵从市场规律,又充分考虑国家偏好的国民经济运行机制,杜绝“国家无处不在”与“市场无孔不入”的极端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