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是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作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席法庭进行应诉的活动。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作为行政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应作为第一顺序人出庭应诉。实践中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率偏低,出庭应诉不发声情况普遍存在,根本原因在于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本身。在综合行政争议解决、宣示性功能实现和成本效益权衡等因素的基础上,明确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范围,人民法院建议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相配合,注重行政机关法定代表人应诉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行政诉讼立法的预期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4月11日上午,一起由遵义县(现播州区)泮水镇村民丁某强因被征地补偿未谈妥不服贵州省人民政府驳回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诉讼案件,在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鸣明(图左一)作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整个庭审活动持续了一个小时,案件在合议庭合议后择期宣判。据悉,这是全国首例副省长出庭应诉的行政诉讼案  相似文献   

3.
王应强 《学习论坛》2008,24(4):78-80
在我国行政诉讼的司法实践中,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比率极其低下,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民告官,不见官"现象.行政首长不愿出庭应诉,表面看是因为行政首长事务繁杂所导致,实质上是对行政诉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法治意识淡薄的一种表现.建立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且已经具备了必要的条件.构建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要从立法的完善、制度的设计以及观念的更新等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4.
“在民告官案件中,党政机关‘一把手’不能躲躲闪闪!”1月19日,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杨家学再次提交建议,呼吁尽快出台《重庆市行政机关行政诉讼案件法定代表人出庭应诉暂行办法》,将“一把手”“逼”上行政诉讼的被告席。  相似文献   

5.
从出庭应诉首长、出庭案件类型、出庭应诉率、出庭具体要求、不出庭责任等五个维度检视153个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的规范文本,可以梳理当下行政首长出庭应诉运动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形式化及庸俗化问题。规范文本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的实际功效,最高人民法院应当通过制定专项司法解释的方式指导各地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的完善,使其真正成为优化行政审判外部环境的制度抓手。  相似文献   

6.
随着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依法行政的认识经历了从表象到实质,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行政机关站在行政执法的前台,如何依法行政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近年来,行政诉讼案件逐年上升,公民撤诉和败诉率呈下降趋势。“怕当被告、怕出庭、怕败诉”成为行政机关的通病。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体现出依法行政意识薄弱、行政应诉能力差等问题,是进一步推行依法行政的障碍。因此提高执法水平,转变执法观念和意识,强化依法行政,已经成为行政执法者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2004年7月16日,江苏海安县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民告官”案。与以往不同的是,坐在被告席上的不是被告代理人,而是海安县县长章树山。这是今年2月该县县政府接受司法建议,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参加行政诉讼制度化,并列入目标考核后发生的政府首长出庭应诉的一件新事。这种尊重法律、尊重群众诉讼权利的做法,受到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好评,笔者也为之叫好!众所周知,我国实行的是行政首长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对行政机关支持、配合人民法院依法开展行政审判工作提出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行政案件,严禁行政机关干预和阻碍;二是认真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三是切实做好行政应诉的各项准备工作;四是遵守法庭纪律和人民法院的各项要求;五是尊重并执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自觉维护  相似文献   

9.
合法性与正当性是衡量法律制度的重要标准,正义的法律制度应当符合"合法且正当"的要求。随着《行政诉讼法》的不断完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制"的合法性问题得到解决,而对正当性问题的研究并不充分,导致实践中经常出现合法性与正当性的混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制"的正当性确定,应从概念正当性、实证正当性及规范正当性等方面加以研判,确认"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制"属于"合法且正当"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载,日前江苏省镇江市人大结合当前的"三讲"教育正式规定:凡以后发生"民告官"案件,所涉及到的行政领导必须亲自"赶场"到庭应诉,不得借口"工作忙没有空"而推诿、拒绝。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众所周知,虽然行政领导人委托代理人出庭应诉没有违反法律规定,但如果这些行政领导们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亲自到法院倾听一下原告的申诉和法律的辩论,对于进一步熟悉案情,了解法律具体规定,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然而,时下行政领导人亲自到庭应诉的,实在是寥寥无几。据新华社消息说,武汉市、区两级法院,自1990年以…  相似文献   

11.
章云飞 《党建文汇》2007,(10):36-36
国家机关高官首次出庭应诉“民告官” 2004年4月2日,内蒙古金穗工业食品公司(以下简称金穗公司)起诉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粮食局的“民告官”案件,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常务副局长范汉云以委托代理人身份出庭应诉。这是中央国家机关高级行政官员首次出庭应诉行政案件。  相似文献   

12.
本案点评     
该案是一起行政诉讼案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政府的婚姻登记机关受理当事人申请办理结婚或者离婚登记,发放相应证书的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登记当事人或其监护人具体行政行为,登记当事人或其监护人认为该行为违法,有权为该行政机关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依法撤销这一违法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13.
陈冰 《学习月刊》2014,(8):21-22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依法行政成为社会的共识,日渐形成不可逆转的趋势,公民和行政机关的法律意识在提高,行政诉讼案件无论从审判数量,还是从审判质量上看,都有很大程度的上升。但是,一个问题却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带来了一些争议,那就是行政案件审判中的被告出庭问题。  相似文献   

14.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是扎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点工程,是稳步提高司法公正水平的创新性举措,它的实施和推行对司法实践、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社会具有现实的创新性意义。它实现了司法实践的创新,为司法实践增添了新的对象,为司法实践开辟了新的路径,为司法实践诠释了新的意蕴,从较深的层面对现有司法制度、社会治理机制和司法实践模式进行了积极创新和探索,产生了显著的司法效益、行政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因所在机关的行政诉讼案件败诉,浙江省温州市12名政府官员陆续受到了党内警告、行政记过等处分。因行政败诉案件而追究处分干部,这在浙江省尚属首次。温州与我国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发展关系密切。1988年8月发生在该市苍南县的第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政府部门尤其是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不作为现象明显增多 ,在俗称“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件中 ,行政不作为类型的案件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尤其是最近 ,随着“蓝极速”网吧火灾遇害者亲属、河南平舆县黄勇杀人案件受害者家属以行政机关的不作为为由提起国家赔偿诉讼 ,使得行政不作为的可诉性问题显得更加引人注目。但令人遗憾的是 ,起诉行政机关不作为的案件 ,原告胜诉的比例与起诉行政机关积极作为的案件相比明显偏低 ,甚至有些诉讼尚不等进入实体审查阶段 ,在起诉阶段即被驳回。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的主构是行政…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公民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案件逐年激增,政府违法行政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败诉率还比较高。为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机关的执法水平,避免和减少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败诉,文章分析探讨了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败诉的诸多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咨询台     
《先锋队》2005,(2)
问:政纪案件的被调查人是否可以委托律师担任代理人?答:根据监法复字(1992)7号的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规定,律师的业务范围主要是作为代理人或辩护人参加诉讼活动以及调解、仲裁等非诉讼活动。监察机关依法查处政纪案件是行政机关的内部行政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不属于法院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同时,查处政纪案件也不属于调解、仲裁等非诉讼活动。因此,政纪案件的被调查人不能委托律师担任代理人。对于律师介入政纪案件调查活动的要求,监察机关可以依法予以拒绝…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制度是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核心,举证责任的明确对于行政诉讼案件及时、公正、准确审理,保障和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为此文章探讨了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内涵,并对其特点和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句语新闻     
《廉政瞭望》2011,(5):12-13
由于所在机关的行政诉讼案件败诉,浙江省温州市的12名政府官员日前陆续受到了党内警告、行政记过等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