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文昌 《检察风云》2013,(14):33-33
每天早晨开车送女儿上学是例行公事的事情。从公路拐进学校有两个路口,其中一个禁止左行,在公路的电线杆上有一个20厘米长、10厘米宽的警示牌子挂在电线杆15米处。妻子开始并未注意到警示标志,经常在禁止左行的道口进入学校,被暗拍警察先后六次拍到,罚款1200元,扣12分。了解得知,岂止自己"违章",送孩子上学的鲜有不被偷拍警察拍到,因为小小的警示牌子"太不显眼"了,而且没有一个警察在禁行路口进行过指导、劝说,只是忙于"偷拍了"。  相似文献   

2.
周琦 《法制与社会》2012,(13):251-252
志愿精神体现了“应当”的善,体现了个体伦理上的自觉和自由意志选择,志愿服务活动的立法是志愿精神的契约保障.志愿精神体现了一种“应当”的善,志愿精神也只有通过这种“应当”的德性权威来建立起自身的权威,为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提供德性上合理的“理由”,并向外界表达这种“理由”,来能构建一个人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世界,才能为每个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个体建立心灵的内应和道德的准则,志愿精神的“应当”也体现了一种个体的善的意志和自觉选择.而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而言,在个体的理性选择之外,还需要外部的法律法规的约束,这也是对于志愿服务活动有效的顺利的开展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朱刚 《法律与监督》2007,(12):40-41
在当下的世界结构中,中国不仅必须是一个“主权的中国”,而且还必须是一个“主体性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运动是上世纪初叶最引人瞩目的法律改革运动,其领军人物卢埃林和当时的法学鸿儒庞德之间的争论拉开了这一运动的序幕,作为庞德批判的主要对象弗兰克也加入了论战。论战的实际是关于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进行法学研究的学者交流。通过论战,现实主义运动真正走到法学研究的前台,更清楚地展示了法律现实主义的真实面目,驱除法学界的曲解和误解。论战也展示了学者之间如何通过真诚的交流推动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舆论对于李某某强奸案近乎一边倒的评论态势,很大程度上是国人心目中的仇富和仇官心理在作祟,尤其是在人们见识了诸如“我爸是李刚”之类的官二代或富二代的坑爹式的嚣张与极度不检点之后。实际上,假如李某某不是富二代和官二代,  相似文献   

6.
“是”与“应当”的关系问题导源于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事实是“是”,但价值不只是“应当”,价值也是一种事实,也是“是”。而且,价值作为“应当”,也不只是指“应如何”之类的规范,它也是指应有、应然、超越性意义上的观念地存在着的价值预期。价值是“是”与包含上述不同涵义的“应当”的统一,它有多层涵义、多种意指。确立价值是“是”与“应当”之统一的观念,无论是对我们正确理解价值论或价值哲学,还是对价值论或价值哲学的发展,抑或是对其功能的充分发挥,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潘攀 《中国律师》2011,(8):25-26
住豪华别墅、拎爱马仕包、开玛莎拉蒂跑车、骑德国纯种马、坐头等机舱……这样的网络炫富并不少见。但是,当“90后”女孩郭美美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炫富时,却引发了轩然大波。人们质疑此人与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会到底有何关系?她的巨额财富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8.
问题一:邻居"住改商"了业主如何维权 前段时间.电梯坠楼的惊魂一刻经常见诸报端。细看这些电梯坠楼事故的报道会发现,因"住改商"导致的电梯超负荷、无法正常运转致使电梯坠楼的占很大比例。小区内多家住户将原设计为居住使用的房屋改为商用,导致居民楼电梯内挤满了办事人员、货物,远远超过电梯原有设计的载重负荷,电梯事故发生也不足为奇。因此,"住改商"这一普遍的社会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由"住改商"引发纠纷诉至法院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9.
“福”字在汉语中寓意着幸福与美好。当卢子明律师接过一双绣着“福”字的鞋垫时.从那细细密密的针线中.他看到了一位残疾人,不,应该是千千万万个残疾人,对给予他们温暖的人们最质朴的祝福;他也看到了千千万万个残疾人对未来最虔诚的祈福。  相似文献   

10.
傅强 《江淮法治》2009,(12):56-57
老家在一个偏远农村,大哥开车送我们去。下车后,侄子领着我们先到村东坟地去拜祭。五六座坟自西南向东北连成一线。东北角第一座坟是我叔叔的。叔叔去世时,父亲正在“牛棚”里无法回来,只有躲在“牛棚”中悲怆暗泣。叔叔坟西与爷爷、奶奶坟之间,留一方空地,侄子们说这块地是给我父亲留的。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与逻辑——对法律与逻辑关系的一种全面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对法律与逻辑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对逻辑学和法学之间交叉性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首先,探讨了什么是“法律逻辑”,并重点介绍了我国学者较陌生的“规范逻辑”,将两者进行了比较;其次,对法理学和逻辑学都关心的“法律推理”问题进行了探讨,比较了“法律推理”和“司法推理”两者的异同,以及两大法系“法律推理”的特点和差异;最后,对饱受批判的“法律形式主义”进行了研究,指出应当辩证地看待“法律形式主义”的功与过。最后,作者结合我国的实际,认为:我们不能借口反对“法律形式主义”而忽视和否定逻辑在法律领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与生活》2010,(13):26-26
我大学刚毕业时,对婚姻的认识仅限于小说、电视的我接受的《法律与生活》第一个试用期采访任务,就是结合新修订的《婚姻法》采访“包二奶”现象。真是头大啊,记不清是怎么找到的采访对象了,只记得那是一个眉目清秀,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该公司不具有合法的身份,非法成立的,而且是专门从事介绍贿赂的中介行为的,或者具有合法的的身份而只是作为掩饰来,那么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可以认定为集体犯罪,构成情节严重的,构成介绍贿赂犯罪。  相似文献   

14.
田夫 《政法论坛》2012,(3):42-52
法律监督机关这一概念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列宁,列宁为苏联检察制度实行垂直领导制和一般监督奠定了基础。中国检察制度创建时在全面继受苏联检察制度的基础上,产生了法律监督机关概念。但是,在中国检察制度放弃垂直领导制和一般监督之后,法律监督机关概念却经历了异化与重构的复杂过程。该概念在产生之初指实行垂直领导制和一般监督的苏式检察机关,但在其法定化之后却在否定垂直领导制和一般监督的基础上指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机关。法律监督机关上述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检察制度摆脱苏联影响、走上独立发展之路的同时,也为此后中国的立法与法学进一步丰富法律监督机关概念的意义预留了空间。  相似文献   

15.
孙欣 《法律与生活》2009,(10):16-16
“贱女孩”案件开庭的消息再次在舆论界掀起对“潜规则”的讨论,这距离韩国女星张紫妍自杀不过月余,“潜规则”的旋风又从韩国刮到了中国。  相似文献   

16.
据《成都商报》报道 ,2 0 0 1年 2月 9日下午 ,我国首张基因“身份证”在四川大学华西法医学院物证教研室诞生。身份证的主人出生于 2 0 0 0年 6月 30日。他的父母除按传统给他按脚板印、照相以外 ,还给他办了一张“基因身份证”。身份证持有人的父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有了这张身份证 ,我以后再也不怕儿子丢了。”组织制作“基因身份证”的教研室主任也说 ,制作“基因身份证”的初衷就是方便父母辨认被拐、走失的孩子。“基因身份证”的诞生确实值得庆贺 ,至少免除了将来有可能出现的“寻亲”的麻烦。然而 ,在我国现有法律范围内 ,笔者…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文学"是以文学的一般性服务于与法律相关的文学特殊性这一学科领域,处于文学和法学的交叉地带,属于新型的边缘学科,具有独创性和开创性,具有极大的提高拓展研究层次的空间,深入研究可以既关注文学的人性和艺术性,又关注法律的科学性、应用性以及法制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8.
"台独"发端于20世纪4JD年代中后期,之后"台独"分子于不同时期制造了种种"台独"怪论,并竭力寻求实现"台独"图谋的法理依据。但是,无论从历史,法律,还是现实角度,这些"台独"论调都是极其荒谬的、站不住脚的。本文主要从法律角度审视"台独"的荒谬性,从而有理有据地坚决打击和遏制"台独",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相似文献   

19.
法律文本尤其是其中经典的法律典范可以被作为文学作品加以解读和欣赏,而文学中必然能够反映和体现法律的意义和法律的事件。因此,法律与文学的关系可以说是法律与语言的关系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关系。在我国,法律与文学交叉研究的价值所在是要挖掘和显示法律及其运行中自身无法反映出来的东西。即:人性和善德的法律关注,现象和本质的真实还原,法律与文学的双重审美和价值与方法的视角转换等。  相似文献   

20.
"弑亲"古往今来已有之,但"弑亲"行为也是历朝历代法律所不容和重罚的。在党中央提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弑亲"案件的时有发生,除了每每令我们震惊、气愤外,应该引起我们对它的深思。在此,本文试对此现象进行法律层面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