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元波 《政府法制》2014,(17):18-18
袁世凯的一项卓异禀赋就是善于交人,以致许多人都愿意供其驱使,为他卖命,他的秘诀就是一个“低”字。 有一天,袁世凯和负责宿卫颐和同的张勋晋见慈禧太后。慈禧身边的太监马宾廷到院中等候。  相似文献   

2.
“四人帮”及其喉舌,打着学习和宣传鲁迅的幌子,肆意曲解鲁迅思想,别有用心地影射和攻击我们伟大的党和伟大的人民,为他们篡党夺权制造反革命舆论。他们对鲁迅小说《风波》的评论,就是突出的一例。《风波》表现了反封建的战斗主题。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不久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先后出现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事件,中国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显赫的人物。纵观其一生,他可说是个搞阴谋的老手,玩弄权术的惯家,他圆滑,世故,工于心计,心狠手辣,堪称一代奸雄。一、寻找靠山俗话说,朝中有人好作官。一个人要想在官场上混,没有靠山是万万不行的。袁世凯最初的“靠山”是吴长庆,接着是李鸿章,后来是荣禄,再就是庆亲王奕劻,最后是西太后。有了这些“靠山”,袁世凯屡次遇“难”都能化险为夷,并且因“祸”得福,步步高升。袁因办朝鲜外交有功,得到李鸿章的赏识,尽管袁最后背叛了李鸿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不论后世对他如何褒贬,都无法抹去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的深深烙印。从小站练兵到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进而变本加厉,倒行逆施,复辟称帝,最后落得众叛亲离,在举国的反抗浪潮中死去,短短不过二十余载,这个人将清末政坛搅得翻江倒海。历史对于他的评价却还没有终结,争论一直在持续。本文试从袁世凯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政策来看袁世凯其人。  相似文献   

5.
5.去德国演讲只有一位听众 赵薇在《近观马云》中爆料:“马总还跟我讲过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就是在他刚刚起步的时候,他受邀去德国做演讲.他收拾得特别整齐就去了德国,在一个能容纳两三千人的大厅里开始演讲.结果好像连带他在内,大厅里就只有两个人.但马总还是演讲了,这就很大胆.”  相似文献   

6.
与王向阳同时在中国政法大学读第二学位的200多人,20多人做了律师,其中80%选择了“北漂”,只有一个去了南方。“原因很简单,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 王向阳说。他没选择老家,就是因为那里经济繁荣程度不够,司法环境也和北京不一样。“更多的人选择了‘北漂’,而不是‘南漂’,就是因为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到北京找执法环境来了。”涂志说。“我们所15个‘北漂’,都是冲着北京正规的执法环境来的。”他说。以前在“地方上”,他把正规的工作时间都给了法官、检察官、企业领导人等,“在北京没有人…  相似文献   

7.
个子不高,声音不大,甚至连普通话都说得不标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人,却几乎每天都在和死囚打交道,守护着死囚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死刑辩护圈内大名鼎鼎.他就是素有“死刑辩护第一人”、“死刑复核律师第一人”之称的孙中伟.  相似文献   

8.
前段时间,成都房价突然莫名飞涨.很多人咨询我:“签了合同后,房价上涨,房东要毁约怎么办?”甚至有人还把我拉入一个叫“成都二手房维权”的群里,500名群友几乎都是近期遭遇卖家“毁约”的购房者,拿不到房子又错过再次购房的机会. 什么是合同呢?其实,合同就是法律,就是你与他人达成的一个契约,从而构建彼此的行为规范,并且强有力地保证大家都按照这个行为规范行动,不允许破坏这个行为规范.你得像遵守法律一样去遵守合同.  相似文献   

9.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从上面得知目前中国法学界对“无罪推定”这一问题存在不少争论。有的学者把“无罪推定”推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有没有“无罪推定”是一个国家法制健不健全的一个重要标志,有的甚至主张把“无罪推定”写进宪法里去。至于为什么“无罪推定”如此重要,一位法学者这样解释,他说:有人检举张三犯有贪污罪,法院还没有审理,这时该如何对待张三呢?如果马上把他抓起来,不让回家,实际上就是假定他有罪,剥夺了他的公民权和人身自由,把他当做罪犯对待了。这就是有罪推定。另一种做法是审判前先假定他无罪,不剥夺其公民权力和人身自由,这就是“无罪推定”。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对“无罪推定”的误解。现根据自己在美国的法律实践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长篇侦探推理小说第二部 唐2 “被害的三个人中,或许只有一个是凶手想杀的人,而凶手又不想一下子就让警方抓住他的兔子尾巴,所以他精心给我们摆了一个迷魂阵,他让毫不相关的几个女人出现在同一宗凶案里,他让我们在一场乱脉里东摸西摸,哪一脉都不是他的真脉……也或许,她们三个都不是他想杀的人,他真正想杀的人他还没有杀,第一个妓女可能是垫背的,打工仔的未婚妻也可能是垫背的……” 这是唐拿来分析那个假定的凶手的。而如果唐就是那个凶手,这一段,不恰恰表达了唐的真思想吗?他就是要找一个与他杀的妓女毫不相干的女人出现在同一宗凶案里…  相似文献   

11.
凡接触过陈林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这人实在。司法所的同事讲:“他为人诚实,工作扎实。”埠河镇的一位领导感慨地说:“他的执着和追求,体现了对事业的热爱、对群众的真爱。”“他是一个秤砣,镇得住,摆得平!”1992年,刚脱下军装的陈林来到了埠河司法所,这一干就是9年。9年来,他从1个普通工作人员干到司法所长,从1个“门外汉”干到对业务工作驾轻就熟。虽然有同行抱怨司法助理员地位低、职能弱、琐事多,但他说:“没有哪项工作能像这样直接为群众办事”。这句话道出了他所追求的全部内涵。2001年11月22日上午…  相似文献   

12.
他不是什么官儿,但他每天收到的投诉信不下两百封;他挣不到一分钱,但妻子和女儿都视他为英雄;他被时代人物周报称作“中国民间舆论监督第一人”,他扳倒了镇长、县长、市长直至扳倒济宁“下跪市长”李信而一夜成名。人们说他是把“黑夜里的强者”拖进阳光里的人,但他的妻子却像《大蓬车》里的吉普赛女郎一样,为寻找一个安稳的家而东奔西走。他不忍妻子跟着他受罪,  相似文献   

13.
参观过第九届安博会的人没有不知道视得安的。在D馆展厅里,他们利用十多个相邻的标准展位搭建了一个巨大的“舞台”,成为展馆里最抢眼的景点。了解视得安的人都明白这是他们的一贯作风--大手笔的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一、时代背景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为了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把孔孟之道作为统治思想奴役人民。正如毛主席所指出:“那时的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他们提倡尊孔读经,实行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鼓吹复古和倒退,反对前进和革命。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大军阀袁世凯所篡夺。袁世凯掀起一股尊孔复辟的逆流,他公开宣布“复学校祀孔命令”,亲自在天坛演出了“祭天祀孔”的丑剧,并通令全国中小学恢复读经。保皇党康有为,主编《不忍》杂志,他不忍“纲纪之灭亡”,“国粹  相似文献   

15.
清末,封垣大吏中以袁世凯与张之洞声望最重.袁世凯曾经这样描述两人的差别:"张中堂是读书有学问人,仆是为国家办事人."简单说,老张有才华,适合做学问,老袁没学问,只能办具体事.看上去是自谦,其实是最阴损的贬彼扬己.官场是做学问的地方吗?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读书人简直就是不明事理和迂腐的代名词,等同不称职.官员的内心深处,不担心你说他像个官僚,就怕说他像读书人,尤其是在上司面前.  相似文献   

16.
章法 《法庭内外》2006,(4):35-36
供职于某报社的摄影记者丁向阳平时的工作就是拎着照相机在大街小巷里穿来钻去,用镜头捕捉生活精彩的瞬间.记录和见证百姓的喜怒哀乐。一天,他正在专注地拍摄城市夜景.突然,身后传来“嗵”的一声闷响。他扭头一看,只见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被汽车撞倒,肇事者加大油门逃之天天,而骑自行车的人却躺倒在血泊中。“救人要紧!”丁向阳没有多想.马上放下手里的活儿,拦了一辆出租车把受伤者送到了医院。并且为他支付了所有的抢救和治疗费用。然而,等丁向阳心急火燎地忙完这一切,却发现手中那台价值2000余元的相机不翼而飞。  相似文献   

17.
《政府法制》2011,(21):9-9
无论从当初设立死缓,还是现在"偏爱"死缓,都是为了慎杀。但镇反时代的慎杀手段,与60年后的国情还适应吗?刑法规定,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事实上,人都被抓到监狱里了,再"故意犯罪"的机会还有多大?所以实际上死缓相当于“22年有期徒刑”。把“22年有期徒刑”放到死刑里,这在逻辑上说不通,也无怪大多数人认为死缓就是“晚2年再杀”。  相似文献   

18.
娄月 《政府法制》2013,(6):40-40
袁世凯年轻时非常仰慕李鸿章,为了能在挛氏集团谋得一份职位,他一边刻苦读兵书,一边勤奋练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惜,李氏集团的招聘要求非常高.首要条件就是举人以上学历:袁世凯只拿了个拔贡的文凭,两次参加高考都名落孙山。没有文凭这块敲门砖,只能望李氏的大门而兴叹。  相似文献   

19.
上篇 非常故事:—个电话改变一生 “被告许强(化名),你对你犯的罪行还有什么要申辩的吗?”当主审法官李哲最后一次询问时,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低下了头:“没有了。”他的声音里抖动出的沧桑和无奈,感染了旁听席上的人们。每个人都不由得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了这位26岁的小伙子。他来自甘肃农村,一副纯朴、憨厚的模样,令人无法把他与一个犯有抢夺罪的罪犯叠加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一、安德雷·卡斯救他人自有打算 如同法国所有的监狱一样,在鲁昂省的保纳——努维尔监狱里当一名犯人人狱的第一天,他就得想方设法让周围的犯人敬畏他,不然最胆怯的犯人都敢于将自己的耐克鞋搁在他的脑袋上。帕特·贝拉德就是犯下了这一致命的错误,当他被押送进监狱时,他表现出的惊慌失措使周围的人一目了然。帕特·贝拉德是鲁昂城里专门经营艺术首饰的工匠,由于“加盟”当地的一个以布阿达拉·梅斯贝勒为“教父”的犯罪团伙,专门为该团伙偷盗来的金银首饰进行加工改造,结果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