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亚地区主义的建构主义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虽然得益于区内权力平衡和经济相互依赖的存在,但仅靠这些不足以应对东亚认同政治带来的挑战。建构主义强调的主体间认知为分析东亚地区主义提供了新视角。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对东亚地区主义的特征、挑战和出路等问题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东盟给东亚以及亚太地区的地区主义提供了一个“检测事实”的方法。它能指出哪种区域合作的方法可以推广,区域一体化又能深化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3.
针对国际关系学界新兴的安全区域主义研究,本文提出一种综合的“理论框架”,即安全区域主义(securityregionalism)进程是一个从已启动区域化的“安全复合体”开始,经由“安全机制”(区域安全合作),最后到“安全共同体”(区域一体化)的变化的“安全连续统一体”;它涉及国家、区域政府组织、公民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等多元行为主体。东南亚安全区域主义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证明了这一分析框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地区主义与南亚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亚地区主义发展迟缓的原因在于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 ,同时又缺乏足够的政治动力。南亚地区主义发展的实践表明 ,区域合作要想在南亚地区取得成功 ,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成员间矛盾与冲突的缓和与解决是地区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 ;完善的组织机制是地区主义发展的组织保障 ;强有力的地区领导者是地区主义发展的推动力量。南亚地区主义发展进程的缓急关键在于印巴关系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真正意义上的东亚地区主义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东亚国家间不断增长的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来自地区外的多重压力、地区内认同力量不断增强以及东亚各国对权力平衡的追逐等共同推动了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但由于东亚地区的现实环境与客观条件,东亚地区主义只能选择通过采取务实合作,实现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从安全角度对东南亚的区域化进行分析 ,探讨东南亚区域化进程中安全因素所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试析东南亚安全区域主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1.20世纪以来 ,特别是冷战后 ,以政治军事安全为主的传统安全观已经逐渐被以经济安全为主的综合安全观取代 ,“安全”不再仅仅意味着主权和领土不受侵犯 ,还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环境、资源等各个领域内“客观不存在威胁、主观不存在恐惧”的和平稳定状态。2.区域主义(theRegionalism)也称为地区主义 ,是二战后出现的一种区域合作理论及其实践的总称 ,是某个特定地… 相似文献
7.
8.
20 0 0年拉丁美洲经济基本步出衰退的阴影 ,各种宏观经济指数明显提高 ,GDP平均增长率达到 4 % ,其中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达 4 .5% ,南美洲为 3.3%。据国际经济与金融组织预计 ,2 0 0 1年拉美经济有望继续稳步增长。一随着全球经济状况的整体改善 ,2 0 0 0年拉美地区经济形势也大为改善 ,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 )经济止跌回升。因受巴西金融动荡的影响 ,拉美经济 1 999年普遍出现衰退 ,经济增长率仅为 0 .3%。 2 0 0 0年拉美经济形势在全球经济状况改善的带动下出现好转 ,大多数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势头 ,预计整个拉美地区经济增长率平… 相似文献
9.
《The international spectator : a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Istituto affari internazionali》2012,47(1):97-115
Revolving around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or ‘community’, debate on an Asian region has ostensibly pitted those who proposed an entity limited to East Asia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and the ten countries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against those who proposed a much wider region embracing India, North (and, perhaps, South) America, as well as Australasia. Previously these two conceptualisations possessed their eponymous translation in the East Asian Economic Caucus (reincarnated as ASEAN+3) and the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 However, with the creation in 2005 of the East Asian Summit to include India,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nd, above all, its 2011 enlargement to include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conceptualisations of an Asian region has become confused. In order to explain this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language of ‘region’ or ‘community’ is a discursive smokescreen disguising changes in approaches to multilateralism. An examination of the East Asia Summit, contrasting it with another recent regional project, the 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suggests that the actors involved are seeking to ensure the primacy of individual nation states in intergovernmental multilater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地区主义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该研究范式逐渐摒弃旧地区主义研究中的某些理论缺陷,不再过分强调一体化(integration)概念,而是借助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新概念,即国际规制(inter-national regimes)(又译国际体制、国际机制、国际制度等)来描述当今地区化潮流的性质、程度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东亚“安全复合体”演变前景与安全区域主义的发展基于“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分析框架和东亚“安全复合体”结构变动(安全区域化)的多层次动力分析,东亚区域安全结构变动将可能出现三种前景:一是保持现状,即现有结构不发生实质性变化;二是内部转变,即内部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或者是因友善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竞争性地区主义的兴起成为亚洲合作中的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不过,竞争性地区主义对于亚洲来说并非一个新事物,而是长期孕育在本地区合作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特朗普的上台和中美竞争的加剧,亚洲竞争性地区主义出现了新的变化趋向:以经济为出发点的合作导向逐渐让位于安全,国际制度日益成为大国权力博弈的工具,制度竞争的内容也从表面的规范之争迈向背后的理念价值之争。这种变化对中美关系发展、地区中小国家的战略选择、东盟在地区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亚洲合作的前景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了防止亚洲竞争性地区主义的发展滑向恶性竞争,包括中美在内的泛亚各国,应努力促使印太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两大机制之间形成某种程度的兼容共存,避免两者成为完全对抗的国际机制,并在部分特定领域共同为亚洲各国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3.
安全复合体理论与东亚安全区域主义(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复合体理论”采用物质主义与建构主义混合的研究方法,以区域为聚焦点的安全相互依存为基本前提,阐述了由权力分配主导的物质结构和友善—敌意模式主导的社会结构组成的区域安全结构,及其结构变化的“国内—区域—区域间—全球”多层次的动力、“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多领域议题、“国家—非国家”多样性行为体和从“冲突形态”经由“安全机制”到“安全共同体”的连续统一进程。本文以此为理论工具,在分析新兴的“东亚安全复合体”安全结构及其变化的多层次动力和安全区域化现实的基础上,描绘了东亚安全区域主义走出现存的“霸权”、“均势”和“联盟”等“弱安全机制”,经由以“大国协调”和“集体安全”混合体为基础的真正的“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等“强安全机制”,最后至区域一体化推动的内生的“安全共同体”的可选择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巴基斯坦:远景与现实,过去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基斯坦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它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政府,而且还是一种对当代政治中占统治地位的自由化与世俗化模式发起的挑战,它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变革政治地图的努力。文章从巴基斯坦的现实分析了这个国家的过去与未来。 相似文献
15.
东盟-体化进程的加快是东南亚新地区主义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目前对东南亚新地区主义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套路。东南亚新地区主义具有地区整合和地区离散的双重特征。东盟的扩大、经济一体化、冲突的管理和解决等,又使得新地区主义具有制度转型的特征。东盟期望通过加强内部的文化认同和调适,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更具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东南亚新地区主义及其制度转型的范式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中俄边境贸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源于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虽然两国的边境贸易经历了沙皇俄国、苏联、俄罗斯联邦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友好往来、互通有无的良好传统一直没有中断。在当前中俄经贸合作全面展开的新态势下,中俄边境贸易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中俄两国国家关系的持续良好发展,中俄边境贸易又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背景下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和综合安全(Comprehensive Security)研究的兴起,西方国际关系学界日益突显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即强调区域主义和区域主体在解决全球、区域和国家等各个层面安全问题中起核心作用的安全区域主义(Security Regionalism)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俄罗斯和中亚油气将成为东北亚能源的重要供应来源。欧亚大陆的天然气市场一体化水平低,提高东北亚地区天然气市场一体化水平的途径是加快构建欧亚天然气管道网以及提高液化天然气产量。俄罗斯东部天然气开发战略与出口气源地建设对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有三个主要经济区域和力量中心:欧洲、北美和东亚.欧洲、北美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政治上与战略上的协调能力不断增强,地区主义已基本发展成熟.东亚合作也出现了向地区主义发展的趋势,但东亚合作的远景和速度如何,仍然常常令人存疑.本文试图分析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情形及其特点,探讨这些现象的成因和东亚新地区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