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Al-Qaeda in theIslamic Maghreb,以下简称北非分支)是"基地"组织在北非的分支机构,它活跃于阿尔及利亚、利比亚、马里等国,2012年初以来,北非分支趁北非乱局尤其是马里北部动乱之机在北非、西非大搞扩张,一度控制马里北部大片区域。2013年1月,法国出兵帮助马里反恐,北非分支迅速失去对马里重要城镇的控制,但是其实力未遭严重折损,退守马里边远山区以游击战、伏击战等手段继续与反恐部队展开周旋,同时北非分支还加紧向利比亚、尼日尔等国渗透蔓延,2013年以来在阿尔及利亚、尼日尔等国策动多起重大恐怖袭击,对地区与国际安全的威胁日增。  相似文献   

2.
2016年6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马里北部联合国设施遭“基地”组织袭击.1日,“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通过网络发布消息宣称,制造了5月31日针对联合国驻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马里稳定团)的两起汽车炸弹袭击事件.此次袭击发生在特派团位于加奥的营地,致使中国维和人员1人牺牲,4人受伤.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原名萨拉夫宣教与战斗组织,是阿尔及利亚的一个恐怖组织,2006年与“基地”组织正式结盟,成为“基地”组织分支.近年来,该组织在阿尔及利亚、马里、尼日尔等国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已被美国和欧盟列入恐怖组织名单.马里恐袭是非洲萨赫勒地带恐怖活动的一环,凸显萨赫勒地带的反恐难题.多年来,由于各国政府管控乏力并缺少合作,军火走私、毒品贩运、非法移民在萨赫勒地区肆虐,使之逐渐形成一条犯罪活动活跃的地带.利用这一管理真空,恐怖组织和极端势力借机聚敛资本并扩张势力,进可在萨赫勒地区各国策划袭击,退则在萨赫勒纵深地带藏身躲避.博科圣地、“伊斯兰国”、“基地”组织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等组织在萨赫勒地区均有存在.  相似文献   

3.
马里地处非洲西部,国土面积124.02万平方公里,是西非地区第二大内陆国,与阿尔及利亚、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几内亚、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尼日尔等国接壤.目前,它是世界上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之一,据联合国开发  相似文献   

4.
图阿雷格人     
正在毛里塔尼亚,有不少图阿雷格人。图阿雷格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游牧民族,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及萨赫勒地区(指撒哈拉沙漠南缘向非沙漠地带过渡的地区),从利比亚的西部绿洲加达米斯,西南到马里的通布图,东南到尼日尔的津德尔,其中包括阿尔及利亚东南部地区的辽阔三角地带。图阿雷格入口大约在60万上下,白人占1/3,黑人占2/3。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的图阿雷格人一般为白人,其它地区的一般为黑人。塔曼拉塞特、加达米斯、通布图和阿加德兹是图阿雷格人比较  相似文献   

5.
美国与利比亚关系正常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年5月15日,美国决定全面恢复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美国此举的战略考虑主要有3个方面:希望对朝鲜和伊朗等国家形成示范效应;藉此加强对利比亚以及其他中东、非洲产油国的控制;希望构建一条从加勒比海沿岸经北非、中亚一直到南亚、东南亚和朝鲜半岛的全球反恐战略基地链,加强美国在这些地区的军事存在。利比亚则可藉此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摆脱长期以来的外交孤立状态,同时提升本国在国际上,尤其是在中东、非洲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巩固和加快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的步伐,为石油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动力。由于美利两国交恶长达数十载,两国间的前嫌难以在短期内冰释。  相似文献   

6.
20 0 3年 1 2月 6日 ,西地中海 1 0国第 1届首脑会议在突尼斯闭幕 ,与会的西地中海 5国 (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和马耳他 )同马格里布 5国 (毛里塔尼亚、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利比亚 )发表了《突尼斯宣言》。宣言指出 ,双方应加强地区反恐合作 ,加大打击贩毒、军火走私、洗钱等犯罪活动的力度。与会领导人强调 ,各国应加强经贸合作 ,推动该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对欧洲国家关注的非洲非法移民问题上 ,北非 5国希望得到欧洲国家的支持。此外 ,在中东局势和伊拉克问题上 ,各国领导人希望在国际法原则基础上给予中东和平进程…  相似文献   

7.
郭强 《国际资料信息》2016,(4):21-25,30
“基地”组织与“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简称IS)是当今世界两大极端组织,这两大极端组织在意识形态方面是“近亲”,都信奉瓦哈比一萨拉菲主义(Wahhabi-Salafism);①在行事手法方面,两者都惯用包括爆炸、绑架以及自杀式袭击等在内的恐怖主义手法;两者还有很深的历史渊源,IS的前身伊拉克“基地”组织是“基地”组织的分支,其间曾存在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此,不少人认为IS与“基地”组织别无二致,但自2014年以来发生的包括“基地”组织与IS公开决裂、大打口水战乃至双方频发冲突等事件表明,IS与“基地”组织之间的关系充满着不信任和敌对.有学者认为,IS与“基地”组织已经进入了公开竞争阶段.②因此,对这两大极端组织进行比较研究,认清两者的渊源和区别,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也门北部毗邻沙特阿拉伯,东部与阿曼接壤,南邻亚丁湾,西部滨临红海,与非洲隔海相望,自古就是战略要地.2010年底,突尼斯爆发的“茉莉花革命”在中东地区引起连锁发应,造成中东地区秩序大动荡.一些中东国家纷纷出现政治危机,突尼斯、利比亚、埃及和也门相继发生政权更替,国内秩序混乱.2011年11月也门前总统萨利赫下野后,国内出现暂时性权力真空,中央政府权力式微,胡塞武装组织不断壮大,“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al-Qa'ida in the Arabian Peninsula,简称AQAP)活动频繁以及外部势力干涉,使也门陷入错综复杂的乱局之中.  相似文献   

9.
今年2月17日,伊拉克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导致逾百人伤亡。2月18日,“基地”组织分支“伊拉克伊斯兰国”宣称对此负责。目前,伊拉克马利基总理领导的什叶派政府与逊尼派、库尔德族等教派纷争激烈,叙利亚危机外溢效应凸显,伊朗等外部势力对伊拉克负面影响持续,“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等极端势力重趋活跃。但是,伊拉克马利基政府仍控制着国内军警力量,伊拉克未来局势尚不致失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非洲多国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的泛起,以“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Al Qaeda in the Islamic Maghreb,or AQIM,中文简称“基马”)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势力崛起,并在非洲大陆迅速蔓延和扩张,逐渐形成一条连接西非、北非和东非的“恐怖动荡弧”,对地区与国际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1.
自2011年以来,中东局势的剧变特别是“伊斯兰国”的兴起,吸引了数万名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奔赴伊拉克和叙利亚参与战事。随着“伊斯兰国”日渐溃败,此波规模空前的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转移和回流,将对国际安全造成深远的影响。仅从这些人员个体性的角度,难以全面评估此类安全威胁。应在“伊斯兰国”全球战略布局、本土恐怖组织结合当地议题的发展与重组以及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活动网络的联结等三个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在这三个层面的表现中,俄罗斯和中亚地区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安全风险。一是两地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规模庞大,而且大多成为“伊斯兰国”及其部分分支的主力,并在世界各地多次发动恐怖袭击;二是组织性较强,“伊斯兰国”的效忠组织及分支将成为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回流及恐怖活动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三是他们的转移和回流,不仅推动“圣战”萨拉菲主义等暴力极端主义的渗透,而且将提升俄罗斯及中亚恐怖主义的国际化水平。所以,如何增强上海合作组织、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等的反恐能力及合作水平,施行针对回流的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的改造政策,对于维护地区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4年1月世界大事综述如下: 一、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宣布在伊拉克建国.3日,“基地”组织分支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占领伊拉克费卢杰市,升起“基地”组织的黑色旗帜,公开宣布建立伊斯兰酋长国.4日,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发表讲话称,政府军将“继续战斗、决不退缩,直到把盘踞在安巴尔省的所有恐怖分子全部消灭,使该省人民免受恐怖主义威胁”.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底以来,“基地”组织在也门的恐怖活动由长期隐性状态迅猛发展为显性状态,“基地”以也门为据点掀起了新一轮国际恐怖主义浪潮。其在战略目标、活动空间、恐怖手法等方面反映出“基地”实力消长的新变化,对“基地”在也门的活动趋势、国际反恐斗争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孔凡河 《西亚非洲》2007,80(7):69-73
*2006年5月15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宣布,美国决定全面恢复同利比亚的外交关系,重开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并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删除;利比亚也宣布,从当天起正式恢复与美国的大使级外交关系。至此,冰封达25年之久的利美关系终于冰破雪融,期间双边关系经历了由“盟友”到“死敌”再到“伙伴”①的曲折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美国认定的利比亚与恐怖主义的“亲疏”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美修好对美国反恐斗争、中东局势、伊朗核问题与朝鲜核问题等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九一一事件前的利美关系回顾利比亚是地中海南岸的…  相似文献   

15.
“9·11事件”后,阿富汗成为美国反恐战争的主战场,也是美国中央司令部责任区军事部署的重点国家.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基地依托多边联盟体系与任务导向性统一战线,经历了部署主要军事基地、拓展前沿行动基地、保留合作安全基地三个阶段,相继承担了军事作战、战后维稳和从阿富汗脱身三大任务.与美国在西亚、地中海和东非地区众多的海军基地不同,美国在阿富汗以空军和陆军基地为主,主要目的是谋求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中取得胜利、维护阿局势稳定和巩固美在阿主导权.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基地寻求两个维度的战略均势:一是维持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域内外大国之间的平衡;二是维持北约、欧亚联盟及上合组织三个地区组织之间的战略平衡.未来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部署将重点承担军事训练、情报搜集、打击“伊斯兰国”和“基地”组织、执行特种作战、保护侨民等多重任务,军事基地部署将更具隐蔽性和机动性.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非洲地区局势动荡就是一个突出表现。据统计,从1990年初至今年4月底非洲大陆有15个国家的政权发生变化。其中利比里亚、乍得、索马里、马里、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塞拉利昂等7国领导人,不是在反对派的武力威胁下被迫下台,就是在军人压力下被迫交了权。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贝宁、赞比亚、刚果、马达加斯加、尼日尔等7国领导人则是在多党民主选举中落选而失掉了权力。而莱索托则两次更迭政府,1991年军事政变推翻前军政府,但仍由军人掌权,今年3月多党民主选举后,军人被迫让位给文人执政。目前,在扎伊尔、多哥、喀麦隆、马拉维等国,反对派与当权派之间正激烈地进行着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随着向多党制和文官政府过渡,非洲还将有一些国家的政局发生变化。同时,战火仍在非洲大陆继续蔓延。利比里亚和苏丹的内战远  相似文献   

17.
21309年12月25日,美国境内发生圣诞节“炸机未遂事件”,“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宣称对此负责。该组织扬言将对西方发起更多袭击,把异教徒赶出阿拉伯半岛,弱化和摧毁也门萨利赫政府,在也门建立“基地”组织安全基地,袭击美国和沙特等国家。今年1月19日,联合国制裁委员会把“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列入国际恐怖组织黑名单。美国和也门政府加强了反恐力度,全球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也门成为反恐热点,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8.
2010年底,突尼斯发生社会动荡和政府变革,2011年以来蔓延到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家。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对该地区国家经济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02年东南亚反恐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盟的反恐合作打击恐怖主义是2002年东南亚政治发展的主要焦点,这主要集中在受恐怖主义威胁最严重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在美国的军事打击下阿富汗的恐怖主义政权铲除之后,国际反恐的焦点转向了东南亚。布什政府称,“基地”组织的触角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其中在东南亚比较活跃。美国希望在东南亚开辟第二条反恐战线。但一些东盟国家出于自身情况的复杂性,不愿意正视恐怖主义在本地区的严重性,甚至不愿承认恐怖组织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以下简称IS)自2014年6月“建国”以来,就不断兴风作浪,除一直活跃在伊拉克、叙利亚两国外,其势力还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利比亚即成为其渗透和扩张的重灾区.而利比亚自201 1年爆发反卡扎菲政权的战争以来,就陷入群雄纷争、冲突不断的动乱中,这恰恰为IS的渗透和扩张提供了良机.目前,IS不仅已发展成利比亚“庞大的政治和军事行为体”,①构成影响利安全局势的一股重要力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北非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