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有一句成语:“习惯成自然”,是很有道理的。我曾读过一篇讲教育心理的文章,其中说到“习惯”可以变成一个人的“需要”。它举出许多例来证明,某些事一旦养成习惯,如果忽然中止,会使人觉得如有所失,终日徬徨,非把那件事恢复起来不可。我们常常可以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习惯变成  相似文献   

2.
说气节     
王晓勇  若雨 《党风建设》2000,(12):14-14
气节,《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我们通常说的国有国格,人要有骨气,就是指要有气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气节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人格品质;对于国家民族来说,就是国格。作为一个革命的党,一支革命军队,必须有气节,有一股浩然正气,这是支撑我们国家、民族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有了它,就有了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有了它,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有了它,革命就会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最近看了一段电视节目,讲的是几个战争时期的子弟兵母亲被请进城里做客.片子拍的还真实,一些场面让人看了很感动,但个别镜头使人觉得不舒服,别扭在哪里呢?仔细回味一下,原来子弟兵母亲还是子弟兵母亲,只是有的子弟兵变成了“父母官”了,在这一两个“父母官”派头十足的人面前,让我们的子弟兵母亲成了进大观园的刘姥姥,让人看着心头不是滋味.这能怪谁呢?那一两位也不是想让老人家们尴尬,他们只是习惯了在老百姓面前做出父母官的姿态;子弟兵母亲们也不是没见过场面,她们眼中的这一两位,在他们看来不是子弟兵而是“父母官”,所以她们用多年对待“父母官”的态度来处理与他们的交际.这个“角色错位”所产生的效果是强烈的,它让我不得不想一下这父母官与子弟兵之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人们的行动,往往会促成个人习惯形成。习惯不但能够体现人的素质,改变人的性格,更能决定人的命运。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那句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相似文献   

5.
偏见是锈蚀,让人永远打不开一个盒子。盒子里可能正装着人所需要的东西,如一本书、一味药或一把钥匙。偏见是一堵墙。执有偏见的人只看到墙,而不承认墙那边有土地、花朵以及河流。说:“墙上怎么会有花朵和河流。”更加固执己见。偏见是一种程序病毒,它删去某些文字或画面。执有偏见的人不承认“有”的存在,忽略了病毒的删除,好像我们不承认所厌恶的人有优点甚至美德。有吗?我们怎么看不到啊?不仅看不到他们的可嘉之处,也打不开观察的界面。偏见是药物的副作用。在一件复杂的事物运筹中,人会突然间发觉某人的某一个不高明的侧面。…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们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市场经济的本位性、求利性、自主性、等价性和竞争性等所产生的某些负面效应也日益展现在人们面前,尤其是在转轨时期,经济机制的不完善,管理方面的某些漏洞,会使得一些人采取各种手段对党政干部进行腐蚀。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在武装干涉失败以后,愈来愈把战略重点转移到“西化”、“分化”上来。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严重注意,“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的问题”。因此,我们各级党政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加强党…  相似文献   

7.
高深 《求是》2006,(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伟大战略目标,也是举国一致的愿望。但是少数领导干部对“和谐”还存在着一些误解。比如认为,“和谐”即是“同一”,如果稍有不同、稍有分歧,就认为是“不和谐”。这些人在实行民主集中制时,习惯于“一言堂”;在研讨某个问题时,习惯于没有“杂音”;在贯彻上级精神时,习惯于“照本宣科”。岂不知“和”与“同”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古代思想家孔子看来,君子注重团结、尊重差异,小人却随声附和、朋比不周。在分辨“和”与“同”的问题上,晏婴的见解独到且深刻。有一次齐侯…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50年代实行公私合营后,北京人反映“东来顺”的涮羊肉不好吃了,有些人甚至发牢骚说,“资本主义的羊肉到社会主义后都不好吃了”。这话传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专门就此事提出:请陈云同志讲一讲,为什么资本主义的羊肉到社会主义以后不好吃了。关于这个问题,陈云早有耳闻还曾做过深入调查。他认为,“东来顺”的涮羊肉之所以在合营后不好吃了是因为“我们轻易地改变了它的规律”。“它原来只用35斤到42斤的小尾巴羊,这种羊,肉相当嫩。我们现在山羊也给它,老绵羊也给它,冻羊肉也给它,涮羊肉怎么能好吃”?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牛的形象就已经深入人心。比如,牛是十二生肖之一;鲁迅先生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在证券交易场昕有时我们会看到牛的雕塑,买股票的人们总期盼着牛市的出现;在一些人的办公室内有时也会摆放牛的饰品、张贴表现牛的画作;现在,人们仍然习惯把那些在本职工作中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人称为“老黄牛”。  相似文献   

10.
习惯了每天乘车上下班,能坐电梯不爬楼梯,买了会所三年期的健身卡,一上走步机就挥汗如雨……当运动逐渐成为奢侈,“走路”,作为一项时尚运动,正慢慢流行起来。这不仅因为它是一项再简单不过的运动,而且它对人体的心血管、神经、内分泌、骨骼等系统也有诸多好处。 如何走路才算达到健康标准? 或许有不少人会问,我也每天都在走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精华,也有不少糟粕。我们要建设企业文化就必须深刻剖析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那么建设企业文化,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哪一部分呢?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头悬梁”、“锥刺骨”、“卧薪尝胆”历来受人推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忧外患交加面前生机不减的主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和树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十分必要的。企业的领导要带领全体员工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奋发图强。  相似文献   

12.
报告小说既不是报告文学,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它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自然也应该以新的观念去看待和分析它。它的出现,既不会、也不可能取代报告文学,也不会妨碍小说本身的自然发展,这是不言而喻的。具体说来,报告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诞生,当归功于《当代》的编辑们。他们在1984年第4期上发表的《海水下面是泥土》,就破天荒地标明“报告小说”的字  相似文献   

13.
时下,社会上流行一种评价人的标准就是“活”与“不活”。“活”者,或阿谀奉承一副谄媚之态,或乱拉关系而八面玲珑,或察言观色而言听计从,或借花献佛而投桃报李,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活”者,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办事的人也。于是,“活”的人吃香喝辣,处处得意扬名,而“不活”的人,只会脚踏实地死干,尽管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也是到处受委屈,得不到别人的欣赏。 的确,现在有相当一些领导就是喜欢那些“活”的人,听他们说话连声音都感  相似文献   

14.
谈“新”     
一谈到“新”,我们的心态,眼光,神情立刻就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新,在哲学家的眼中、科学家的心中和诗人的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新与旧相对,首先有着时间的规定性。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时间的脚步永远迈向前方,新陈代谢是事物的基本规律。我国的古代先哲们早就有“生生日新”的说法,所谓“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草续旧草”;“今人续昔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恩格斯也曾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的伟大思想”:“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相似文献   

15.
沈连婕  周启柏 《唯实》2000,(10):70-71
“知识就是力量”,读书人常以培根这句名言自勉。果真如此 ?书读得愈多 ,脑中问号愈大。诚然 ,我们可以举出成千上万个事例来说明它的正确 ,然而反面的例证也同样不胜枚举 ,特别在权威以及权力面前 ,知识也许会成为他们划动时代之舟的双桨 ,但也可能沦为可怜的奴婢或是被摧残的异端 ,追求知识和真理往往要与磨难甚至牺牲为伴。外国如此 ,中国尤甚 ,远的如秦代“焚书坑儒”,近的有清朝株连九族的“文字狱”,更近的还有“文革”中被投入牛棚、百无一用的“老九”,因而读书做学问的人除了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求学精神 ,更要有直面甚至俯视…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有许多我们看似非常熟悉的事,但是只要稍作深究就会发现,我们对它们其实并不十分了解,对于牛奶也应作如是观。我们很多人几乎天天喝牛奶,但是却也屡屡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现在,就让我们从早就养成的“老习惯”说起吧。 人们通常习惯于在早晨空腹时喝牛奶,认为这样做牛奶中的营养物质会被全部消化,而且吸收的速度也  相似文献   

17.
对于21世纪,有两种说法:网络时代或基因时代。遗憾的是,网络神话已经破灭了。基因研究虽已迎来一个又一个突破,但人们还是有点惴惴不安:它会不会又是一个泡沫?虽然,网络很虚幻,但毕竟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电脑面前感受到了它的存在。而“基因”是一个多么深奥与遥远的字眼!它真的会像预言的那样,巨大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么?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关于基因的生物、医学、社会、道德话题我们暂且不论,仅从经济账方面来说,就很有算头。  相似文献   

18.
说“热情”     
人大抵是这样一种动物:在灿烂的笑脸面前,在动听的言词面前,往往什么都好说.热情之为无形的力量,有时真是强大无比的,所谓“一言之褒胜于华衮,一言之贬严于斧钺”是也.然则好话也不是怎么说都不过分,古时一位好发“良言”的人就有过教训,这  相似文献   

19.
习惯了每天乘车上下班,能坐电梯不爬楼梯,买了会所三年期的健身卡,一上走步机就挥汗如雨……当运动逐渐成为奢侈,“走路”,作为一项时尚运动,正慢慢流行起来。这不仅因为它是一项再简单不过的运动,而且它对人体的心血管、神经、内分泌、骨骼等系统也有诸多好处。 如何走路才算达到健康标准? 或许有不少人会问,我也每天都在走路,为什么没有明显感受到这么多功效呢?  相似文献   

20.
<正>习惯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一时不容易改变。必须是长时间养成,短时间不行,短时间养不成。就跟自然形成的乡间小道,得经常走,时间长了,才形成路。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容易改变。良好的习惯如此,不良的习惯也如此。一个人的习惯,往往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的行为方式。比如消费习惯、审美习惯、交友习惯、作息习惯等种种生活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讲,习惯,能影响甚至支配人的世界观。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