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人类社会传播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笔者以为,人类社会的传播史可以说是经历了并正在经历一个黑格尔的"三段式"发展阶段:即辩证的肯定——人际传播阶段;辩证的否定——大众传播阶段;否定之否定——"合分一体"融合传播阶段(合题)。不同阶段具有个性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凝聚社会共识,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形势下,作为最大众化的媒体,电视媒体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顺应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时代需求,电视媒体必须继续强调"始终是重要的宣传文化阵地"、"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定位,通过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切实担负重塑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构筑文化传播的公共空间等路径,真正担当起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3.
军营网络这种新型军队媒体正以其特有的自由、交互性特点,在军队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广大官兵表达意愿的平台,并逐渐对军队有关部门的决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文章从军营网络角度分析了"雷锋精神"的传播特点及面临的新情况,提出了加强网上"雷锋精神"传播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媒体注意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键桥梁,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键所在。在中国传统媒体中,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旋律地位决定了它成为中国受众注意力的焦点。新媒体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它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供给了广阔的传播平台,另一方面它也分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传统媒体中的受众市场;社会结构的嬗变及多元舆论格局的形成,分散了传统受众的马克思主义注意力;用户参与和用户制作冲击着专业媒体,影响了受众马克思主义注意力的聚集。马克思主义传播必须在把握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变化及趋势的前提下,不断增强自身的新媒体注意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视频技术的迅速普及与广泛应用,网络视频显示出传统广播电视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并逐渐形成了与传统广播电视分庭抗礼的态势。然而,网络视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凸显的一系列网络传播权方面的法律问题亟待厘清并加以解决。同时,我国著作权法中规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也存有缺陷,有必要加以修订从而重新构建我国的网络传播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程中始终激荡着两股相互碰撞的潮流,一方面是西方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即所谓的"西学东渐";另一方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走向世界,即"中学西渐"。其中明清时期即16~19世纪初可谓是中学西渐"奇异"的高潮,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其中担当了主要和重要的历史角色。这一时期传教士钻研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并翻译和著述了大量的涉及中国各方面文化的书籍,以他们自己的理解和视角向西方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对启蒙时代的欧洲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禅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文化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大的影响,现代禅文化的表现形式有生活禅、安祥禅、现代禅,台湾作家林清玄《菩提》系列及一些文学作品里的禅意识,禅与企业管理以及现代的禅诗与禅画,营造出温润如玉的现代禅文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文献传播的特点、规律及原则的阐述,说明了文献传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及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经益。  相似文献   

9.
城市形象的跨地区传播,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天津作为"新领军城市",在香港媒体中的城市形象具有典型性。对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间《文汇报》涉津报道的统计分析表明,天津城市形象的跨地区传播是非常成功的,其经验对内地城市形象跨地区传播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大众传播的相关理论为背景,分析手机短信的传播特点,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并运用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总结出手机短信的社会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本文的主要框架:1、对手机短信传播特点进行剖析,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出其存在的现有缺陷;2、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短信传播对社会的影响:一是手机短信传播给传统的社会信息传播格局带来的冲击;二是对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城市房屋拆迁的反思与再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拆迁涉及公共利益和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房屋拆迁中行政强制处分的合理性、适当性与既有财产的安全性,应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达到应有的相称与均衡。当前房屋拆迁中普遍出现对公民个人利益的忽视和公民个人权利的践踏。为此,城市房屋拆迁需要再造,以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为指向,做到房屋拆迁程序的公开透明,拆迁补偿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2.
有限制属人管辖权是本国刑法对在其领域外的本国公民犯罪的管辖设置一定的前提条件,无限制属人管辖权对本国公民在国外犯任何罪都应当管辖。我国公民不论在世界上的哪个国家,也不论在外国居住时间有多久,他所实施的行为只要符合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的规定,我国刑法都可以追究其刑事责任。此规定明显不具合理性,缩小了属人管辖权的管辖范围,而公民救济权利、制裁违法行为是我国刑法合理设置属人管辖权的应然考虑。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保证代表或议员更好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职责,同时也为了保证由代表或议员组成的代表机关或代议机构能够正常地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必须要对代表或议员的人身自由给予特殊保护。这种特殊保护的制度目的不是要赋予代表或议员超越于一般公民之上的不平等的特权,而是为了要保证由代表或议员组成的国家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能够有效地行使国家权力。因此,在法律制度上必须赋予代表或议员以一定的人身特权,但是,为了防止代表或议员滥用这种权利,各个国家在代表或议员人身特权制度方面都确立了比较严格的规范制度,一是司法机关限制代表或议员的人身自由必须经过代表机关或代议机构的许可,这可以视为代表机关或代议机构自身相对于司法机关的防御权;二是对于并不会实质影响到代表机关或代议机构履行宪法和法律职责的代表或议员的人身特权加以必要的限制,以防止代表或议员滥用这种人身特权来谋取特权和私利。结合我国现行宪法、组织法和代表法的规定,探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依法享有人身特权的条件、内容、程序以及法律限制,旨在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各种侵犯代表人身特权的行为以及代表滥用人身特权的行为提出相关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和杜威的伦理学都强调道德是具体社会制度中的生活形式,这一观点既摆脱为伦理学寻求形而上学根源的困境,又指明了良善生活可能具有的内容。同时,社会制度包容不同的良善生活形式,认可了伦理价值的多元性;社会制度也排斥那些不道德的生活形式,它限定着良善生活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就是让受众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使大学生敬畏生命,发挥生命存在的积极价值,是生命教育课题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理性省思的重要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16.
南北文化之差异主要表现在审美主义和实用主义生活方式的对立上。具体说来 ,北方文化的最高理念是“先质而后文”。尽管它对物质基础的强调是正确的 ,但另一方面却剥夺了生命在艰难时世中升华生活和艺术化人生的可能。与北方文化相比 ,江南文化的要义在于一种有精神品位的日常生活方式。南方人的生活理念类似于功利主义伦理学 ,充满了一种在既有条件下追求“更大的善”的精明意识。在如何提高生活质量的当代 ,以李渔为最高代表的南方生活理念 ,应该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古典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生命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就是尊重生命。而学校社会工作者对青少年实施生命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社会工作与生命教育在价值理念、方法技巧和操作空间等方面相契合。社会工作可以运用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和个案工作的方法对青少年实施生命教育,让生命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联姻进驻学校,以专业助人的方式,将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传授给学生,这既是教育者更是社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张扬生命的原始强力是路翎小说的基本主题,路翎小说也因此为新文学倡导的个性解放主题开辟了全新话题。塑造具有挑战精神和反抗性的孤独英雄是路翎生命原始强力的表现途径,激情叙事是原始强力的表达话语形式。路翎小说的悲剧性表现出生命的崇高感,也表现出其崇尚生命原始强力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价值的诱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是现代社会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标识。当前我国大学生漠视生命、无视生命价值的现象屡屡见诸各类媒体,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主体价值认知的偏差,终极价值信仰的迷失,社会环境形成的心理困境以及现行教育制度的错位,是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价值的主要诱因。引导大学生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积极寻求生命的内在价值,珍惜和尊重生命,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对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列斐伏尔是一位“广为人知”而“罕为人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与其他一些重要著作相比,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处于默默无闻状态。而实际上,本书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因为它是列斐伏尔毕生惟一一卷将日常生活概念及其基本范畴进行专门而系统阐述的著作。《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抽象的哲学与艺术批判分析,第二卷则重新厘定了日常生活批判概念,建立了一整套批判现代性日常生活现实的哲学范畴体系与社会学方法,确立了日常生活作为“层次”或“平台”(level)而存在的理念,描绘了一幅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革命理想相区别的“瞬间的星丛”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