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是     
《南风窗》2012,(7):19-20
高层High Level胡锦涛增进台湾同胞身为中国人的认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3月2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胡锦涛说,两岸虽然还没有统一,但中国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没有改变。确认这一事实,符合两岸现行规定,应该是双方都可以做到的。同时,两岸双方可以通过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宣导认同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理念,增进台湾同胞身为中国人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两岸的问题是内战与冷战共同造成的结果,再加上两岸长期的分裂与隔绝,致使两岸之间存在的历史一致性被隐没。当前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深水区”,两岸之间在政治上的“合情合理安排”,必须奠基于两岸自身的历史脉络,从历史面对现实,正视历史事实与历史正义,最终才能解决两岸之间的紧张矛盾关系,追求有进步意义的国家与民族再统一。  相似文献   

3.
胡文生  徐博东 《台湾研究》2011,(1):28-32,59
民族国家认同的异化与分裂是当前台湾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危机,也是影响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台湾民众在民族国家认同问题上为何会发生严重混淆,结合台湾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及政治结构演变来进行深入探讨,找出其中的根源,对于重新导正台湾民众的民族国家认同.消解“台独”势力的社会民意基础,并最终达成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直接影响着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指出:要“巩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努力加强两岸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交流,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文明的潮流是,肯定文化多样性,要求各种文化对于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为世界五分之一的人所拥有,而且影响波及海外。当中国迅速地在经济上崛起时,也为复兴中华文化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条件。两岸愈益加深经济、社会、人员和文化的往来,其最高任务应当是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岸人民应如何看待和把握难得的机遇,如何提高文化的自觉性,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优秀价值观,便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5月26日在会见来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就明确表示,“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既有巨大需求和潜力,也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7.
威慑理论及其在实现中国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中国内战自 194 6年以来已超过半个世纪 ,2 1世纪初的今天全国尚未统一 ,内战的双方敌对状态尚未结束 ,这是台海两岸目前的政治现状。中国大陆与台湾如此长期的分裂已超过了日本对台湾殖民统治五十年的期间 (1895 - 194 5 ) ,实为国耻之一。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两岸长期内战分裂的结果形成双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差距 ,阻碍统一的离心力日益加剧。孙子兵法曰 :“兵贵胜 ,不贵久” ,“久则饨兵挫锐” ,“夫兵久而国利者 ,未之有也”。① 其言也真。中国如此长期分裂的主因之一是美国以政治、外交、尤其是军事等手段的威慑政策干…  相似文献   

8.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面临的核心障碍是:是否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以及如何设计两岸都能接受的“一中”法律架构和中央政权架构,而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及两岸关系定位则是争论的焦点所在。两岸在“国号”上的分歧并未改变“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以及人民和领土完整并未分裂”的事实,只是中国内战未能彻底结束,导致了“一个中国内两个敌对政权阶段性并存”的格局。笔者认为,在两岸均以谋求国家和平统一为目标的前提下,似可默认在国家统一前双方政权互不隶属,两岸任何一方都不强求对方接受自己作为国内法意义上代表全中国的中央政府,并在国际社会共同维护“一个中国”。未来两岸“统一”的法律目标是:本着相互宽容和谅解的精神,通过平等协商,制定或认可两岸均能接受的、在全中国范围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或宪法性法律,组成能有效管治全中国的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9.
说"统"解"独"     
有关统一和分裂的政治心理沉积在相应的汉字中。中国历史上追求一统的政治心理十分强烈,千年积淀下来,构成中国政治文化的地质层,有关统一和分裂的政治心理也沉积在相应的汉字中。在事涉历史分合的汉字中,"统"和"独"最具代表性。我们先来看"统"字。统,原指线或丝的头绪,引伸为本原,起源,继而有连结、指导、准则、主管、率领、治理等义。从汉字文化层面讲,统的"头绪"本义实际上来自统的声符"充"(汉字研究表明,声符是别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实质上是重建民族与国家的整体目标与价值体系,维系国家的内在统一和社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及意义认同的精神支撑。要建构现代中国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促进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就必须坚持科学理性的认同视野、主体自由基础上的国家认同、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和保持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竞争力 ,能够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要注重对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两岸文学使用共同的语言,具有共同的文化根基,两岸文学关系是两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双方文学发展、文化交流甚巨。本文拟对60年来两岸文学关系的发展变化加以梳理,并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讨今后如何更好、更有效地进行两岸文化交流和在台湾弘扬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中国有着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随着历史的荡涤检验,形成了以国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财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  相似文献   

14.
论闽台文化及其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历史作用方宝川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在共同的文化精神基础上共同创造的。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华夏文化是远古各部落文化的融合,汉文化为周、秦以来各族文化的结合体,隋唐文化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匈奴、鲜卑...  相似文献   

15.
儒学与海峡两岸的文化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与海峡两岸的文化根基娄杰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主流学派,以其深邃而精妙的思想辐射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柱,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会无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或是割断本民族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把优秀传统中华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那么,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如何可能?河北师范大学张骥教授的新著《中华文化走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九大报告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文化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优秀的中华文化一直起着凝聚民族团结的作用,起着引领发展方向的  相似文献   

18.
唐永红 《台湾研究》2010,(3):11-15,22
新形势下构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是进一步发挥福建对台优势与作用的需要,是促进两岸一体化顺利发展的需要。应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与“胡六点”精神为指导,力争在构建“两岸共同家园”、维系“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中先行先试,充分发挥祖国统一前沿平台的作用。特别是应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与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台工作的深入开展、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构建起一个有助于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区域(两岸)合作、促进国家统一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坚定历史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重大命题,就其内涵而言,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科学的认知体系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本质上是政治自信和政党自信;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既是国家自信、民族自信、政党自信和人民自信的统一,也是科学历史思维、高度历史自觉和强烈历史主动的统一;既是历史中国文明特征、当代中国实践特色和未来中国发展愿景的统一,也是民族文化特性和世界文明共性的统一。面向新的伟大征程,坚定历史自信对于塑造国家政党标识、增强新时代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凝聚共识以推动社会整合以及对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有着重要意义。这要求我们从实践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和话语基础等多个方面探索新征程坚定历史自信的战略进路,使其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政治话语,中国梦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蕴。它因鲜明的文化底色、生动的话语表达而具有突出的文化特色,形象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它承继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逐梦精神、回应了中华民族当下的文化诉求、指明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方向,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强烈要求;它具有整合社会共识、引领全面复兴、塑造共同理想等强大的文化功能,高高树起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