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成员间的相处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利益上的冲突,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利益关系?功利主义者们认为在道德选择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最大的幸福水平,损失一些少数人的利益的行为是符合道德发展的要求的,这是一个集体向前发展所必需的。近来,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凸显了功利主义在道德选择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已经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处理多数人和少数人利益关系时,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投注在关注少数人利益上。  相似文献   

2.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三重本性思想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那里,人在实践中将自身展现为三重本性的存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存在物。他从人的本性需要以及求得满足的方式两方面,把个人看作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把社会看作是一个随着人的需要和生产方式不断发展而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无限趋升的过程,这样,就由人的本性伸达到对人的实践本质的深层觉解。人之谜、历史之谜在更深层本质上得到了澄明。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价值体系在不断解构,一个文化多元杂陈的时代悄然而至。功利主义往往成为大学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立足于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现实,从科学的价值观理论出发,围绕着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分析大学生人格塑造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格塑造教育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查芳灵 《学理论》2010,(11):76-78
功利主义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理论旨归,也使得该理论成为西方典型幸福观之一:幸福是快乐的获得或者痛苦的避免,不幸则是快乐的减少或者痛苦的增加。功利主义将一切关系归结为功利关系,而又将快乐幸福与道德善恶相联系。行为的善恶是由其所带来的快乐与痛苦所决定的,包括快乐的量和质两个方面,并认为快乐的质起到决定作用,倡导精神快乐高于物质快乐,寻求两者的统一,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个体主义占主流的西方思想界,功利主义提倡多数人的幸福,追求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其对多数人幸福的追求本质上具有虚幻性,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存在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府社会管理思想是同他们的国家学说紧密相联的。在阶级社会中,政府管理职能包括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事物管理职能。剥削阶级国家政府社会管理维护的是统治者的利益,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社会管理着眼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6)
战国时期的墨子和英国18世纪的边沁,分别是开中国与西方功利主义先河之第一人。以墨子的弟子记录整理的其言行的《墨子》以及边沁所著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两本著作为出发点,对墨子与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分析比较。两者共通之处在于人性基础乃趋利避害、终极归宿乃社会利益。差异之处在于内在根基、实现手段、道德评价,分别体现为"天志"与"人性"、"兼士人格"与"自由享乐"、"志功合一"与"唯效果论"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是为了建立一种正义理论,以期代替居于统治地位的功利主义,他对功利主义的批评,涉及到功利主义的三个错误:即功利主义没有认真考虑在一个社会里如何分配利益和福利;功利主义没有认真地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功利主义没有考虑欲望满足方面的特性.而这三个错误在罗尔斯看来是目的论和道义论之间的差异、是善与正义之间的差异、是效率原则与平等原则之间的差别.在<政治自由主义>中,他又联系社会多元论的事实,对功利主义的综合性学说进行批评,使他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给我们两点启示:如何正确处理效率原则和平等原则关系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保有 《学理论》2012,(7):94-95
婚恋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一大人生课题,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婚恋中暴露的现实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些人贪图富贵、享乐、拜金等功利主义倾向也越来越严重。恋爱到底是该以感情为基础,还是以物质为基础,成了大学生婚恋中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雯 《学理论》2012,(3):3-5
功利主义是一种规范伦理,其首要特征是将行为的后果能否有助于所有当事人功利总量的最大化视为其是否合乎道德的标准。安乐死是近年来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论题,功利主义为其提供了伦理辩护。从功利主义视角出发,安乐死是合乎伦理原则的,对病人、家属、医护人员、社会,都有益于促进他们的利益和幸福。  相似文献   

10.
程继旭  刘丽苹 《学理论》2013,(12):37-38
中西传统功利主义思想的相同之处是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把追求整个社会的幸福作为道德的最高理想,肯定了个体追求功利的合理性,对人性积极地思考;它们的理论差异是前者主张人我两利、集体功利主义,强调志功合一、义利双行的功利主义思想;后者主张合理利己主义、个人功利主义,强调效果论、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毛志燕  胡敏 《学理论》2013,(6):174-175
在现今的教育评价体制、传统的思想观念、学生本身对教育的功利性回报的影响下,功利主义教育成为现今教育的主流。对功利主义教育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教育应从"唯利"向"唯权""唯人""唯美"的超越,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9)
对于日趋尖锐的医患关系,是从业的医务工作人员和病患共同关心的问题。患者,他们往往用"道德沦丧""没有职业操守"等词汇来指控医务工作者,甚至采取非法的途径报复医务工作者,来发泄病患或其家属所受到的"不公对待"。在法制社会这种行为与作风应该是不被允许的,然而却在当今的社会上屡禁不止。针对现如今白热化的医患关系,这篇文章从道德层面进行分析医生和患者两种角色的孰是孰非,以功利主义为切入点,浅析医生和患者在各自追求最大利益过程中的伦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3.
赵雪纲 《理论探索》2004,(4):99-100
人权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普遍信念和理想。作为一个道德概念 ,人权的依托乃是近代以来对人的本性的认识。而关于人的本性的现代性观念 ,又使人权概念的根基发生动摇。因此 ,我们必须为人权概念寻找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无愧于人的本性"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论断。今天,世界历史、全球化时代,在人类的发展面临困境,步履艰难之时,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显得更有价值和意义。这一论断的根本要义就在于指出了人类发展的实质——发展就是人类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发展,即人类自身的真正解放,人不仅是发展的手段而且还是发展的目的,是手段与目的统一。该论断的时代价值就在于揭示了现代人类发展的弊端之根本及其出路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在明确提出、系统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体化关系、对象性关系,对自然的过分攫取会导致自然的报复,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应遵循客观规律等重要观点的同时,还就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作了专门的论述,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折射和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影响和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从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等科学论断.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冯友兰、韦政通、朱伯崑、田浩诸大家,均误认中国哲学中有一个"功利主义"的传统.实际上中国哲学家根本不倡导"西式功利主义":他们不主张以"义"为手段,不主张以"动机"为手段,不主张以"利他"为手段,不主张以"利物"为手段."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这才是中国哲学看待一切问题的坐标.中国哲学讲功利,但必把群体之功利摆到优先于个人功利的位置上,亦必把天地万物之功利摆到优先于人类功利的位置上;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立足"宇宙背景"谈"功利",优先考虑"天地之利"或"大利".这就是所谓"大利主义"."大"是中国哲学考量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撤掉这个"宇宙背景",则中国哲学失其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失其为"中国思想"、中国学问失其为"中国学问"矣."大利主义"完全不可用"西式功利主义"去解读.  相似文献   

17.
功利主义自创建伊始就以指导政府的行为选择为基本旨趣,并且基本盛行至今。本文从政府决策的内在逻辑以及与实用主义、义务论的对比论证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优先性。然而,长期以来,功利主义也受到各种挑战和批判。本文概括性的评述了对于功利主义作为政府决策基础的各种批判性的观点,同时针对功利主义政府决策观所存在的缺陷,也提出了初探性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
苟卫锋 《学理论》2010,(21):90-91
自近代以来,功利主义观在西方理论界占支配性地位,罗尔斯认为,功利主义正义观存在三大理论缺陷,他提出了两个正义原则对抗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原则,以他的“正义优先于善”的思想反对功利主义的“善优先于正义”的思想,突出了“正义优先于善”的正义观,实现了对功利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认识社会主义的视角和方法主要有三个:一是以生产力的先进与落后为根据,批判资本主义,论证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二是以生产关系和制度特征为标准,划分不同社会形态,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进行科学预测;三是以人的解放程度为中心,探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论证社会主义的特殊性。马克思恩格斯认识社会主义的这三个视角和方法,给我们以十分重要的启迪:一是必须抛弃仅仅从生产关系和制度特征单一视角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坚持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人的发展三个角度全面认识社会主义;二是必须抛弃仅仅从社会主义外在形式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坚持从社会主义内在属性角度认识社会主义;三是必须抛弃唯我是尊、以我划线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坚持以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为尺度,探讨社会主义实现形式的多样性。只有这样,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