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问题切入:延长审限制度运行之正当性质疑 就审判制度的贯彻而言,人们的眼光总是紧盯住合议庭审判制度、独任审判制度抑或审判委员会工作制度,但很少注目身边经常接触的"不起眼"制度,比如延长审限制度,无论该制度如何运行,院庭长怎么审批,人们都认为是合理的,从不持怀疑态度。正是在人们的不经意中,该制度尽管瑕疵较多,却仍照常运...  相似文献   

2.
向前 《行政与法》2012,(4):50-53
新私塾教育所引发的"失学而不失教"的"失学"状态,相较于传统失学儿童案中单纯"辍学"状态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新私塾教育的存在及发展也引起了人们对体制内"学校教育"的质疑。为此,以维护"体制内"教育为最高宗旨的传统失学儿童救助制度,因无法解决私塾教育所带来的人们对教育个性化的"合理"要求所产生的"合法性"纠纷而丧失了当然的正当性。本文认为,加强对私塾教育规范化的管理而非一味地排斥私塾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摊丁入亩"政策是清朝初年重要的财税制度,又称地丁合一,是"两税法"和"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即将应出徭役之数折成银两,平均摊入土地之中,与田赋一同缴纳。它取消了人头税,减轻了人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保证了国家税收,使中国的赋役制度又前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4.
"典"是中国传统且特有的特权制度,经历了社会习俗到成文法制度变迁过程,由于各种原因,各个时期的立法者对"典"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典"的具体内容大不相同。本文通过对典制度的法史学考察,在还原典制度本质的同时为我国典权制度立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已被各国在反腐实践中公认为有效的"阳光法案"。在我国,长期的制度缺失不仅增加了反腐败的难度和成本,而且诱发了腐败分子的侥幸心理。近年来,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试点过程表明,制度实施的阻力主要来自官员阶层。官员财产申报除了制度要素本身的制定和完善之外,还需要一个社会心理的认同和达成基本共识的过程,而这种共识的形成又不可能完全依靠官员的自发认识,需要从内在认知和外在条件两方面不断强化和推动。目前,应从"隐私保护"、"行为追溯"、"潜在风险"、"势在必行"四个焦点问题上逐步达成共识,加强认同,以期为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真正实施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6.
一、劳动教养的性质演变历程劳动教养制度的性质从诞生时起,经历了“政治、行政、法制”的过程,这是中国依法治国历程的历史缩影与见证。但无法否认,劳动教养制度从诞生时起,就是一种限制剥夺人身自由的制度。二、对劳动教养制度的质疑及劳动教养制度的缺陷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不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均对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在提出了质疑,同时,对劳动教养制度在实践运行中所出现的弊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一)对劳动教养制度的质疑1.缺乏合法性依据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9条规定:限制人自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行政制度及其基本理论作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既深入阐述了司法行政制度的概念、属性、特征、功能及其演变规律,我国司法行政制度的"中国特色",也系统研究了刑罚执行制度、强制隔离戒毒制度、法律服务制度、法制宣传教育制度、司法协助与外事制度、司法考试制度等具体的司法行政制度。脉络较清晰、资料较翔实、论述较全面。"论纲"式文体对于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行政制度也可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指导性。  相似文献   

8.
郭松 《法律科学》2011,(6):96-103
中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迁。这种变迁来自于中央司法机构、地方司法机构与民间主体这三类群体具体行为的推动,而这些群体的行为受各自所处场域的制度逻辑支配。支配这些群体行为方式的制度逻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中国刑事诉讼制度变迁的制度逻辑。中国刑事诉讼制度变迁的轨迹与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的作用。从"多重制度逻辑"来解释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变迁,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一复杂的变迁过程,也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乐 《法制与社会》2011,(25):30-31
本文以目前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送达制度为出发点,结合司法实践分析了现行送达制度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从细节上完善现有送达方式,并对电话、短信等新型送达方式以及如何减少送达工作的阻碍等进行了简要论述,以期为破解"送达难"提供广阔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任婧 《法制与社会》2010,(14):143-14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我国为了解决环境问题,首创了"三同时"制度。本文采用论理的方法,结合现行法律规定,分析了"三同时"制度的现状并为更好的实践该制度提出了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速 《法制与社会》2011,(5):103-104
本文透过证券公开制度在我国实施的现状,分析其在我国证券立法和制度建设中的困境。"公开原则"所赖以支撑的政府间接管制模式和开放式的社会控制体系在我们传统社会里未能充分培育。同时我们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的直接管理体制和"差序格局"的社会形态,必然与公开制度内蕴的市场自由理念存在冲突和紧张关系。本文从这两个角度去探究证券信息公开所面临的制度障碍及相应的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延安市宝塔区人民检察院以"创建学习型检察院"为载体,以着力提高干警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为目标,大力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种检察文化活动,检察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了各项检察工作的健康发展。该院连续四年在全市县区检察院年度考核中名列第一,先后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全国检察机关一等功先进集体"。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出台了《宝塔区人民检察院工作制度汇编》,修订完善42项工作制度,新制定18项工作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管案的工作机制。加大对司法考试的鼓励和支持,2006年以来共有17名干警通过国家司法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公法私法化和私法公法化的提法在法学界的普及传播,研究两者之间相互引用与借鉴的学者和文章越来越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辟如行政合同制度。诉讼法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公法,民法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私法,名字中既带有"诉讼",也带有"民"的"民事诉讼法"就让一些学者产生将契约的概念引入民事诉讼的想法。但是是否能够因为名字中带有一个"民"字就意味着民法中的契约制度能够顺利地引入民事诉讼法,这种引入是否能够适宜民事诉讼法的整体制度安排,本文通过若干方面的分析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一方面,由于对中国检察制度行政检察监督宪法价值的迷失,法学界对中国检察制度质疑与反质疑的论战此起彼伏;而另一方面,行政法学者对行政检察监督的呼唤与检察机关如火如荼的行政检察监督实践遥相呼应。中国检察制度应然性与实然性矛盾的尖锐冲突,将推动中国检察制度在探索行政检察监督的法制路径中回归宪法价值。  相似文献   

15.
拥有较为完备的能源立法是促进可持续发展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制度基础。虽然就法律表现形式而言,我国的能源立法已初具规模,但就其内在逻辑关联与制度构建而言,仍有诸多问题有待厘清,因此制定一部统领整个能源法域的基本法已迫在眉睫。我国能源法应当在"通则式"、"政策式"和"法典式"为代表的三种国外能源基本法的立法模式中做出选择并应建立起包括能源规划、管理体制、市场监管、科技创新等制度在内的核心制度群落。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0月底,备受关注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自民诉法1982年"试行"、1991年"转正"以来,仅在2007年有过一次"小修",而此次修订,则触及了民诉制度的诸多环节,堪称一次较大规模的"中修"。此次民诉法修改,不仅有旧机制的改善,更有新制度的构建,其中最顺应社会呼声的突破,莫过于确立了公益诉讼制度。然而,艰难的公益诉讼现状与保守的法律制度设计之间的巨大鸿沟,又使公益诉讼成了此次民诉修法最大的争议话题之一。屡提屡驳、屡诉屡败起源于二十世纪后半期的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公民免受无理追诉,刑事诉讼的启动程序——立案历来备受关注。作为立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初查在侦查实践中已经获得普遍广泛的适用。然而,由于缺少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初查受到了质疑与非议。宋阳同志在《中国刑事警察》 2004年第4期所撰写的《质疑经侦“初查”制度》(以下简称《质疑》)一文认为:初查欠缺法律依据;初查具有一定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无论是环境法学界还是环境实务界,都期待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能尽快在我国建立。被称为我国海洋环境生态损害赔偿第一案——"塔斯曼海轮"案件(以下简称"塔"案),对于环境公益诉讼的研究者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有些学者对该案的环境公益性仍有质疑。所以,对于这一事件的环境公益性剖析还有待进一步辨明,以助力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国检察制度与"权力制衡原则"的内在关联,"撤检派"基于检察制度与"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不兼容的理由而主张撤销中国检察机关的建制,而"挺检派"虽拒斥"三权分立"的理念,但同时又笃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权力制衡原则",并以此作为主张维护和完善中国检察机关的"理论根据"或"原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即通过对"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的前世今生以及是是非非的深入考察,以及对中国政权建构的原理和制度特色的精细解读,从中国政权建构的理念和政制上排除了中国检察制度与"权力制衡原则"的内在关联,则认为应当另辟蹊径,为中国的检察制度建构更科学的"理论基础"或"原理"。  相似文献   

20.
毒品犯罪死刑制度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强化——受到节制"的发展历程;在毒品制度的多样性方面,也经历了"多样化——单一化——多样化"的过程;在制度的执行力方面,改革开放之前的制度执行力处于鼎盛时期,改革开放之后则有所松弛,近年来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毒品现象的复杂化,这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毒品制度逐渐由大一统的格局走向了多样化,各地的有益探索逐渐赢得了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毒品犯罪死刑制度与国情之间的关系方面,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即毒品犯罪死刑制度与毒品犯罪的形势、国家与社会抗制毒品犯罪的能力、非刑法措施的完备性、毒品现象造成的社会危害等经验层面的因素相关;至于民众对毒品现象的态度,是经验因素在社会心理层面的反映,与经验层面的要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