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检察机关对特定范围内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暂不起诉,给犯罪嫌疑人规定一定的考察义务和考察期限,看其在考察期内是否完成义务,待期满后再决定对其是否作出不起诉处理的制度。附条件不起诉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新增加的内容,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实施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厘清。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性质附条件不起诉是授权和规范检察机关行使起诉裁量权的诉讼制度,其实质是一种案件审前分流机制。起诉机关对某一具体案件是否拥有起诉裁量权,由该国在刑事诉讼程序中采取起诉法定原则还是起诉便宜原  相似文献   

2.
新《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但是由于立法规定简单,实践指导性不强,如何在司法适用中正确理解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以及如何准确把握适用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前提和条件成为当前检察机关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许多地方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尝试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并引起广泛争议。该制度能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符合诉讼经济原则,有利于犯罪人尽早回归社会,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应尽快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4.
张莉 《中国检察官》2013,(11):53-56
自刑事诉讼法修改以来,为未成年人犯罪设立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成为争论焦点。作为相对不起诉制度的一种新的类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确立给检察机关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正确理解相对不起诉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具体掌握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对象、条件、程序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讨。一、起诉便宜主义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确立(一)起诉便宜主义思维下的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起诉便宜主义,是指对于有足够证据证明有犯罪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设置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对司法机关办案方针、原则、诉讼环节的特殊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司法进步。因此,检察机关应当结合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实践经验,尽快构建完善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既可以逐步让社会接受,又有利于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执行,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我国各地一些检察机关相继试行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检察实践中的试行同时也引起广泛争议。本文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提出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作为一项司法新举措的理论基础、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作为轻罪案件非犯罪化处理的一种起诉替代措施,具有化解矛盾纠纷、提高司法效率等积极作用,成为近年来刑事诉讼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课题。我国许多地方的检察机关陆续开展了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中国的运行模式。温州市检察机关结合工作情况,对附条件不起诉实践运行基本情况、取得效果、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剖析,为我国合理构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央启动了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重点的新一轮司法改革,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意见的实施意见》,司法改革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设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所谓附条件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对一些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9.
侯逾婧 《法制与社会》2013,(13):127-128
在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大背景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从司法实践走向了立法进程并最终得以确立。该制度赋予了检察机关较大的不起诉裁量权,但未在适用程序、监督制约机制等方面进行明确细化的规定,亟需检察机关在实践应用中逐步摸索建立配套的执法机制。本文从检察视角解读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规定,分析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探讨制度实施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检察工作实际,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罗斌  罗素君 《法制与社会》2011,(31):51+53-51,53
近年来,一些检察机关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进行了试点探索;理论界、法律界也借刑事诉讼法再修订之际,提出在立法上设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建议。作为近年来颇具争议的一项司法改革举措,设立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否具有法理基础,值得我们研究和探析,  相似文献   

11.
根据新《刑诉法》确立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检察机关可对符合要求的不法未成年人决定不予起诉,实现司法处遇非犯罪化。该制度关涉到刑事政策的制定和司法权力的制衡,然而,学界缺乏对其存在根基的理论支撑。实际上,刑罚机能及标签理论为未成年人司法处遇非犯罪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检察机关决定未成年人司法处遇非犯罪化也是我国的现实选择。因所附条件的义务属性,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生效不需以审判机关的同意为前提。  相似文献   

12.
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案件中,附条件不起诉工作是检察机关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抓手。目前,由于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标准规定不明确、适用程序繁琐等问题,这一制度在司法实践中适用率较低。应以法治思维推进附条件不起诉工作,促进提升检察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李倩 《比较法研究》2019,(2):177-187
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首次确认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但是适用范围过窄,限制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功能性作用。大陆法系的德国基于便宜主义原则而适用的未限定行为主体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司法上的理智选择,体现了诉讼经济理念,其司法实践的具体数据为我国刑事审前分流机制的改革提供了范本。附条件不起诉作为刑事案件"去犯罪化"的策略之一,适应现代刑罚目的观转变的需要,也符合现代刑事司法的发展趋势,它创造法律秩序下的和平并且使被指控人再社会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魏有鑫 《法制与社会》2011,(16):125-126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虽然没有在刑事诉讼法中得到确立,但是由于司法实践的需要,诸多地方的检察机关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形成了切实有效的探索。由于各地检察机关探索实施的情形不同,做法差异较大,参差不齐的探索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说对于刑事诉讼公正价值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的初衷就是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刑事诉讼的基本理论,谈谈自己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几点思考,以期对该制度的确立和运用提供适当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磊  陈莎莎 《法制与社会》2013,(14):289+296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设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司法价值,是新刑事诉讼法的一大亮点。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都是检察机关对诉与不诉之间的一种裁量性选择,他们之间界限的区分成为附条件不起诉适用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旨在以新刑事诉讼法的出台为契机,用理论与实证的视角阐明附条件不起诉与相对不起诉的界限,探索与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16.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起源于德国和日本,又称"暂缓起诉"、"起诉犹豫"、"延缓起诉"。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增设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这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司法实践,也符合国际刑事政策发展的大趋势。在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指,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  相似文献   

17.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新《刑事诉讼法》修改的重点和亮点,其对检察机关刑事司法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检察机关如何在坚持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有效施行该制度,实现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将是检察机关今后开展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工作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8.
黄钦贵  苏卉 《法制与经济》2009,(9):62-62,64
相对不起诉制度是指检察机关对于存在犯罪嫌疑且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依其职权而做出的一种不起诉处分。本文分析了不起诉制度的内涵及理论基础,提出要完善相对不起诉制度必须放宽相对不起诉的适用范围,简化审批程序,完善监督机制,改革相对落后的司法观念。  相似文献   

19.
张敏  刘炳坤 《法制与社会》2013,(31):160-161
刑事诉讼法专门规定了适用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别诉讼程序,并在该程序中特别设立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然而由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适用罪名的范围过于严格、适用条件的规定较难把握、监督考察的主体无适格性、考察制度的内容不够细化、最终作出的决定缺少救济,致使检察机关及诉讼参与人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可能导致该制度设立的目的难以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本文将从提高检察机关和诉讼参与人适用该制度的自愿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着手,讨论如何构建适用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对被附条件不起诉人员开展监督考察是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最大特色和成效所在,但实践中该项制度的缺失严重制约了附条件不起诉工作的推进。本文以B市检察机关未检部门具体制度及实际办案工作为基础,重点研讨附条件不起诉的后续监督考察工作,为检察机关今后适用该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