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族群(ethnic group)是一个自生自发的历史文化共同体,通常以共同的历史、语言与文化来界定,而民族(nation)是一个人为建构的政治法律共同体,通常以主权国家和公民身份来界定,族群构成民族的一个文化单元,而民族是一个或多个族群在政治上的联合。中华民族建立在大清所遗留的多元文化与族群关系之上,自始就呈现出文化与族群上的多元性,其一体性是在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与自由且平等的公民身份的实现中逐步实现的,从而构成一个整合起来的政治法律共同体。在此意义上,所谓民族国家,实即国民国家,一个经由宪法而组织起来的公民联合体。中国认同,即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也因此必然表现为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认同,一种宪法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2.
李子 《法治纵横》2014,(15):12-13
在一个多民族的世界里,人与人特别是两性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融,是使族群边界得以消融并走向民族和谐、民族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婚姻不仅是男女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不同的文化和心理在不同的性别、家族、社会乃至族群间的一种交流与融合,因此,不同族群间互通婚姻对促进民族团结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族际婚姻是婚姻行为模式中一种极为复杂的两性结合,它既体现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又体现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沟通与交融。实践证明,人与人特别是两性之间情感的建立和发展,完全可以消融族群边界、跨越族群鸿沟和沟通族群心理。  相似文献   

3.
吴乐乐 《河北法学》2011,29(9):69-76
民族主义是古老而现代的话题,族群冲突构筑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而族群多元性却是现代国家的固有属性。非理性民族主义已经成为导致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冲突的主要根源。现代宪政制度应当尊重、承认进而调适殊异族群的文化歧异性。现代多元族群国家应将族属认同与政治认同分离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理性原则。在宪政民主的法律体系和政治文化中,作为民主过程及其结晶的宪法可以为公民提供一种身份认同;同时,以政治认同与族属认同相分离为契机,结合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认同观进而形塑一种在不违背国家根本利益和制度的前提下自由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族群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4.
梅长胜 《行政与法》2014,(1):125-128,F0003
习惯环保法作为习惯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和习惯法相同的特性.习惯环保法在一个社会共同体内具有一定的确定性、统一性和权威性.习惯环保法多数扎根于少数民族地区,是因其特殊的环境或生活习惯所形成的.本文阐述了习惯环保法产生的民族渊源、社会学基础及对其今后的引导方向,认为习惯环保法的变迁决定于当地族群文化的变迁,而后者又决定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而习惯环保法的变迁最终取决于经济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漫长岁月积累而成的文化成果,其本身的形态随着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条件而发生变化。中国法律文化便具有古代、近代、现代三种基本形态。本文所说的传统法律文化,即指以古代法律文化为主体而对近、现代产生深刻影响的法律文化。与世界上其他主要的法律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民族身份是一个重要的法律事实,不少制度性的差异安排以民族身份为分类依据。这种模式的民族制度明确和固化了族群的界限,削弱了公民个人对国家、国族和国民的认同,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构成巨大隐忧。政治与法律中的平等原则已经一再向我们昭示,种族不是实施差异对待的一个合适分类。而美国和传统中国在处理族群问题上的实践和经验都表明,成功的民族政策的 精髓就是把族群问题“非法律化”和“文化化”。因此,让民族身份逐步退出法律事实领域是一场势在必行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人群共同体与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法律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应全面注意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各个环节和层面。通过人群共同体与法律文化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和说明法律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及其特征。家庭、家族是人群共同体的重要形式,它对法律文化,尤其是传统法律文化的性质、精神、结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民族共同体是法律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的主要成因,民族文化从隔离到融合是法律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把握法律文化发展的规律,对推进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族传统文化是特定民族或者世代居住于同一地域的特定群体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劳动中不断创作、积累而产生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价值,其法律保护模式的选择是该领域当今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民族传统文化在保护客体、保护目的、保护方式等诸多方面与传统知识产权客体具有较大差异,给予传统知识或传统文化财产权或其他方式保护是可以不受现行知识产权法理论、原则的拘束,自行发展创设全新的法理。  相似文献   

9.
目前很多关于族群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象描述阶段,本文通过对族群概念的梳理和相关概念的比较,强调族群本质的群体性特征,即差异性与互动性,力图使族群问题在一般社会和历史研究中的位置清晰化,突出其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分析族群问题在历史文献中的表现,希望能有助于当前我国的族群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刘婕 《广东法学》2002,(2):7-11
劳动歧视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除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民族歧视等在全世界都较为普遍的劳动歧视现象外,在我国一个较为特殊但又非常严重的现象就是户籍歧视,包括对不具有本地户籍的外来工和持农业户口的农民工的歧视。在现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我国加入WTO之后产业结构调整等背景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文明、文化在国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利益格局复杂化、价值观多样化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从文化的本质来看,文化构成国家或民族的内涵,文化作为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体现其个性与魅力、理想与价值观、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等,构成国家或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的侦查文化产生于中国的传统社会,是这一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侦查文化与传统政治关系密切.随着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专制的不断加强,侦查文化也逐渐发达。中国以农耕经济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对传统侦查文化的影响很大。用智慧进行侦查和破案、用文字记录侦查的经验等常见于中国史籍。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其与中国传统侦查文化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有侦查职能的官吏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学习与传统文化对接的礼法结合的法律。中国传统的侦查文化也渗透进传统法文化。  相似文献   

13.
喻义东 《行政与法》2005,(2):112-115
恐怖主义犯罪是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通过暴力或暴力威胁以及其他非暴力手段制造社会恐怖,侵害他人生命财产的犯罪行为。其在犯罪主体、动机、目的、行为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因而不能用传统的个体论的方法探究其产生的根源,而必须将之作为一种犯罪现象从宏观的角度用整体论的方法去研究。作者借鉴著名犯罪学家迪姆凯尔和默顿的犯罪学理论,通过对恐怖主义犯罪现象进行分析,认为恐怖主义犯罪的原因在于各特定社会的文化目标的冲突以及对制度化手段的不同选择。因而只有尊重各种文明的独特性,协调它们的冲突,才是治理恐怖主义犯罪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习惯法与羌族习惯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少数民族习惯法作为不同于国家制定法的另一种文化现象和知识传统,是法学和法文化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尤其是文化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全球多元文化研究的兴起,使民族习惯法的研究尤显重要。在我国,从法学的角度对各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进行研究正方兴未艾,而对某一民族的习惯法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则尚处于尝试阶段。我国西南地区的最大区位优势和地区特色之一,是众多少数民族济济一堂。我们生活工作于斯,又以法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为职志,瑰丽多姿而又略带神秘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习惯法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而羌族习惯法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则成了我们调研的首试对象。Ⅰ 历史上,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并未建立过国家,或虽曾经建立过割据的甚至独立的国家但为时短暂,并早已消失,因此,若固守国家与法的理论模式,以国家作为法的产生前提就必然会把这些民族排除在法律史乃至法学研究的视野之外,更遑论民族习惯法研究了。法律人类学对法则有不同的理解。《原始人的法》一书的作者E·霍贝尔说:“在  相似文献   

15.
民族禁忌与中国早期法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法律作为一种规范模式或文化形态最早发端于禁忌。“禁忌成为原始社会唯一的社会约束力,是人类以后社会中家族、道德、文字、宗教、政治、法律等所有带有规范性质的禁制的总源头。” 禁忌(taboo),来自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为避免遭到惩罚,禁止用“神圣”的东西,禁止触犯和接触“不洁”的人和事。最早的禁忌是原始人对大自然充满崇拜、畏惧而产生的,尤如冯特所说禁忌是对掩藏于某一事物中的魔鬼力量的信仰,它的起因仅仅只有一个,那就是切勿激怒魔鬼。在人类社会形成的蒙昧、低级阶段。风雨雷电、洪水猛兽经常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由于生产力和智慧低下,原始人的思维相当  相似文献   

16.
海棠红 《江淮法治》2008,(10):23-23
先看看什么是文化?查阅文献资料,比较认同的解释是: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看来,文化实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是一个涵盖了诸多方面的体系。中国文化自然也不例外,甚至说.中国文化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海洋,如此的“大海洋”,  相似文献   

17.
1991年以来,索马里一直处于族群纷争、军闽混战的混乱状态,民族国家建构的进程出现严重倒退,国家陷入了内乱不已的困境.民族国家认同感模糊、殖民后遗症效应凸显是造成其困境的内因,而国际干预的失效与不足、大国干预的缺位和错位、周边国家力量的卷入等因素是其陷入困境的外因.索马里民族国家的重构是一项需要多边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推进索马里民族国家的重构,实现民族和解、恢复国内和平是基本前提,国际社会的合理干预是必要条件,而周边国家和伊加特组织的积极介入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纵观历史,中国传统社会对官员道德操守的重视程度,可说是无与伦比。浩如烟海的正传野史,对“无辱官声”者的赞扬和对“有玷官箴”者的谴责不绝于耳。与此同时,吏治腐败恰恰又是中国历朝历代难以根治的顽疾和社会动荡、朝代更迭的重要成因。这一现象的形成有着多方面原因,但传统人治文化中所存在的道德悖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作为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对整个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传统文化留下的这一遗产,正视这一悖论,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官员腐败行为的事先防范,注重对官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制约和规范。  相似文献   

19.
法律传统与当代法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传统与当代法制黄晓明吕艳利一传统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历史积淀,反映了民族的个性,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由于历史进程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意识形态的区别,各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传统。法律是重要的社会行为规范,它源于社会生活,调整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0.
法律因人的需要而产生,其创设及运行都应围绕人的需要.人本法律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法律领域的具体应用,它将人视为法律的根源、主体和目的.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它影响着司法审判活动,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本法律思想源远流长,其并非是现代社会亦或西方法律思想的产物,它对现代社会实现司法公正、建设法治社会和宪政国家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