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儒家的"心性之学"以"天人合一"为核心,以"内圣外王"为价值理想,它虽然不是现代化的发生学意义上的因素,却是现代化的重要的构成性因素。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既不能夸大儒学的作用,也不能过分贬损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章句体训诂著作的繁荣是章句之学发达的主要表现形式,但章句之学的衰落却与章句体没有必然的联系。"义理"并非章句之学衰落的主要原因,章句之学的衰落与其封闭的治学特点、今古文之争的失利以及政治环境的改变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3.
许发磊  杨勇玲 《传承》2008,(12):94-96
杨度是清末民初君主立宪派的中坚,他长期坚持君主立宪思想是有一定根源的。客观上,当时国民素质低下、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各民族状况复杂,这些因素为杨度君主立宪思想的萌生提供了较为适合的土壤。主观上,杨度深受其师王闿运"帝王之学"的影响,加之留学日本的经历、急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及爱国主义责任感等的驱使,使他认为中国只可行君主立宪而不可行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4.
杨度是清末民初君主立宪派的中坚,他长期坚持君主立宪思想是有一定根源的.客观上,当时国民素质低下、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各民族状况复杂,这些因素为杨度君主立宪思想的萌生提供了较为适合的土壤.主观上,杨度深受其师王闿运"帝王之学"的影响,加之留学日本的经历、急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以及爱国主义责任感等的驱使,使他认为中国只可行君主立宪而不可行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5.
朱颖原 《求索》2008,(8):122-124
和谐传统是中西哲学的重要交汇点。和谐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三大维度。不管是中国的“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的“正义即和谐”的“和谐辩证法”,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哲学指导,成了和谐理念的理论渊源。中国义理之学通过诠释经典而追问、寻求“义理”,是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忧患与人文关怀,希望从经典中寻求此岸世界的意义,建立起和谐社会与积极人生的永恒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和谐哲学”不断反思与探索,已经从“自在”的层次,上升到“自觉”的层次,“走向和谐哲学”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现实的选择。这些重要的现代和谐思想体现了和谐哲学的思想传承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毛泽东哲学体系就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在中国传统智慧中提炼出来的“实事求是之学”,它终结了中国传统哲学,同时开辟了中国哲学从方法论讨论事和理的关系的新路。  相似文献   

7.
8.
毛泽东实事求是之学与冯友兰新理学有共同话语,但相互对立。二者在学派特征、哲学态度、基本范畴等方面有着诸多区别。在共同的话语中,新理学完成的是对宋明理学的创新和发展,实事求是之学则完成了对中国哲学本身的创新和发展;在处理真际与实际的关系时,冯友兰的基本态度是坚持形式化,而毛泽东的基本态度则是实际化;新理学所讲之理只是一种宇宙观,而实事求是之学则是宇宙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体;在新理学体系里,造作具体事物的是"真元之气",与人无关,而在实事求是之学中,造作具体事物的是"能动的革命实践",是人的事业。  相似文献   

9.
褚艳红 《探索与争鸣》2024,(3):166-176+180
中外关于“中国”的解读存在差异。当前国际社会格局的转变与当代中国的崛起,日益凸显出西方中国学既往研究范式在解读中国时的效用困境。世界中国学倡导深入践行“批评的中国学”研究,以区域研究为方法路径,通过“深读”的文本分析与“躬行”的经验研究与世界共议“何为中国”。世界中国学以文明比较的视野,关注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中“人”的丰富内涵,呈现出“以人为中心”的研究理念。在此范式转变的过程中,中国从西方理论的消费者逐步转变为全球范围内中国研究的主体与中国道理的讲述者,并在此过程中期冀形成本土立场与全球眼光兼具的中国知识,助益人类文明互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邵雍从三皇、五帝、三王、五伯的异化、异教、异劝、异率中论述其政治价值理想、为政治国的政治哲学原则、政治导向、政治措施,以及如何化民、教民、劝民、率民等,有一整体性政治设计.这种政治设计需要理论思维的支撑,经典文本的依据,才具其合理性、合法性和权威性.邵雍的天学与人学的圆融无碍,使其先天象数推步之学与后天理性命人文之学得以妙凝和合,为宋明理学开出线路,具有筚路蓝缕的历史价值.邵雍之所以如此,是与其思想世界的大气、价值理想的幽远、人文情怀的崇高、安身立命的关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晚清中西交流中的主客易势,使得国人开始急迫地寻找应时之方。这一背景下,史学于传统的维持世道人心外,更成为经世致用的重要学问。随着近代西式分科体系的引入,新式史学教育开始超越传统的循环史观和皇朝话语,并以进化发展为核心主旨,承载起经世致用与陶铸国民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实事求是之学以实践的规律为对象,知和行的渗透与循环构成毛泽东实事求是之学的思想细胞;实事求是之学所论之"实践"只是"实践"的一半;要使实事求是之学成为名副其实的"实践逻辑学",既要研究实践从活动到结果的转变,又要研究实践从结果到活动的转变,使"实践的逻辑"表现为从"结果"始到"结果"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具有丰富的学习思想,对人类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认识.在道、儒思想的不同影响下,《淮南子》表现出两种既有交集、又相迥异的学习观.一方面,《淮南子》坚持黄老道家的基本立场,对儒家之“学”进行批评,凸显出尊道抑儒的理论倾向,而另一方面又试图从整体上调和与兼容这两种学习观.受道家心性思想熏染,《淮南子》从基本原则、根本目的与理想境界等三个方面阐发其“尊道养生”的“为己之学”,彰显出显著的生命美学意识,这既对秦汉时期的学习思想有所发展和丰富,也对现代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比较的悖谬——谈汉语学术语境中的中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为例深入剖析了汉语学术语境中中西比较在学理上的层层悖谬 :中西之间要构成“比较”须首先作现象学还原以确认二者的差异 ;但纯粹的差异尚构不成比较 ,因此须在差异基础上进一步还原以寻求中与西的“共属之域” ;但“共属之域”的寻求又陷入了本质主义的路数 ,唯一可克服的策略是引进福科的“知识谱系学”策略 ;而谱系学策略又陷入了绝对的历史主义并在学理上取消了比较的可能。那么 ,比较的学理根据究竟是什么 ?本文最后的理析凝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左宗棠在军事、政治方面功勋卓著、影响特大,因而他的教育思想影响往往易被后人所忽视。实际上。左宗棠十分重视教育,他早年治学方向的笃定,得益于业师及其他诸师辈的教诲;继而以如何处世为人、治事作官和谨守耕读家风,对子女严行督教;在执教期间,坚持以湖湘“义理经世之学”教诲诸生;在主持军务、政务期间,念念不忘端正士风、民风。以兴学育才为己任:...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学术发展史中,海外的中华文明研究、中国研究是一门历史悠久、传承不断的学科。该学科的发展,对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社会、中华文明具有重要作用。海外中国学、中国研究,既应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还应研究现代中国,研究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与经验,研究中国道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角色与贡献,解码中国之治、回答世界之问。当前,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人们已经看到,中国之治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新贡献。解码中国之治能够为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也能够为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相互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长河中,日月星辰、山川河湖、禽鸟鱼兽、花草树木,这些自然界中十分普通的平凡物象,都曾经被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中华民族赋予了很不平凡的意蕴,成就了一幅幅极具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篇章。雁,因其颇为独特的生物习性,人们赋予了其丰富而多面的文化意蕴,认为雁是忠贞多情的表率,是道德伦常的载体,是聪明智慧的化身,是礼仪法度的象征,是超然物外的写照,从雁身上获得了许多人生启迪和生命感悟,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心灵世界,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任洁 《人民论坛》2020,(12):55-57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国内的复工复产正在加速。但近期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大,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切实扛起复工复产责任,真正将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宗旨理念贯穿到发展中。各级领导干部要争做“有心”干部,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攻坚克难、化危为机,不断开创工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贾凤姿 《求索》2008,(6):107-109
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发展趋势,有人担心经济全球化能够引起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一元化)。本文对文化多元化根源问题进行全面的追问,揭示了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的五大根源。本问题的研究,对于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劳动是人生的需要,决定着人生之真、善、美和幸福的实现.劳动验证人生之真,铸就人生之实,生成主体诚实的品性;在真的基础上,劳动展示人生之善,延展至道德层面即善良;合真与善,劳动成就人生之美,自由劳动本身即为美,劳动在创造美的世界的同时,也在建构人们美的心灵;劳动使人生充实,并由此产生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