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人物点评     
《法律与生活》2012,(2):25-25
谢亚龙:我不是个贪官 2012年新年前夕,足坛系列反腐案终于开审,出现在被告人席上的数十位足坛人士,几乎涵盖了职业足球的所有角色,从俱乐部老总、教练、球员,到昔日的金哨、足协高官和两任掌门人。庄严的司法利剑,刺穿了中国足球肌体上的毒瘤,把龌龊和肮脏的利益链条一一呈现。  相似文献   

2.
邓聿文 《政府法制》2013,(12):37-38
有关特赦贪官的话题.一直备受争议。去年年底,历史学者吴思、反腐专家李永忠以及经济学家张维迎,都提出了特赦贪官的问题,均主张以赦免贪官原罪,唤起他们支持政改。  相似文献   

3.
马良德 《检察风云》2014,(10):32-32
历来贪官不寂寞,至少在他们贪污纳贿时是极其喧嚣的,当然,我指的是那时他们的心境,那个澎湃、那个愉悦、那个多少不眼之夜呀,有人问,贪官喜欢什么声音,贪官说喜欢夜半数钱的声音,好听死了;还有人问贪官喜欢怎样睡觉,  相似文献   

4.
贪官之“潜伏定律”: 之一、“潜”得越久的贪官越难查。一是贪官有“经验”了,手段更狡诈;二是事隔多年,很多线索也不好查。倒是一些“新手”贪官更容易“栽”,或是新近发生的腐败更容易暴露。因此案件突破,往往从“新”开始。  相似文献   

5.
大盗盗出小贪,小贪还衍生大贪。贪官相护,狼狈为奸,最终还是应了那句老话:机关算尽,误了卿卿性命……入室盗贼有时带发贪官。而在本文讲述的一连串三个大案中,入室盗贼不仅带发了两个小贪官,而且还“孕育”出一个大贪官,因而更令人拍案  相似文献   

6.
孙欣 《法律与生活》2009,(14):27-28
人尽皆知的大贪官,被司法机关认定时都被一再“缩水”,缩成了小贪官。是谁玩的猫腻?是谁纵容了贪官?从已经尘埃落地的数起贪污案,也许可以看出端倪。  相似文献   

7.
《法律与生活》2011,(16):31-31
潜逃12年的赖昌星终于被遣返回国了。有人猜测,他的回国很有可能引发国内再一次官场“地震”。我对此倒不置可否。赖昌星在外12年,国内贪官照样前赴后继,贪腐花样层出不穷。一栋“红楼”,并没有成为贴在某些官员心头上的“镇魔之符”;而一个赖昌星,也未见得能绘出中国官场的全貌。  相似文献   

8.
紫云山 《检察风云》2010,(23):25-27
马上要被提拔为县长的高进坡,在升迁的关键时刻,妻子站出来检举。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被同学设套,导致人生塌陷的贪官故事终于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9.
一说特赦贪官,许多人就愤怒、谩骂,高呼“杀无赦”。这种情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囚为他们把对政府和制度的不满都砸到贪官个人的头上了。然而.贪官都是十恶不赦的妖魔吗?这些年,我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一些贪官。其中,有些人是真坏;有些人本来不坏,或者说不太坏,但未能把持自我、约束私欲而陷入泥潭。我感觉,后一类人所占的比重可能更大些。  相似文献   

10.
舒炜 《政府法制》2012,(33):12-13
贪官这群人,坑党坑民坑社会,用贪腐毁灭着大家的美好期盼。人们痛恨贪官,更想感受惩处贪官的那份力道。然而,贪官落马后,他们中的不少人仍在想尽一切办法,以求对受审判刑后的刑期做些减法。  相似文献   

11.
李兰 《法治纵横》2011,(22):62-63
9月14日,外逃至澳大利亚8年的原南海市置业公司经理李继祥因洗钱罪被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高级法院判入狱26年。被李继祥转移至澳大利亚的4000万财产已有近3000余万收缴至国内。至此,广东省检察机关8年追逃的战役终于取得重大胜利,此役是中国与澳大利亚警方联手成功追诉外逃贪官的第一案。  相似文献   

12.
尽管贪官语录一直被人关注,但是,贪官们并没有意识到人们关注其语录的本意。因而,依然屡屡出现贪官“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现象。笔者总结一下2008年贪官们“发表”的语录,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日读到一篇《贪官为何“挪窝倒”》的文章,不觉为该文拍案叫绝,因为他道出了常人所未曾深思过的一个普遍现象。的确,许多贪官,在台上时大都是“纸老虎”,外强中干,却经不起群众举报,架不住个人财产审计,不少贪官就像癌症病人,坐在原地不挪窝,兴许还能多苟延残喘几天,一旦离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失去了往日的权威,便马上从凶神恶煞变成了泥塑像,不堪一击。从这个角度讲,贪官确实容易“挪窝倒”。  相似文献   

14.
孙昂 《检察风云》2014,(22):26-27
不知从何时开始,外逃成了贪官们的“上策”,一些贪官抱着一跑了之的心态,露馅就跑、闻风就逃。中纪委此前通报,仅2013年中秋和“十一”两个假期,出境的公职人员中有1100人没有按时返回,其中714人确定为外逃。贪官外逃让国内的反腐陷入了尴尬和无奈的境地,也产生了非常恶劣的负面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5.
杨露 《法制与经济》2008,(11):70-70
目前,我国众多贪官外逃,遣返困难,已成为国内反腐败的瓶颈。追逃贪官之难缘于中国和许多国家尚未达成司法共识。因此,建立稳定、灵活、高效的国际司法合作机制,在惩治与预防贪官外逃方面,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国际司法协助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来偶翻报章,发现有一则新闻颇有文章可做。这条新闻说的是,辽宁省铁岭市棒胶厂628名离退休人员状告两贪官(原两任厂长),历时4年有余,日前终于有了结果:两贪官一个被逮捕,一个被判刑。 笔者在为这628位老人嫉恶如仇、爱厂如家的精神所感动之余,忽而又想到了在经济学理论中颇为经典的“成本管理法”。倘若将这一追求“投入”与“产出”最大优化的成本法则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一些职务高、数额大、社会反响强烈的案件处理偏轻,其原因往往与“贪官”具有立功等从宽情节有关。“贪官”有了退赃、自首、立功这些足够多的从宽情节,无论是贪污几百万还是几千万,都能免予一死,甚至三年五载就能获得自由。立功成了“贪官”的一张“免死牌”。,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张远方 《政府法制》2014,(24):38-39
贪官与情人是个老话题,但民间的热议从未间断。众多的案例表明:权力使贪官找情人变得容易,绝对的权力,使贪官找情人更加容易,甚至肆无忌惮。未来不能仅仅依赖于情妇翻脸、日记丢失、家中失窃、不雅视频曝光等这些偶然事件去披露、查处腐败案件,而是要靠法治和健全的日常制度。  相似文献   

19.
魏斌 《检察风云》2013,(21):22-24
田学仁在工作中深入基层,做出一些成绩,在下属和当地群众中“有口皆碑”。然而,贪官就是贪官,无论他披了多少件“马甲”,依然会露出“马脚”。  相似文献   

20.
高荣伟 《政府法制》2014,(31):52-53
“以权谋色”和“以色谋权”一直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女人当官早已是很寻常的事情,所以,既然有男贪官,自然也少不了女贪官。当下官场.男贪官多以权谋色,女贪官更多的是以色谋权。专家称,女性职务犯罪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权色交易,以色谋权,拥权腐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