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去秋,我们陪同著名作家陈忠实西行,感受瞬间的超越与辽远,感受灵魂的无边无际。 我对陈忠实早已相识,我在大型文学杂志《现代人》任编辑时,他的中篇小说《四妹子》便光顾我刊并获好评,他的诸多作品尤其是《白鹿原》亦是我熟读的,虽然,我们未曾谋面。 毅然地,我们同行,登日月山,生命是永远的自然呀! 沿青藏公路西行。我们不断与他讲述沿路被人编织和演义好了的故事。青  相似文献   

2.
冬季的柏林     
来柏林,是故地重游,也是重温旧梦。为了迎接一位中国作家的到来,我从维也纳特意赶到柏林。在柏林郊外的泰格尔机场等候时,迎面碰上行色匆匆的陕西导演王全安,脑子里迅疾闪出一个念头:他正执导陈忠实老师的小说《白鹿原》。曾经在一个小说里杜撰过一个情人,把他放在了冬季的柏林。这完全有别于杜拉斯笔下的情人。它打着真实的幌子,被植入冰冷的记忆。但是柏林,很久以前,实实在在地来过。那是上个世纪末我在德国读书的时候,和几个同学搭乘一辆夜车,横穿大半个德国之后潜入柏林城的。也是个冬季,车票便宜极了,我们五个人总共才花了四十九马克。连续两节车厢里都没有一个乘客,我们在自己的"专列"里高视阔步,欢呼雀跃。  相似文献   

3.
白鹿原丽景     
陈忠实因《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而小说故事的发祥地就在白鹿原上。  相似文献   

4.
中国“神舟”号飞船上天 ,有他的一份功劳。但他却是一个“小人物” ,没有人知道他内心的几多稳秘……“三剑客”之一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他是一个铮铮的硬汉。第一次与他见面 ,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家招待所里。那天上午 ,是我的朋友把他领进我的屋子里的 ,介绍他说 :“你不是要采访航天专家吗?这也是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你们谈吧。”我知道了他的名字叫陈祖贵。他是航天领域内的一个控制专家。这次中国要发射“神舟”号试验飞船 ,他是北京航天城指挥中心飞控组的一个负责人。在我们一上午的交谈中 ,他给我强烈的印象就是他的快人快语…  相似文献   

5.
曹世钦是我的老领导和老师。他诗歌和散文写得漂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上中学的时候,便读过他发表在报刊上的诗歌,他在书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我家客厅墙上新挂上了老曹赠我的一幅画儿。画面上是三组花儿,中间是一个长颈玻璃花瓶里插的菊花、梅花;右侧一个花架上摆放的是花盆里盛开的兰花;左侧一个凳子上摆放的是一个水仙盆,里边有一簇盛开的水仙花。他在画的右上角题写了这幅画的题目和作画时间及作者:"天趣盎然甲戌菊月世钦"。"甲戌秋月"即1994年的秋天。  相似文献   

6.
正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听懂了八大山人的"寤歌"?关于这个身材瘦弱,形容枯槁,总是一个人在街市野地游荡,或醒或痴,或笑或哭的人,江湖上流传多少传说。他的书画,他的艺术,已经冠绝当世。而对他来说,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他真正引以为傲的是他的孤愤,他的不随流俗,他的不仰权贵鼻息。他在浑浑噩噩的浊世自我欣赏,只留下一个扑朔迷离的背影,让庸庸碌碌的我辈后世去揣测。如果一个人的心是荒凉的,那他不管身在何处都是荒凉的。  相似文献   

7.
张大千是一个画品和人品高尚的画家,更是一个值得人们尊重的爱国主义者。他以自己的品德和艺术成就熏陶、教育了众多的青年画家。在他的气节品行中,体现着千百年来凝聚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8.
1992年是哥伦布首航美洲500周年。多年来,世界各国的许多学者在研究这位美洲的发现者时,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障碍。这位500年前的历史人物似乎有意与后人捉迷藏。人们发现,哥伦布的一生扑朔迷离,在许多方面都是一个谜。已故的美国共产党主席福斯特在他的《美洲政治史纲》中,转引权威拉美史专家喀尔蒂斯·威尔格斯和罗尔·德加的话说:“我们不能确实知道他是什么时候生的,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出世,他的早年生活究竟如何,他的面貌怎样,他能不能读书,他最初登陆美洲究竟在哪里,也不知道他死后葬在何处。”美洲历史学家艾·巴·托马斯在《拉丁美洲史》中干脆地写道:“哥伦布其人是一个谜”,“关  相似文献   

9.
1805年4月2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丹麦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一个鞋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从小便忍受着贫困与饥饿的煎熬以及富家子弟的奚落和嘲笑。但他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梦想有朝一日能够通过个人努力摆脱歧视,成为一个受世人尊重的人。没有人愿意跟他玩,他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是把自己关在屋里,读书或者给他的玩具娃娃缝衣服。然后等待晚上父亲给他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或者向父亲倾诉他想成为一名演员或作家的梦想。可就在他11岁时,父亲去世了,他的处境更加艰难。14岁时,由于生活所迫,母亲要他去当裁缝工学徒。他哭着把他读过的许多出…  相似文献   

10.
心灵的飞翔     
赵方 《新青年》2006,(10):58
这是一个法国男子,1941年出生于法国.从演员到导演、制片的职业履历,成就他事业的地方是美国,但他以法国人为骄傲.他终将兴趣锁定在记录片中,不再在故事片的爱恨情仇生生死死中打转.在他拍摄的记录片中,固执地使用法语,因为他有着一腔法国人情怀.他获了很多奖,但那对我理解雅克·贝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拍了什么东西,而不是他说的什么或得了什么大奖,只是因为他是一个以拍摄为生的男子,一个在热爱中独自前行的男子.  相似文献   

11.
怜悯不是爱     
《新青年》2003,(11)
细雨姐姐:你好。我是一个师范三年级的学生,去年春天我在网上遇到了一个不是很熟悉的初中同学(当年我们只在一起上了十几天的课就初中毕业了)。在异乡能遇到老同学,我感到特别高兴,就和他联系了几次。一个多月后,他说希望我能做他的女朋友。我觉得很可笑,因为我们互相之间谈不上了解,更别提感情,他让我做他的女朋友,不是很可笑吗?可是这时,他对我说了他的家庭、事业、感情经历,我觉得他的命很苦,很可怜,就答应他了。当时我想,如果我能给他一点点安慰,等他心情好了,工作稳定了,我们再分开也不迟。以前他给我的印象是为人热情,有上进心,可经过…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人,原本很普通,在工厂上班,每月拿400元的工资。但后来有人对他说他很像一位名人。他不信,自己一个机械修理工怎么会像红遍大江南北的明星呢?他对这些并不理睬。可是,别人仍是不时地提醒他,说他的眉毛、脸蛋、走路的姿态,甚至说话的腔调也有些相像,要是发型改变一下,那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了。  相似文献   

13.
正侯仁之先生在2013年10月22日走了,这是一个度过了一个世纪漫长岁月的老人。他生于清王朝倒台后一个月,经历了民国,与新中国一起走过六十多年,终于告别操劳而又硕果累累的一生。侯仁之生前是非常不愿意给他溢美之词的,但许多无法否认的"杰出"和"第一"又与他的业绩相伴:他是北京古城虔诚的研究者和守护者,他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北京历史,被国际学术界誉  相似文献   

14.
声音     
《新青年》2007,(10)
"我要像写《哈利·波特》那样写新书。我要写我想写的作品,"——J·k·罗琳虽然已经完成《哈利·波特》的终结篇.但她并没有放弃写作。"写完《白鹿原》之后,一夜之间我真的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失去了兴趣"。——陈忠实表示还不打算写《白鹿原》续集  相似文献   

15.
很少有一位美国总统在卸任后仍然风光无限,他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超过在任的总统。这也许就是克林顿了。4年前,克林顿从总统宝座上下来,他出书、访问、演讲……每一项活动都影响着人们。所有的报道都在重复一个相同的结论:克林顿为什么那么忙,是因为自己惹下风流官司,背负了1000多万美元的巨额债务,他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但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克林顿这辈子从来就没有好好休息过,他就是一台工作机器。是什么让一个人变成工作机器的?我们来看两个小小细节。克林顿在任时,曾说过这样一段十分悲观的话,他说,我父亲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他还很…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2004,(5)
我惟一认识的一个同性恋者是在他死后才知道他的同性恋身份的。从大家对他的议论中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同性恋者的艰难。如果能够选择,我想绝大多数人是不会选择做一个同性恋的,但书上说,那不是可以选择的。在我的身边,他的死注定要被当作谈资。先是有人告诉我,XX被杀死了。哦!好好的一个人,为的什么呀?有钱吗?唉———反正轻如鸿毛。同性恋。被他找的一个男的给杀了。那些曾给他介绍过对象的阿姨们恍然大悟,他有病啊!怪不得他让咱们伤透了脑筋。我心里想,被同性恋伙伴杀了怎么就轻如鸿毛了呢?即使轻如鸿毛也不应该因为他是同性恋这个原因。一…  相似文献   

17.
海燕 《海内与海外》2005,(10):74-74
商界有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就是家族企业的兴旺:不论是日本的松下、美国的沃尔玛、通用汽车,还是华人首富李嘉诚……这些家族企业为什么能够生存下来?似乎只有他们会全心全力地主动爱产品、爱公司,这就是“跟产品谈恋爱”的精神。几千年以来,人们都在询问什么是恋爱?恋爱就是连缺点都爱,这才叫恋爱。有人会质疑这句话的偏颇,但一个恋人、一个产品、一个企业,哪里会没有缺点?会恋爱的人会这样去想———我的恋人是怎样的好,甚至看到缺点的时候,她会想我怎么想办法把他改正过来;会谈恋爱的人对待恋人是这样,他的衣服不好,我给他买一件衣服;他…  相似文献   

18.
《新青年》2003,(4)
这是一封从网上发来的E-mail,一个网名叫做“左右为难”的女孩子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细雨:你好!我是你的读者,我一直都很喜欢你的栏目。前不久我认识了一个男友,他对我很好,只是随着恋爱的不断深入,我对他也逐渐加深了了解。原来他是一个在社会上“混”的人。当初,我是因为喜欢他身上的那种仗义、豪爽才跟他交往的。可是现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他的那些朋友动不动就动手打人,他做的许多事我也看不惯,尤其是我的父母,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女儿把这样一个男友带回家的。为此,我也曾经试图改变他,可半年过去了,…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见到范圣琦时,我在家里,他在电视里。他在电视里吹萨克斯;我在听,在看。屏幕上只有他一个人,背景是海蓝色幕幔。而他,戴一顶黑色贝雷帽,帽沿斜佩一枚银色的锚形徽。白绸衣裤。上衣的领口、袖口、对襟和下摆,刺绣着图案简约又美观的红色宽边。漂亮。至于他的脸,那是一张典  相似文献   

20.
鲁迅从小就受人冤枉,受流言蜚语的议论。他成了文化界的名人之后,也有很多人嫉恨他,一个有思想锋芒的人,一定是有人爱他、有人恨他。一个人如果大家都说他好,这个人你一定要警惕,他是有问题的人,一个正经人不可能所有人都说他好的,因为社会上的人的利益是不同的,怎么可能一个人警察也说你好,小偷也说你好呢?比如有的人辩论不过鲁迅,就想别的办法,说鲁迅是拿卢布的.什么叫拿卢布的呢?卢布是苏联的货币,苏俄的货币,说他拿卢布就是暗示他是共产党的人,他是苏联共产党派来的文化特务。所以这话是很阴险的,因为你的话接近于共产党嘛,你为共产党说话嘛,所以说很多人不采用正常的辩论途径、辩论方式,而是企图在肉体上给别人带来威胁,这就是文化界的小人、道德败坏的人,这也是一些小人常用的伎俩,就是用文章之外的办法来打击对手,说鲁迅是拿卢布的这个流言可以说持续了鲁迅的终生。鲁迅虽然是共产党的同路人,但是因为他看到共产党是被压迫者,共产党是在野党,而且不是合法的在野党,是站在被压迫人民一面说话的人,是被镇压的人,所以他是站在弱势群体一面,他才和共产党成为同路人。但是他自己并不是共产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