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灵君 《工会博览》2009,(12):51-51
通过德国社会学家诺尔·诺依曼的——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理论,分析网络作为当今一种敏感的“社会皮肤”,在社会上是如何发挥其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冯娜  姜萍 《法制博览》2023,(10):112-11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其副产品“网络舆论暴力”以其强大的破坏力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以网络舆情暴力的概念和分类作为理论基础,对我国网络舆情暴力——网络谣言行为的规制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网络环境是社会和谐系统的有机构成。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的负面效应危害着社会和谐,诸如网络非道德化倾向成为滋生网络违法犯罪的温床,网络成瘾症阻碍人的发展,网络犯罪是社会和谐的大敌等。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维护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网络的和谐,既靠法律,又靠道德;必须坚持“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并举,以及加强依法管理、加快安全技术研发等措施,形成一套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轻松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迅捷方便地交流思想和情感,交换信息、商品和服务,它在把人类生存的广度和深度从物理世界延展到了虚拟世界,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更新了人们的观念,促进了社会信息的交流,方便了人际交往,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互联网对青少年产生了不可抗拒的诱惑力!网络人口呈低龄化趋势,青少年是上网群体中的主要成员。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网络犯罪与《软》执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联网以其特有的全球性、互动性及信息资源共享优势得以迅速的推广与普及,但它给人们带来巨大方便之余,也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社会上有部分犯罪分子一般较年轻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网络犯罪,且日益趋向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与速度化,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重大危害。在司法改革的今日,面对高科技犯罪,“执法不力”的弊病日益显露,究其原因:一、信息犯罪立法的滞后虽然我国目前已制定了一些关于信息安全的管理条例,全国人大也正在积极审议关于维护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决议草案,但就保护国家信息安全总体立法水平来看,基本上还处于立…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舆论的逐渐兴起,在倒逼司法阳光公开的同时,也对司法公正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司法机关要重视网络民意,但更要坚持司法的独立性,同时要引导网络舆论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网络已经逐步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并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004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27.9%,用户以青年人为主,年龄25岁以下占54.1%,18岁以下占17.3%。目前,这一数据仍在继续增长中。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青少年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视之为洪水猛兽。作为青少年工作者,我们应该做的是加强对互联网的研究,分析研究新情况,找到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本专题选取了当今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五个方面,包括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络社区、网络语言和黄色网站等进行客观分析,并试图扬长避短,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洁净的网络生活环境,在青少年中倡导一种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网络聊天室犯罪是随着网络聊天活动产生的一种新型犯罪,严重威胁网络聊天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其主要被害群体是青少年,有特别的隐秘性作案过程,犯罪黑数很大且侦破难度大。借鉴系统论的观点,建议采取“系统干预机制”模式,对网络聊天室犯罪实施“就近”干预,破坏其背景系统,以达到防控犯罪的效果,主要干预举措包括改变网络聊天的绝对隐秘性特征,增设网络聊天者见面保护机制,强化网络聊天活动风险教育机制,增强网络聊天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加网络聊天服务提供者的协助义务,加强对潜在犯罪的社会预警。  相似文献   

9.
王婧 《法制博览》2023,(16):16-18
风险社会中网络舆论是大学生参与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发表观点的途径,也易加剧大学生的焦虑,出现群体性情绪。本文从宏观社会环境、中观高校教育环境和大学生心理三个维度,对大学生囿于网络舆论和高校引导的困境进行了剖析。并基于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出社会、家庭、高校和学生主体的全方位融合培养模式。通过合力育人,深化责任认同,提高抗风险能力,为培育具有亲社会性和勇于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美国控制有害于未成年人的网上信息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财富以飞快的速度增长,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的方式,给人们带来自由和幸福。然而,它给社会的渣滓带来了滋生和蔓延的温床。网络的功能是传播信息,而信息有好坏之分,良性信息能给社会带来积极的变化,但有害信息则破坏整个社会的肌体,如影响社会安全的信息、暴力和色情的信息、种族歧视的信息、欺诈和信用卡盗用的信息、恶意黑客行为、不正当个人信息的滥用和电子骚扰通信等等。其中对未成年人危害最大的是黄色、暴力、邪教方面的信息,以往这些垃圾是需要通过书籍、报刊、磁带和光盘作为传…  相似文献   

11.
谢上 《法制博览》2015,(6):38-39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快速发展,"网络暴力"作为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成为一种现象愈演愈烈,在严重破坏了当事人的正常生活的同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然而我国关于这种乱贴标签的舆论暴力行为的法律却并不完善。本文从"网络暴力"的内涵、成因以及立法现状的困境出发,运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提出对"网络暴力"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社会网络与其权益保障之关系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社会网络与其权益保障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网络是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社会援助体系,青少年的社会网络对其权益保障起着保护作用,另一方面,青少年权益遭受侵害的重要来源正是其社会网络,而青少年在权益遭受侵害时又多会求助于自己的非制度性的社会网络,并且青少年社会网络的结构要素如网络规模、角色类别次数等也是其权益遭受侵害的生成性因素。在青少年权益保障中,社会网络承担的是“守门人”角色,围家应当承担的是“守夜人”角色。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视之,不仅可以看出青少年维权的缺失面,也可为其权益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及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网络黑帮犯罪是青少年犯罪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形式,也是传统有组织犯罪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它对青少年一代和整个社会有着极大的危害。与传统有组织犯罪相比,青少年网络黑帮犯罪有着显著的新特点。青少年网络黑帮犯罪刚刚开始在互联网上出现,对其进行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晓惠 《法制博览》2023,(1):142-144
互联网犹如“双刃剑”,它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添了一系列难题。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行为日益增多,网络谣言犯罪更是层出不穷,网络谣言在虚拟空间里快速传播,会对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本文主要通过概述网络谣言的概念及特征,并对网络谣言犯罪行为进行界定,分析目前我国《刑法》规制网络谣言犯罪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完善建议,以期运用《刑法》更好地规制网络谣言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5.
《南风窗》2014,(4):17-17
从去年底开始,对公务员灰色收入下降、生活趋紧的讨论日趋热烈。仅在天捱论坛上,“公务员诉苦潮”的内容就被点击了84万余次,基层公务员耍求加薪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被许多网民理解为“正在造舆论”、“想寻求舆论支持”。这可谓是公务员的自我群体意识存网上的第一次觉醒。许多堪层公务员晒出自己的详细工资、可得福利、房贷、生活开支、家庭状况,坦承自己的发展瓶颈、实际工作情况、身边人的腐败情况等等。在以往的网络舆情中,公务员群体几乎从未发声,被网民骂得狗血淋头也不见有力反驳。现存看来,并不是他们不接触网络,而是他们或“潜水”保持缄默,甚至可能跟着嘲民一起抨击现实——他们并不会以公务员身份去网上集体表达观点或诉求,除非真正威胁到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6.
康天锜 《法制博览》2023,(5):142-14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时代的便利与发展不断深化着人们的工作生产以及日常生活娱乐,但在享有网络技术便利的同时,也要面对其带来的双重影响。面对我国近年来日益严重的“谣言狂欢”和灰色获益地带,法律一直是社会规制的重要防线,但由于突发事件自身的特点以及网络谣言日新月异的形式,其规制和治理仍存在“落不实”的问题。本文在结合突发公众事件实际案例的同时,通过高度经验化、总结性的概括,提出对突发公众事件的网络谣言犯罪刑法规制的基本思路,完善网络谣言入罪标准,通过“三步走”形成良好危机事件管理,合理界定法定刑配置,为解决网络谣言规制难题提出了有效方案,以供行业相关人士交流。  相似文献   

17.
李少威 《南风窗》2014,(26):79-80
权力的层级越高,就越受普通人的信任。这种“隔代信任”的逐级递增,其实无形中成为一根十分必要的纽带,它维系着人们对社会乐观与积极的一面,它让人们对未来充满憧憬。  相似文献   

18.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未成年人犯罪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根据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的一份公报透露,2002年至2004年全省法院共判处未成年人犯罪的人数迭9585人,而全省公安机关抓获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犯罪人数的比例,2002年为12%、2003年为14.7%,而2004年则为17%,是显上升超势,未成年人犯罪不仅给个人、家庭造成直接不良后果,也给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造成影响,现在有一种新类型犯罪,那就是计算机网络犯罪。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电脑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效率,拓展他们的视野,增强创造力和想像力,可以况,网络正在改变青少年的生活模式。但网络并非一片净土,,它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在制造诱惑和罪恶。计算机网络犯罪足信息社会中呻中新的犯罪类型,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件也不断卜升。青少年的计算机网络犯罪给国家安全及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忧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口益成为困扰人们现代生活的义一社会问题。以我院为例,2004年我院审理涉网案件36件48人,占41.67%,其主要特点表现为:(1)案件类型以侵财类案件为主,主要有盗窃、抢劫、诈骗(2)暴力性犯罪不容忽视;(3)犯罪主体低龄化,其中15岁到18岁的占61%:(4)犯罪上体文化程度偏低,大部分初中是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初中文化的,小部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从这数字上看青少年涉网犯罪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人。  相似文献   

19.
姚舜 《法制博览》2010,(18):70-71
“装逼”是新近流行的一个网络用语,字面解释很不雅,但流行久了,人们也就淡漠了其不雅的元素——正如“吹牛”一词,原来它也是从“吹牛逼”演化来的。  相似文献   

20.
网络是人类高科技的结晶,它给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便捷,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给公民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青少年网络暴力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分析网络暴力有关问题,研究必要的预防措施,在当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