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次听说"要大人,还是要孩子"这个奇怪的问题是几十年前从一个少时挚友那里,他是一个很有些才气的青年,可惜早在我上大学时就因风湿性心脏病猝然而亡.他的死,让我难过了很长时间,第一次感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他曾骄傲地告诉我,他的出生是他父亲做出的一个伟大决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还没能享够家中温暖的农民工们,不得不为了生计踏上回城的客车。而家中,那些年少的孩子只能再次把对父母的思念珍藏在心里,独自踏入新学期的课堂。这是一群父母健在的孩子,可他们很多人对父母的印象只停留在记忆里,甚至有的早已模糊。用亲情温暖"留守儿童"孤寂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社会的关爱,不仅仅是父母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本期"代表访谈"栏目就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专访了3位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3.
黄峥 《检察风云》2000,(11):72-73
他们都是一些十七八岁的孩子,一些因受到社会消极不良因素影响而心灵被扭曲、灵魂被玷污的孩子。他们本应在课堂里与同龄人一起努力读书,但是他们却为了寻求刺激竟然结伙抢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检察官受理了这起案件后,用真情、爱心唤醒了他们的良知,使他们获得了新生,重新拥有了一片灿烂的天空。  相似文献   

4.
孩子是柔弱而精致的生命.在巨难临头之时,本来需要保护和照顾的孩子顿失亲人师长的护持,被直接推到残酷的灾难面前.他们需要在瓦砾之下艰难地等待,他们还需要理解眼前这天崩地陷的一切.当他们终于作为幸存者回到阳光之下,他们却大都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们需要一个被尊重的心灵环境,他们需要时间和自尊心,来一点点地消化理解刚刚所经历的这一切.……  相似文献   

5.
星星的孩子     
《检察风云》2014,(7):96-96
在这本书里记录了作为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怎样与心灵博弈的心路历程——他们不需要社会同情和怜悯,他们需要的是平视、关注、理解和宽容……  相似文献   

6.
徐长才 《政府法制》2013,(23):27-27
北宋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根据自己的读者治学经历,总结了一条经验,叫:"用力多者收功远". 司马光自幼勤奋好学,由于他自觉得记忆力不足,所以他读书时格外用功.平日,教他们的老先生每次讲完课后,都要让学生们温习功课.别的孩子读几遍就合上了书本,出外玩了.而司马光则不然,总要一个人留在教室里,放下窗帘,一遍又一遍地琅琅诵读课文,反复思考揣摩,直到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意思方肯罢休.司马光做官后,尽管公务繁忙,还能利用点滴时间多读深思.即使在去一些地方视察途中,他也坚持在马背上背诵诗文.他通过长期的刻苦攻读和乐于思考,终于成了一位学富五车、著述颇上的大家.  相似文献   

7.
高静 《行政与法》2009,(4):40-42
流动儿童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既不是城市孩子,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村孩子,他们生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因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影响了受教育情况,其心理受到了现有生存环境的冲击与挑战.流动儿童如何与整个社会融合在一起,确保其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以利于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是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202侦探组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曾采访过大大小小的各种案件,心灵也曾受到一次次撞击。而这次采访,是我有生以来,心灵受到最重的撞击的一次。一个30出头的普通男青年,在畸形心态的驱使下,在4个多月的短暂时间里,连续作案奸杀女青年7人。尽管这个“职业杀手”已被抓获,成为死囚,但我们仍有必要从头来审视这起罕见的特大系列杀人抢劫碎尸案,给我们的社会,尤其是青年女性带来的沉重思索。  相似文献   

9.
他们是一群辛勤的园丁,拥有美好的心灵,为了渴求知识的孩子,一生选择了默默耕耘。他们对学生的爱永无止境、不求回报,不管在任何时候心中想到的都是自己心爱的学生。他们虽是一群从事小学教育的人民教师,但在重庆市开州大地上夺目闪光。在他们的心灵中,早已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想。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孩子们的梦里常常是花的绚丽、叶的浓荫、果的芬芳。也正是有了他们的奉献,才会使这些孩子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踏实又坚定、灿烂而辉煌!  相似文献   

10.
4岁时,一场灾难使他失去双臂 贺世民的爸爸叫贺之亭,今年48岁,是邯郸市罗成头村饮料厂的一名工人.他的妈妈叫宋美英,今年47岁,没有工作.提起小世民,他的爸爸妈妈都说,孩子小时侯特别聪明懂事,有一年,他们带着孩子去北京,在王府井逛商场时,他们问孩子要点什么,只有3岁的小世民踮着脚指着柜台上方的书包说:"我要书包,我长大要上学!"连售货员都夸赞小世民.贺之亭看着孩子心里十分高兴,心想孩子这么知道学习,将来一定要培养好孩子!  相似文献   

11.
以"逃学"、"离家出走"、"跳楼"相威胁,逼迫父母放弃二胎,或许只是极端个案,与个别孩子极端自我与自私的偏激性格有关。但是,独生子女尤其十来岁的孩子,对父母再生一个持排斥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笔者也符合单独二胎政策的条件,也曾与孩子沟通过关于生个弟弟或者妹妹的话题,孩子第一反应便是"不要"。对此,也问过一些情况类似的父母,孩子的反应基本相同。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害怕再添一个孩子,会分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自己的爱,甚至改变自己的优越处境,失去宠爱而被冷落,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  相似文献   

12.
他们是一群辛勤的园丁,拥有美好的心灵,为了渴求知识的孩子,一生选择了默默耕耘。他们对学生的爱永无止境、不求回报,不管在任何时候心中想到的都是自己心爱的学生。他们虽是一群从事小学教育的人民教师,但在重庆市开州大地上夺目闪光。在他们的心灵中,早已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想。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孩子们的梦里常常是花的绚丽、叶的浓荫、果的芬芳。也正是有了他们的奉献,才会使这些孩子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踏实又坚定、灿烂而辉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监察》2012,(11):57-59
"人劳碌一生,其最高奖赏不在于他从中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他借此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哲学家约翰罗斯金曾这样说。在近日举办的陈超英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她的亲友、同事以真情和泪水为我们讲述了他们心目中的陈超英。在众人心中,陈超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一起静心聆听——  相似文献   

14.
赵文琴 《江淮法治》2008,(24):18-18
这是一群真实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孩子,他们有着与其他孩子一样的情感,为高兴的事情欢笑,为悲伤的事情难过。但是,他们却有着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为了生存在异乡奔波。当其他同龄的孩子依偎在父母的身边撒娇,享受着浓浓的亲情时,他们却独自面对着一切,他们孤单的身影、寂寞的心灵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他们就是“留守子女”群体,而生活在芜湖市三山区境内的“留守子女”,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5.
早教不早教 童年的烦恼 最近豆豆和豆豆妈妈都很烦恼,因为明年九月豆豆就要上小学了,而豆豆现在还在上幼儿园小班,也就是一年半的时间,豆豆要从小班水平达到小学入学水平.大家看电视剧"虎妈猫爸"觉得很有趣,但豆豆妈说,拍得太真实了,这就是她现在的困境.每天逼着孩子学习算数,认字,讲故事等等,豆豆不开心,甚至哭闹,妈妈又何尝不是,豆豆妈说:我是又急又气又心疼孩子啊.不教吧,也行,也不是上不了学,但就是担心啊,上小学了,别人的小孩都会,他不会怎么办,跟不上怎么办,刚起步就落下,后面怎么追也追不上.孩子现在辛苦一点,都是为了他以后能轻松.他现在很烦,很讨厌我,等他长大就明白了.  相似文献   

16.
顾培东 《法人》2007,(8):86-87
当一个人超越一己功利,倾其心力去关注某一职业或某项事业的整体命运时.人们就有理由根据这个职业或这项事业的社会意义去认知他这种关注的价值,甚而认知他人生的价值。这是一个公平的互视格局。依照这种格局,桂明关注律师,我解读桂明。20世纪80年代末,律师制度在中国悄然恢复。现在看来,律师制度及律师业的恢复,并不完全基于决策层面的理性自觉。对"人有我亦有"逻辑的尊重,以及对律师在匠技意义上的需求或许更贴近律师业恢复的真实原委。律师职业的社会寓意,律师业可能的发展状态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至少在当时是不曾为人们所充分料及的;而在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现实与作为舶来品的律师职业的原生环境并不一致。这就决定了中国律师业宿命地会在波折、坎坷与探索中前行。20多年来,尽管  相似文献   

17.
七年炼狱,走出了高墙走不出心墙。挖空心思,送礼电话竟然自投罗网。关了七年监狱,昨天刚走出高墙的杜天莞,坐在公园的长凳上。他深吸一口潮润的空气:“出来多好啊!”他眼望前面一株古木下,坐着一对年轻夫妇,正看着他们的小孩在草地上追着球玩。“他们多幸福啊。”杜天莞平时不大注意平常人的生活,每当他开着本田轿车穿过熙攘的人群时,他会不耐烦地连按着喇叭轰赶,他对芸芸众生从不屑一顾。现在他羡慕他们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了。他也曾和老婆孩子来过这个公园。认识江玲后,他和江玲经常来这里幽会。现在是他一个人来了,想到这里,心头飘进一丝悲…  相似文献   

18.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还没能享够家中温暖的农民工们,不得不为了生计踏上回城的客车。而家中,那些年少的孩子只能再次把对父母的思念珍藏在心里.独自踏入新学期的课堂。 这是一群父母健在的孩子,可他们很多人对父母的印象只停留在记忆里,甚至有的早已模糊。用亲情温暖“留守儿童”孤寂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社会的关爱,不仅仅是父母的义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本期“代表访谈”栏目就如何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专访了3位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9.
制造苏州"9·11"血案的人,曾是个上访者。他血刃28个无辜的孩子,竟然是为了制造惊天"动静",以使父母非正常死亡之事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他们,本是一群无忧无虑的花季少年.然而,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将他们过早地推向了社会.没有亲情,缺乏呵护,幼小的心灵在扭曲、堕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