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从立法上看,目的正当性即为搜查的实体要件。实证研究表明,侦查人员持证搜查的情形并不多。在《呈请搜查报告书》中,侦查人员所说明的仅仅是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事实以及证据。审核与审批人员在对申请进行审查的过程中,更多的也只是关注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的证据。由于立法对搜查的实体要件设定过低,在缺乏一个有效的外部程序控制的情况下,可能会存在搜查措施被滥用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刑事搜查作为一项重要侦查手段,在我国实践运行中呈现出独特的状况。由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所办理案件的性质及工作方法不同,搜查在必要性、使用频率和涉及罪名分布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大多数实质意义上的人身搜查都是在侦查机关实施抓捕、检查、留置的过程中完成的,真正持证搜查的情况比较少见。在场所搜查方面,侦查机关更倾向于通过起赃、提取、调取、行政检查等方式来获取相关证据,规避搜查程序。搜查制度在实践中面临的尴尬状况反映了我国现行搜查、到案方式等制度存在设计上的缺陷,亟须立法加以调整完善。  相似文献   

3.
刑事同意搜查的正当化要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同意搜查是执法者通过得到相对人自愿的同意而进行的搜查。它以公民人身自由、住所及通讯秘密不受侵犯的基本权利的行使为合法性基础。刑事同意搜查的实施不仅要满足一般无令状搜查在发动、执行上的必要性、适度性要求,还应当遵循特殊的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以保障被搜查人的自愿性,防止追诉者滥用公权力侵犯被搜查者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4.
法经济学分析方法为研究刑事诉讼法提供了分析结构与观察问题的全新的思维方式。以法经济学分析为视角,重新审视我国的搜查制度,对于在搜查中容易遭到侵犯的公民的财产权问题进行研究,进而提出保障被搜查人财产权的制度措施。  相似文献   

5.
同意搜查是侦查机关征得被搜查人同意后进行的一种无证搜查方式,它是侦查机关在无法事先获得搜查令状时而采取的灵活侦查手段。同意搜查比有证搜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在英国、美国、德国及法国等普遍存在。同意搜查的理论依据、实质要件以及侦查机关与被搜查人的心理博弈等是同意搜查制度中的重要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搜查制度,但立法对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同意搜查却未作任何规定,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现象时常发生。因此,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同意搜查制度实为必要,以规制同意搜查和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诉讼法》以控制犯罪为主导,在刑事搜查概念、启动、执行、对象、种类、救济等方面规定过于粗疏。美国立法与司法判例在上述几个方面则呈精细化特点。从利于司法操作与保障人权角度看,有吸收借鉴的必要,以利于平衡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令状主义的例外,同意搜查制度在刑事诉讼中的确立具备正当的法理基础。鉴于其在刑事侦查领域中的独特功能,目前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立法均对此作了相应规定。我国刑事立法应当引入同意搜查制度,但必须对其构成要件及其配套制’度进行舍理设计,以确保其正确适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令状主义的例外,同意搜查制度在刑事诉讼中的确立具备正当的法理基础.鉴于其在刑事侦查领域中的独特功能,目前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立法均对此作了相应规定.我国刑事立法应当引入同意搜查制度,但必须对其构成要件及其配套制度进行合理设计,以确保其正确适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加妥当地适用缓刑,宜对缓刑实质要件进行刑事政策考量。缓刑实质要件的刑事政策考量包括刑事政策实质要件化和实质要件刑事政策化两个方面。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应扩张适用于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及其唯一扶养人。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具有丰富的刑事政策意蕴,即指引法官选择合适的社区执行缓刑,选择合适的时机宣告缓刑,选择合适的措施管控风险。  相似文献   

10.
电子证据的搜查扣押措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搜查扣押电子证据对侦破计算机、网络相关犯罪起重要作用,它比搜查扣押传统物证书证更加复杂,遵从的是非传统的方法,需要面对许多新的法律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欧洲委员会《关于网络犯罪的公约》规定了搜查扣押已存储的计算机数据措施,美国等国家制定了相应的刑事程序立法,我国的刑事程序法律中也有相关的规定。比较这些搜查扣押电子证据立法规定的优劣,对完善我国电子证据的搜查扣押措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公众参与制度的研究存在重程序而轻实体现象,普遍认为公众参与强调的是程序的改变而非问题的解决,公众参与的相关实体问题并未得到理论上的重视和探讨。公众参与之所以必要,是基于公共利益的实体目标,更是确定该公共利益目标具体内容的需要。而谁来参与(参与资格和主体范围)、参与什么(参与的事项、内容)、参与者是否具备可行能力、不同参与者的意见影响力,等等,是公众参与制度必须认真对待的实体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不当得利在法律性质上属于一项法律事实,不当得利法律事实产生不当得利返还的法律效果,两者共同构成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从比较法的角度而言,两大法系在不当得利法律事实的构成要件上均规定了“被告获利”以及“原告受损”两个要件,只是在获利基础是否正当的构成要件上,大陆法系坚持一种笼统、抽象的概括式规定,而英美法则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不正当因素的具体情况.通过比较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做法,力图从解释论上对我国不当得利事实要件作出系统性解释,以更好地实现不当得利请求权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3.
附带民事诉讼是基于犯罪行为所引起法律关系竞合而产生的特殊的侵权赔偿之诉,是一项重要的诉讼法律制度。本文从其理论基础,实体构成要件和程序构成要件进行探讨分析,对附带民事诉讼的正确操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排污权担保贷款制度已经在现实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缺乏统一上位法的统摄,自下而上渐进式的改革致使各试点省份制度设计差异甚大。排污权是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其用益物权属性决定担保的有效性;环境容量资源归属于特殊不动产的范畴,致使排污权的担保形式只能是抵押而非质押;兼具公私双重属性的排污权应当采用登记要件主义来达到物权变动公示公信之目的;环保部门回购作为抵押物的排污权的承诺既无法律授权,亦使环保部门陷入具体的经济行为之中,亟待规范排污权抵押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判决书的表达本质上应当是体系化和规范性的,这是由实体法的概念框架和程序法的结构框架所决定的。然而,事实上判决书的表达存在着诉讼请求欠缺明确性和具体化、事实形成与认定逻辑的模糊化处理、法律问题认定与解释说理弱化等问题。随着一事不再理、禁止重复诉讼等制度的实定法化,规范化不足的判决书不仅无法适应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司法公信力和诉讼质效。要件事实理论具有浓厚的理论基础,能够在实体法和程序法共同作用的法的空间促进二者衔接和统一,能够重新审视并分解民事审判,为民事判决书的规范化改革提供新的视角与理论根基。因此,有必要结合要件事实理论规范民事判决书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汽车搜查作为搜查的一种表现形式,应适用一切对于搜查的法律规定。然而汽车本身具有的机动性特点,使之有别于普通的搜查。我国对汽车搜查的立法模糊,理论界对其系统研究的缺失,都与实践中广泛使用汽车搜查不相适应。基于此,对汽车搜查的内涵和外延、基本原则、基本类型、范围以及对违法汽车搜查的救济等有关问题进行厘清和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
医疗事故罪客观方面要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疗事故罪客观方面的要件包括 :1 医务人员在正常的诊疗护理的职务工作中有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 ;2 上述行为造成了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后果 ;3 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 ,与就诊人死亡或身体健康严重受损的后果之间 ,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侦查制度的改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是对于搜查制度的修改却远远没有达到实践中所需要的程度。搜查是侦查人员依法对于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罪证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进行搜寻、检查的一种侦查行为。搜查活动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宪法基本权利,公民的合理权利期待面对国家强制下的搜查权力必然是脆弱的,应当给予更多关注。从另一方面讲,搜查制度的完善也关系到侦查机关追溯犯罪的能力,进而影响到刑事诉讼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双方当事人各自提出有利于己的诉讼资料便是攻击防御方法。双方当事人攻击防御的构造决定了诉讼q-~张证明的基本结构。换言之,请求原因、抗辩、再抗辩是当事人攻击防御的基本体系,也是诉讼中主张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0.
准确、妥当、迅速地解决民事纠纷是任何民事诉讼体制的制度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不同的诉讼体制采用了不同的审判方法。在职权探知主义的诉讼体制下,这一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段论+证明责任理论”,在当事入主义的诉讼体制下,这一方法则被概括为要件事实理论。作为要件事实理论的核心概念,“要件事实”充分体现了“诉讼结构下法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即这一概念既体现了实体法上法律事实的可评价性和法律效果单一性的特征,又蕴涵着程序法上主要事实的具体性、特定性以及并存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