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居住权纠纷涉及婚姻、继承、物权的交叉领域,当前立法对于居住权的设立仅局限于意定方式且规定较为模糊,导致居住权的司法适用陷入困境。完善居住权的设立方式,一方面,以合同方式设立居住权约定不明时应进行类推适用;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自继承开始时生效,但未办理登记的,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另一方面,增设法定居住权,使居住权制度能够更好地发挥“扶弱”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法治迈向新的台阶,也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规范的渐进和完善.该制度源于古罗马时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弱者利益.把居住权写入《民法典》体现了我国法治领域兼容并蓄的思想.作为一种新型用益物权,改变了历史中只存在地役权没有人役权的局面.然而,法律条文规定的还比较简陋,有许多问题还需要探讨.例如,居住权的...  相似文献   

3.
居住权制度滥觞于罗马法,在我国历经坎坷,《物权法》虽未能入,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的颁布,终让居住权制度的设立尘埃落定.居住权的设立有助于化解特定群体的居住困境、充分发挥住宅效能、缓和物权法定主义、满足司法裁判需要,但《民法典》仅用6个条文对居住权进行规定,难以实现居住权的设立目的,其对居住权...  相似文献   

4.
《法国民法典》是民法法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它建基于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律和启蒙思想之上.既吸收了旧法合理的成分,又带有理性主义思想的印痕.拿破仑领导制定并强力推行的《法国民法典》,在社会文明和制度文明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民法典,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满足社会住房需求,首次于我国创设居住权制度,并对居住权进行了法律上的定义.然而,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不系统性和现行法律不完善性,导致无法对我国居住权制度下使用一词的范围进行清晰的界定和限制.当前不仅需要明晰使用与收益的界限,还应明确使用房屋的主体范围以及居住权人使用时应履行的义务.据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历史悠久的罗马法的居住权制度和人役权体系加以分析与归纳,以对我国居住权制度进行合理解释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和社会政策具有某些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共有功能和目标。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价值追求和伦理关切主要体现为:反对贫困,改善民生;降低社会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个体尊严和自由,促进社会道德进步。这四个方面的价值追求和伦理关切具有一定的递进性。  相似文献   

7.
隔代遗嘱、供养遗嘱、共同遗嘱中关于房产的内容反映出我国居住权的现实需求,但在《物权法》未规定居住权制度的情况下,通过用益物权制度保护权利人利益的思路无法实现。通过其他民事制度解释特殊遗嘱内容的思路与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愿相悖,也不符合保护居住权利人利益的要求。通过信托受益权概念解释特殊遗嘱内容的思路是在目前法律制度下的最优选择。在房屋生前遗嘱代用信托的具体设计上,不能照搬英美国家的套路,而应根据我国信托法律制度的实际进行设计以满足委托人的意愿、突破居住权制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民法典》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地役权等相关制度的完善,体现了对原有法律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增加了居住权、土地经营权,体现了《民法典》对传统用益物权理论的巨大的创新;对居住权制度构建的谨慎,对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的回避,以及对动产用益物权的保留,体现了《民法典》用益物权体系存在一定局限,仍有很大需要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民法典》与藏族习惯法价值目标一致,具体规则竞合较多,但多不冲突,且《民法典》承认藏族习惯法的法源地位,因而能够有效地消弭其与藏族习惯法的冲突。《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涉藏地区社会治理中,其能够柔性引导藏族习惯法,有效凝聚民族共识,增强民族向心力。各组织、团体应依托优势资源成立宣讲团,精研宣讲内容,特别注重《民法典》政治意义及相较于藏族习惯法的优势方面的宣传,以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方式进一步引导藏族民众主动学习、运用《民法典》。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分层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民阶级的分化;二是工人阶级的分化;三是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四是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社会分层的这种状况,给我国政党制度整合功能带来了重大挑战。认真分析社会分层对我国政党制度整合功能的挑战,积极重构我国政党制度整合功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公司法》已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其立法精神表现为放松管制,严格义务、责任, 加强监督,保护、鼓励投资,增强公司的经营灵活性、活力与竞争力,倡导和培育公司的市场化机制。制度设计上体现了效益与安全并重,兼顾全体与社会公共利益,确立了公司自治和治理机制健全的自由企业制度,建立了中小股东的保护制度体系,多角度地保护债权人和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2.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稳定社会的功能,需要因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需要,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进行开发,实现民主协商、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从而奠定社会稳定的民主化、法治化基石;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开发拓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参与形式,形成多元利益的协调与整合机制,促进社会稳定实现,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是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但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诸多理论问题仍存在争议.通过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伦理基础和经济效益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出泛道德化的公司社会责任对公司失之过严.<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社会责任只能是法律责任,其具体内容应由各个部门法来限定,否则...  相似文献   

14.
社会政策的制度模式是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制度性的安排。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大量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升、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基础、贯彻科学发展观、解决民生问题等都亟需制度模式的社会政策。但是,目前中国社会政策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我们必须通过建立体系化、制度化的社会政策来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公司社会责任问题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概念。虽然在我国《公司法》中已明确规定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但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一直存在争议。事实上公司社会责任有伦理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和法律意义上的社会责任之别。前者可被称为道德化的社会责任或广义社会责任,后者则可称为法律化的社会责任即狭义的社会责任。通过分析道德化社会责任在伦理基础上和经济效益上与公司法基本理念的冲突,可以得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公司社会责任概念应采狭义的即法律化的社会责任概念。只有在关涉公共利益时才需要适用公司社会责任原则来考量公司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具有社会照顾与社会控制两方面的功能。社会控制、社会价值及社会救助三者之间具有关联性关系,社会控制经由机制转化为社会救助的规定,社会救助的实施进一步强化社会价值的形成。社会救助背后的社会控制功能对其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透过社会价值控制的分析,我国现行的社会救助法律呈现出较强的社会控制因素,其背后反映了社会救助权利观念淡薄,社会救助整体理念不清、体系尚未健全以及基本制度存在缺失等问题。社会控制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包括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保障乃是以社会需求的满足为基本的制度,即以社会照顾为主,社会控制为辅,故应以此为出发点,思考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公租房制度产生于福利国家与给付行政理念基础之上,当下公租房制度的地方实践呈现多元化的地方特色,囿于我国社会保障立法体系的不完善,公租房制度的构建仅有政策上的导向而无法制规制,因此立法目的呈现多元性特征而缺乏统一而稳定的价值追求与目标设定,在实践层面与原初价值追求渐行渐远。从行政法治构建的角度重新考量公租房价值追求,首要贯彻行政给付理念,以社会公平为逻辑起点,以社会阶层间利益平衡为运作框架,以基本生存状态改善为制度目的,以社会中间阶层的住房权保障为现实路径,以期实现恒久稳定而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构架。  相似文献   

18.
家风在社会教化中有很强的教育性,同时又具有教育关系的情感性和权威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继承性、教育影响的感染性和持久性、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四个方面的特征,因而对个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良好的家风具有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营造和弘扬良好民风党风社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新时期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加快立法,实现社会保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要尽快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开拓资金筹措渠道;要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管理;要积极推进社保管理服务社会化;要加快社保信息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20.
郝永平 《理论前沿》2002,1(20):18-19
理论创新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推进人类认识真理的历史进程,为其他形式的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