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已经进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时期.这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自由、有序地流动,影响、制约农村劳动力能否流动以及如何流动的关键是国家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建国以来,基于时代要求和发展理念的变化,国家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经历了允许农民自由流动、严格控制农民流动、引导农民就地转移、支持农民工异地流动、引导农民工市民化等诸多反复与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表现很不均衡,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我国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城乡及产业之间要素的流动受到诸多制度性因素的制约,户籍、居住地管理制度确定的个人身份界限,使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不能享有与城市人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动机来自于收入诱导而非福利诱导,区域及产业间收入差距、成本—收益、劳动力供需结构是影响劳动力流动及稳定转移的主要因素,信息不全、制度性障碍和个人品行是影响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主要约束条件。基于此观点,劳动力输出地政府在政策选择上应构建以推动劳动力转移为目标的外部激励为主的政策框架。一、农业劳…  相似文献   

3.
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理论及实证分析,探讨在市场状态下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输出地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一、农村劳动力流动分配的理论分析在我国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民工潮”,农民工为实现自身劳动力价值而非为了改善个人福利进入城市。从经济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还存在认识上有偏差、培训任务重、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只有确立平等就业理念、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针对性并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平台和社会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环境,才能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5.
王韵洁 《人民论坛》2014,(4):127-129
经济因素是人们在选择纠纷解决方式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成本和收益的考量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国家治理.因此,从经济学视角对纠纷选择偏好的分析便可以从国家和农民两个主体来进行.在进行国家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这种投入和产出的考量是必不可少的,其也是国家制定法律和政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学界开始反思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就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研究而言,总是与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研究相关联,而直接研究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社会公平关系的文献并不多见。事实上,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社会公平三者之间是一个关联整体,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对社会公平产生的影响和冲击,正是通过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这一机制来实现的。基于这一思路,本文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是造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等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7.
兰日旭 《长白学刊》2013,(1):96-100
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经济变迁过程中的政策取舍尽管充满曲折、出现过某些悲剧性事件,但基本遵循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路径方式。在政策的重要转折关头,党和政府采取了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倒逼"农村经济政策择取的策略,以使农村经济服从核心目标;而农村经济政策一旦选定,又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政策的推行上持续深化发展下去。农村经济政策的择取,显然受制于中国工业化或自我重塑过程中的资源转移和矛盾转嫁,具有中国经济现代化特色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试行(简称新农保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1新农保政策试行至今,效果明显。其制度的效应涉及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农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没有经济可持续发展,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也将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经济增长因素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转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测算,选取1985年-2005年广东经济基础数据作为实证样本,通过对经济增长重要因素的分析,证实农村转移劳动力对广东经济增长的突出贡献,从而为经济长期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调整和路径选择提出可供借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政》2012,(8):52-52
江西省樟树市民政局陈发平认为,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虽然在目标、工作对象、工作手段、性质、实施主体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两者都是缓解农村贫困的方式。因此,促进两者的有效衔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对接机制,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可以从四方面着手:(一)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加强扶贫、民政、财政、人保、金融等部门合作,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反贫困工作的问题和困难,联合出台工作措施,建立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全面二孩"的重大决策,将对我国未来人口增长速度、劳动力流动和经济发展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关于女性流动对生育的影响,学界存在"多生论"和"少生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且这两种观点都有实证支持,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少生论"逐渐成为主流意见。为了验证上述理论,同时为了掌握"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农村女青年生育意愿的变化及对劳动力流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对湛江、茂名和阳江等粤西地区的农村女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粤西农村地区生育率常年居高不下,城镇化进程滞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湛江、茂名的生育率为1.71,该政策的出台将强化当地女青年的二孩生育意愿。生育是影响当地农村女青年是否流动的关键因素,她们大多在婚前外出务工,在生育后回流本地。"全面二孩"政策不会改变她们这种既有的流动模式。因此,人口发展的重点应从计划生育政策转移到教育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上,且要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年轻的母亲就业,吸引农村女青年在城镇落户。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与城市化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人口流动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人口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繁荣了城市社会经济,又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运用交叉科学原理和实证研究方法,本文分析1927-1937、1949-1957、1981-2005这三个时期经济政策对生产关系的影响,证明经济政策能否促进社会和谐首先不取决于其能否促进经济发展,而取决于它在增长与发展的过程中能否改善社会生产关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应该首先把注意力放在经济政策怎样改善社会生产关系上而非单纯的经济发展结果上。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思想观上消除西方经济学的偏激影响,消除"近因效应"和"光环效应"等因素对经济政策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贵清 《长白学刊》2006,(2):111-111
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和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的倾斜,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在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和东西差距有拉大趋势的背景下,仅靠东部沿海地区的扩散效应来推动我国东北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不现实的,东北地区即使实行与东部地区完全对等的政策,也难以实现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同步发展。因此,东北地区只有实行比东部地区更加优惠的政策,才可能抵消各种劣势因素的不利影响,才可能吸引较多资金流入,促进东北地…  相似文献   

15.
刘铮 《长白学刊》2005,(3):70-72
城镇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的一个动态过程.2004年以来,以广东东莞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出现的"民工荒"或称"农民工回流",在某种程度上阻滞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民工荒"的成因,主要是农民对利益比较的理性选择,也反映了工资内涵的现实要求;托达罗模型对其也作出了实证的解释.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需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正向流动.为此,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合理的政策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