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综合学界的研究成果,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们认为,应从时间和要素两个角度的结合上来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从时间意义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进步的新文明,是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形态。从要素角度看,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取  相似文献   

2.
唐踔 《党政论坛》2013,(9):24-26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农业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弊端进行深刻反思和摈弃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必须从下述几个方面去着力,以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解读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标志着中国对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国家意志,这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态文明首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协调各种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是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工业文明以人与自然关系失衡为代价,必须让位于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文明,因而生态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础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新的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观的立足点.在生态文明的新时期,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的建构,标志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是新时代人类处理环境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当前只有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概念伴随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变化,大致包括与人分离的"自然"或"环境",为人所用的"资源"或"能源",与人相关的"时空"或"系统"和与人同一的"文明"或"观念"等。后者并非对前者的否定,而是对前者的跃迁和提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且在具体措施中分别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角度展开。而这四个角度分别与生态概念的四重内涵相互对应,充分说明其对生态的理解是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有关生态研究的智慧结晶,也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特色,更作为一股思想力量和精神动力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晓为 《学理论》2014,(4):25-28
绿野是生态承载人类、传承文明的基本环境,绿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华文明格局的深层次发展。解读了绿野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剖析了绿野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构架组成,对社会主义绿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进行了分析,详细勾勒了社会主义绿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7.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借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养,承担起高校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有的责任,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8.
正一、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对工业文明进行了初步反思,各国政府开始把生态文明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施政内容。1981年,美国经济学家莱斯·R·布朗出版了《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作了理论表述,形成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题》,更是强调和深化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菅建伟  张晶 《学理论》2011,(35):58-59
现代工业文明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因此人类现代文明面临一次重大的抉择。探究利奥波德大地伦理观的内涵,如大地共同体、生态整体主义等理念,结合生态文明不断发展演变的内涵,从价值观、发展观角度为二者寻找到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并指出人类基本价值观的转变,可以为构建生态文明提供一种可能性选择。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1,(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内涵丰富,从逻辑维度看,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回归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借鉴和吸收,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实践与国内外环境现状的现实结合;从内涵维度看,两山论、生命共同体论、生态文明兴衰论是支撑起这一思想的四梁八柱;从实践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1.
蒋德鸿 《学理论》2012,(15):1-2
系统介绍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内涵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阐明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并从劳动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了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基本过程以及人与自然与社会的系统关联性,形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体系。为人类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发展启示。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内在地包含了人类社会应该在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两个方面同时取得进步的伦理要求。它既有利于推进人与自然的持续协调发展 ,也利于推进人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价值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建军 《理论视野》2007,(12):18-20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一种新的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社会形态,这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以人为本、生态先行的运行机制,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领域。  相似文献   

14.
曹立华  王璇 《学理论》2011,(12):41-42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人类社会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指导思想。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发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规律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更妄论控制和统治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哲学思想结合我国的实际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反思那些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需求而不顾自然客观规律的行为,自觉调整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在继承前人、立足当下、直面问题、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独到,从生态经济观、生态政治观、生态民生观和生态系统观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提出了一些新举措、新观点和新论断,不仅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科学指导,也为国际生态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6.
正同我们正在遭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相比,以气候变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生态危机,更具隐蔽性和迟缓性,其后果可能更具灾难性和长期性,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显得尤为迫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已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标志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17.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价值,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形成全面、长期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武朔 《学理论》2013,(22):32-33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决策。各地更是在中央的号召下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大部分地方在这一方面是走了正确的道路,但是也有一部分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某些方面走向了歪路,背离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甚至走向了"伪生态文明"。这一类偏离生态文明建设正确道路的"伪生态文明"不仅无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还会妨碍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建设和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警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伪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锋 《理论导刊》2006,(10):32-34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应全面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自然对人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20.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确立了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既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