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我国公共领域的现代生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公共领域的现代生长,促成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化。与西方不同,我国公共领域的生长是以现代化、全球化和网络化为背景的。公私域界限明晰化、公共权力运作规范化和社会舆情力量增强是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生长特征。公共领域的茁壮生长固然可喜,但是,目前出现的私人领域公共化和公共领域私密化的倾向不得不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2.
《求知》2011,(12):46-46
庄德水在2011年第4期《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撰文认为,利益冲突是国家公职人员在公共行政的过程中,受私人利益的干扰,导致价值判断和政策取向偏离公共利益的要求.发生私人利益与公共职责相抵触。在本质上,利益冲突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包括公共权力的递延化和期权化,是公共权力发生腐败的重要根源。当前,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公职人员更容易发生利益冲突问题。他们直接参与包括政府合同、政府工程、政府采购、公共事业招标等经济活动。在处理具体公务的时候,他们掌握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3.
环境法的实施包括公共实施和私人实施。由于存在规制俘获、规制懈怠和监管能力的不足,环境法的公共实施尚不足以强化对环境的保护,还需要环境法的私人实施制度。国外环境法私人实施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在今后的环境法制中应发挥私人的作用,强化环境法的私人实施。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而这些设施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在政府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对于缺乏商业价值,私人不愿投资,而从社会角度又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采用私人主动融资PFI方式是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尚博  何美珍 《学理论》2014,(1):169-170
私人少儿图书馆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兴事物,它具备良好的阅读环境和丰富的绘本资源,深受读者欢迎。但是,由于运营经费短缺,许多私人少儿图书馆经营困难。相比之下,公共少儿图书馆不缺经费和场地,但是由于馆藏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匮乏、服务缺乏特色而对读者缺乏吸引力。根据这种现状,分析了公共少儿图书馆与私人少儿图书馆的特点,指出两者可以互相合作借鉴,并且探讨了两者的合作模式,共同创造公共图书馆服务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6.
周俊 《学理论》2010,(23):177-178
雅典阿果拉是公共生活的中心。从最初的公共墓地发展到集政治、经济、宗教、文娱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从中可见阿果拉在雅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早在19世纪末,考古学家开始对阿果拉进行挖掘,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之后,一些学者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对阿果拉进行解读。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又开始关注阿果拉的“公共空间”。阿果拉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雅典民主文化。  相似文献   

7.
特定公权异化不仅存在于公共组织当中,也存在于非公共组织尤其是私人组织当中。私人组织的特定公权异化具有内异化和外异化两种范畴,内异化是私人组织内部个体滥用特定公权力,外异化是私人组织在公法中作为一个整体滥用其法人组织身份的特定公权力;私营企业特定公权外异化的核心意图是盈利,其次则是生存。内异化和外异化的区分依据是异化的主体身份、影响范围和行为后果,二者共有的属性是同源性、内生性和共存性。对当前特定公权异化的抑制,理想的范式是实行宏观与微观、对立面自控两种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自古及今,公共领域与公共精神都是既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封建社会,公共领域的缺失导致公共精神的压抑与异化,公共精神沦为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的越位导致公共精神的扩张与虚化,脱离于物质层面而沦为纯粹的"精神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现代公共领域健康发展,公共精神的现代意蕴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9.
罗梁波  吴羡 《行政论坛》2023,(5):101-113
公共空间是基于共同体实践由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塑造的形式结构。公共空间在实践论上是以共同体整体为归属的虚拟存在而非客观的实体存在,在认识论上是以共同体为本体的形式存在而非特定主体行动场域的存在。既往对公共空间的理解呈现为公众路径的客体维度,无法揭示公共空间的本质内涵。公共性的主客体如何构成公共空间的主客体,公共空间的主客体之间又应该如何连接,都要回到公共性本体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公共性的主客体只有在公共性实践本体形式的场景中才构成公共空间的主客体。在公共性本体的塑造下,公共空间呈现出四种基本样态,即联合主体的共同体意义格局、客体的公共性实践形式、共同体关系网络和共同体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1)
目前中国人的公共空间意识淡薄,游客在景区涂鸦这种公共空间意识淡薄的事件层出不穷。中国人目前公共空间意识淡薄有其历史渊源: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主要是等级森严的熟人社会,公共空间极其狭小。等级森严的熟人社会文化使中国现代文化缺乏平等博爱的公共空间意识基因。此外,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和模糊思维阻碍了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分化。目前中国社会个人主义盛行,整个社会过分重视对经济资本的追求,忽视了对公共空间意识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一种系统的公共空间意识的生产,学校、公共机构和国家制度各负其责。  相似文献   

11.
作为权力的一种类型 ,公共权力不仅继承了权力的强制特征 ,而且对这一特征做了某种程度的强化 :强制具有了垄断性与普遍性。与私人权力相比 ,公共权力又具有公共性。公共权力这两方面的特征 ,如果配置失当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就会导致公共权力的异化。公共权力的私化、滥用都是这种异化的具体表现形态。由此 ,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在制度层面上便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的私人成本直接关系到当事人诉权的实现以及人们诉讼观念的形成与转变.而随着审判改革的深入以及诉讼案件的扩张,当事人所负担的经济成本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对其加以调节的方式主要包括成本的减低与成本的分担.私人成本的分担机制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早期民事诉讼被认为与公益关系不大,诉讼成本的分担仅在当事人内部发生.19世纪后期国家加强了对民事诉讼的干预,诉讼成本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也就相应地转嫁给国家逐步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发展,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以其固有的开放、平等、自由、互动和包容等特性,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交往方式,拓展了协商民主的公共空间,改变了协商民主的参与模式,优化了协商民主的控制结构,最终实现了互联网技术与协商民主的完美契合,形成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协商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14.
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机制及其政府行为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公共物品包括纯粹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对其严格分类是进一步分析其有效供给的基础。在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上 ,有公共部门供给和私人供给两种途径选择 ,其中 ,在公共物品私人供给机制的选择上 ,存在必要性与可能性 ,但归根到底 ,仍然需要政府公共部门的有效运作才能保证公共物品供给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本质上反映的是国家与乡村的关系问题,而二者关系的核心又在于寻求有效治理的"接点"。因此,寻求国家正式权力与乡村社会有效衔接的"接点",对于实现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自古以来,乡村公共空间就是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对接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实现乡村振兴应高度重视乡村公共空间。基于此,构建以"目的—主体—要素"为分析框架的"接点治理"理论,对上海市Y村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后发现: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本质就是回归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包容性,这便决定了必须在国家主导的权力逻辑、市场力量主导的资本逻辑与村民主导的生活逻辑等三者之间实现平衡,实现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由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转变。促使这一转变形成的内在机制主要有主体多元的权威机制、村庄能人的关系契约和关系动员机制、利益平衡的合法化机制。由此可以说,公共空间治理不失为当下"强国家、弱社会"治理格局下实现乡村内源式发展的一种新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个性的价值     
他是一位天才的书法家,9岁时参加日本青少年书法展,就在东京掀起一股旋风。4幅作品,全部被私人收藏,总价值1400万日元。当时,日本最著名的书法家小田村夫曾这样预言:在日本未来的书坛上,必将会升起一颗璀璨的新星。  相似文献   

17.
论公共领域的结构性特征及其政治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仁忠 《理论探讨》2007,3(2):29-32
从描述性意蕴来看,公共领域是一个由公共空间、公共传媒、社团组织和社会运动四种现实形态构成的复合性存在,它是在与家庭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国家共同体既相对立又相关联中获得其规定性的。因此,具有多重政治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具有"双重属性"(即私人商品与公共产品),服务于"双重目标"(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市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结合体。因此,在制定房地产市场相关政策时,两方面属性都不可偏废,既要避免忽略其公共产品的属性,又要避免进行全方位、过度的行政干预。本文将从揭示双重属性的意义,相关经济学定义,国际经验及政策启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揭示我国房地产市场双重属性的意  相似文献   

19.
1930年代,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不怕死"事件,客观上促成了国民政府、民族资本、左翼知识分子、中共地下党等形成基于民族主义认同的一致战线。公共物理空间聚集所激发的话语空间鼓噪,是现代都市才可能出现的群体性现象,是现代性在公共空间的凸显。电影院作为主体间交往的空间和场域,使上海的现代公众意识得以释放,公共空间延伸至媒体空间的公共辩论,形成公共舆论,促成了相关制度的形成和实施,进而导致政策和法律的长期推行,最终塑形了上海的文化公共领域。在今天的互联网碎片信息网络中,如何平衡公共领域,正向引导、树立舆论环境,促成社会和谐发展成为新的社会课题。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公共舆情面临内在结构的调整和治理挑战的次生化变革。公共舆情内在结构变革体现在技术、文化与空间三个层面,即数字传播应用技术从一元到多元的拓展,参与式文化从追求想法表达到公众情绪联动的转向,舆论空间从传统秩序空间到数字化交往空间的边界消融。公共舆情次生化面临着“技术—文化—空间”的结构性治理挑战,数字媒介与互联网技术增加公共次生舆情治理难度、泛娱乐化乱象销蚀公共次生舆情治理的思想根基、社会结构性紧张扰乱公共次生舆情的治理秩序。应对公共舆情次生化,要从技术、文化、空间三个维度以精准化逻辑矫治技术异化、净化文化生态、纾解社会紧张,完善公共次生舆情防范机制、强化公共次生舆情引导机制和健全公共次生舆情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