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人类社会发展各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都具有同化大众意识的凝聚力,使社会在统一理想、目标和方向中迈进。从另外一个方面讲,社会政治权力同时也是在意识形态的叙述和解释中获得合法性,被大众意识承认和接受,并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在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减弱或者丧失,那么社会的稳定和向心力也将减弱,  相似文献   

2.
李京 《理论月刊》2014,(1):18-21
近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葛兰西,从探讨无产阶级领导权出发,认为国家作为一种统治方式,在政府范畴表现为"政治统治权";在市民社会范畴表现为"文化领导权",即统治者通过教会、学校、工会、媒体等社会团体,将符合其利益需要的世界观、价值观灌输和渗透到大众意识之中,并得到其认可和接受。获取文化领导权对于巩固和加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合法性具有重要作用。任何执政党都期冀掌握文化领导权,增强文化软实力,拥有更多的合法性资源。掌握文化领导权既是现阶段中共巩固和加强意识形态合法性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其获取执政合法性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3.
话语权的本意为说话权、发言权,亦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力。它是文化和传媒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在传播中才能为大众所承认和接纳。因而,意识形态也有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话语权的本意为说话权、发言权,亦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力。它是文化和传媒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在传播中才能为大众所承认和接纳。因而,意识形态也有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从利益人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党的正式文件中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一个崭新提法,标志着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源自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准确代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仰、价值、规范、策略的科学界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和一成不变的。新时期,必须准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需要,从民生、公平、正义入手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李玉环 《前沿》2010,(23):9-12
经济全球化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改变了主流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基础;经济全球化强化了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推行,客观上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经济全球化引发了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扩张,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关注现实问题,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强化阵地意识,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7.
陈创生 《岭南学刊》2008,(4):99-102
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不足是当代中国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启示及我国市民社会的特点,决定了借助市民社会这一载体,诉诸民众的“同意”,使主流意识形态面向大众日常生活,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8.
陈秀丽  付晓丽 《前沿》2010,(13):30-33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既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学理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品质的科学性是其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根本;理论体系的创新性是其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指导实践的有效性是其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关键;理论特色的民族性是其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张娟  习裕军 《理论月刊》2006,1(6):61-63
意识形态是论证政治合法性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政治权威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源泉。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的全面转型,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分化、多元和冲突,主流意识形态遭受淡化弱化。如何在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博弈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有效发挥其思想引导与整合功能,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持续的合法性源泉,是党和国家当前理论研究工作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0.
吴丹  叶海波 《传承》2008,(4):42-43
合法的意识形态对于政治合法性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当前执政党意识形态面临着社会多元化和社会公正公平问题的挑战,需要重塑自身的合法性。和谐社会理论内涵宽容的基本精神和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必将强化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1.
当科学技术占据社会生活的中心地位时,它也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生成了一种全新的、偶像化的“技治”意识形态。科技的发展取决于科技本身和社会的需要,也是与社会、经济、政治相互交织、渗透,有着密切联系的意识形态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层面所蕴涵的意识形态思想,使它的理性力量逐渐突显,人们只偏重于科技系统的“动因机制”问题,并在无意识中认同了它的合法性、合理性社会存在,这是科学技术时代意识形态批判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合法的意识形态对于政治合法性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当前执政党意识形态面临着社会多元化和社会公正公平问题的挑战,需要重塑自身的合法性.和谐社会理论内涵宽容的基本精神和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必将强化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张军 《今日浙江》2014,(17):34-34
正省委书记夏宝龙在省委常委会听取关于《当前我省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通报》起草情况汇报时,强调要进一步增强政权意识、政治意识和阵地意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主导权。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我省改革发展稳定,事关全省创业创新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改革攻坚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舆论生态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  相似文献   

14.
国家意识形态合法化下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朝祥  潘鸣 《理论月刊》2006,(11):45-47
国家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依赖于它的合法性。离开了合法性,国家意识形态功能和作用的实现和发挥也就失去了条件。合法化下的国家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表现为:掩蔽和粉饰功能;为政治统治“合法性”进行论证的功能;教化功能;组织和动员作用;团结和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姚红艳 《求索》2012,(11):130-132
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科学理解,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前提性意义。"意识形态"曾一度被视为批判性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由于具体革命形势的变化,被作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必要环节而被承认。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之后,列宁开始了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形成,在具体操作的意义上,成为需要加强的工作并有了具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刘明 《桂海论丛》2010,26(1):65-69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中国共产党获得政治统治的正当性以及维护这种统治下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遵循科学性和价值性辩证统一的客观规律,才是党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根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一个国家的政治秩序取决于两种力量,一是暴力(权力),一是合法性力量(权威)。暴力(权力)尽管可能是最便捷、省事、有效、彻底的"利器",但它只具一时之功,难有可持续性。许多研究表明,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还在于精心构建政治合法性基础。合法性有着多重基础和来源:责任论合法性、绩效论合法性、正义论合法性、意识形态论合法性、文化论合法性、组织论合法性等。  相似文献   

18.
郭燕来 《前沿》2013,(9):20-24
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政治伦理有着密切的逻辑关联,在现代社会当中,这二者共同营造着现代民主政治社会的合法性诉求。意识形态领导权是社会意志和国家的统一,政治伦理构成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清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及其特点,对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进而推进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政治功能:引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功能: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文化功能:包容和整合社会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外功能:倡导和平与发展,推动和谐世界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党的正式文件中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一个崭新提法,标志着我们党在意识形态建设领域思维方式上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来自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的准确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信仰、价值、规范、策略的科学性;新时期,必须准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需要,从民生、公平、正义入手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