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李亮 《党史文苑》2006,(5):53-54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成立过三个"三人团":长征前夕为准备实行战略大转移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最高三人团";长征途中,为解决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自发形成了由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组成的"中央队三人团"和遵义会议后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与长征前夕的三人团有根本区别的新"三人团".  相似文献   

2.
《党史博览》2002年第1期曾发表过一篇题为《遵义会议前后的三个“三人团”》的文章,说的三个“三人团”是:长征出发前夕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具有最高指挥权的“三人团”;长征途中下放军团行军的由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在遵义会议后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负责军事指挥工作的“三人团”。而在这三个“三人团”之前,还有一个“三人团”,即1931年4月,中共中央派到中央苏区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组成的中央代表团,当时被人称为“三人团”,这个“三人团”很少被提起过。  相似文献   

3.
在长征途中,为了集中指挥军事,中央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即新“三人团”。而当时身为红军总司令、中央军委主席、遵义会议上决定的最高军事指挥者朱德却未进“三人团”,原因何在?以前尚未见有关解释,本文试就此予以探析。 军事斗争军情多变,复杂严峻,在长征中压倒一切的问题,是需要高度集权。而遵义会议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开始的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李德、周恩来、朱德、张闻天。 指挥红军作战的“三人团”:李德、博古、周恩来(遵义会议后为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中央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李维汉。  相似文献   

5.
在红军的长征史上,“三人团”作为前期的最高领导核心,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周恩来作为“三人团”成员之一,更是在其个人乃至中共党史上写下了至关重要的一笔。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1934年5月,中央苏区广昌失守之后,中共中央书记处被迫作出决定,准备将红军主力撤离中央根据地。但是,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人却没有适时作出转变战略方针的决断,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也只是在极少数人中秘密地进行。“三人团”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为主持筹划战略转移工作而成立的。它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实际上,“当时三人团处理一切”,是全党全军的最高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6.
遵义会议是长征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一般认为,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对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起了重要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长征的主持筹划工作是由“三人团”负责的,作为“三人团”成员之一,周恩来在党和红军中的身份和地位重要而特殊。周恩来以其实际参与领导红军长征和直接指挥作战的核心领导人的身分和地位,对遵义会议的召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三人团,是红军长征前后,中共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这其中又有最高三人团、中央队三人团和军事三人团之分。 最高三人团:红军长征前,组织指挥红军西撤,准备长征的中共中央最高领导集团。广昌失守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江西瑞金。但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只在少数几个中央领导人中秘密进行,于是,便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主持筹划战略转移的三人团。三人团中政治上由博古作主,军事上由李德作主(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在华期间化名李德,笔名华夫,德国慕尼黑人,共产国际派驻…  相似文献   

8.
红军在贵州     
正贵州是红军长征途中历时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贵州实现了伟大的转折,红军在贵州的活动沉重打击了敌人,传播了革命真理,播撒下革命火种。苟坝会议:1935年3月10日,张闻天在遵义苟坝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成立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团,完成了遵义会议改变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的任务,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核心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决议得到了实际落实。  相似文献   

9.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以史鉴今永葆党的先进性王明方(7)图说中国共产党在安徽(组图)(7)纪念王稼祥百年诞辰图说王稼祥(组图)(8)王稼祥在“文化大革命”中霞飞(8)王稼祥对遵义会议的重大贡献郑先福(8)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路上的王树声王丽华隗章(8)长征路上夫妻情(系列一)——毛泽东与贺子珍杨晓璐(8)见证长征系列张杰刘中刚李静(8、9、10)长征途中的外国人江波(8)长征路上夫妻情(系列二)——周恩来与邓颖超/朱德与康克清崔军(9)长征中的红军干部团刘明钢(9)毛泽东“诗情”长征路汤家玉张成林(10)董必武在长征中孟红(10)长征与摄…  相似文献   

10.
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军准备新“围剿”之机,周恩来和朱德据理力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正确军事方针,但博古和李德却简单照搬苏联军事斗争经验,顽固坚持扩大苏区和夺取中心城市的战略方针,轻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在实践中总结的正确战略战术,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节节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为准备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三人组成中央“三人团”,负责筹划和准备工作,尽管周恩来与博古、李德在战略战术上有分歧,却以极强的组织观念“相忍为党”,根据共产国际的战略转移指示,周恩来负责或参与了红七军团北上、红六军团西征、与粤军陈济棠谈判达成借道协议、组建第八军团和中央教导师、确定红军主力集结地等诸多秘密准备工作,参与指挥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集结于都、组织部队抢渡湘江渡口等军事行动,指挥红军西征通过四道封锁线。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红军长征,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今天,人们继续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这一历史事件.其中关于中央苏区红军战略转移的准备,过去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是没有准备的“仓促转移”.80年代后,一些研究者持相反观点,认为是有准备的,不能说是“仓促转移”.笔者认为,实行战略转移有一定准备,但对它不能估计过高.一、关于思想准备.1933年9月25日,蒋介石集中50万兵力,以对黎川发动进攻为标志,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在战略决策和指挥上的错误,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就处于被动.1934年春天李德对博古说,“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①.5月,广昌、建宁先后失守,国民党军队进入中央苏区腹地,中央苏区形势日渐恶化.六届五中全会成立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在瑞金召开会议,决定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并将这一决定向共产国际请示.为了准备红军主力的转移,书记处会议还决定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三人团”负责筹划有关工作,政治军事由博古、李德分别作主,周恩来负责督促军事计划的实施.②6月25日,共产国际回电同意转移.  相似文献   

12.
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指挥军事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后,军事路线、军事战略指导方针和作战指挥由秦邦宪、李德所包办,造成了红军作战的屡屡失利。在遵义会议上,秦邦宪、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被撤销。遵义会议以后,虽然毛泽东进入了中共中央领导核心,重新回到了红军领  相似文献   

13.
长征中,先后有两个作为党和红军最高领导机构的"三人团"。这两个"三人团"对红军长征的影响完全不同。1934年5月,由于博古、李德推行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军事战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陷入严重困境。博古、李德打算在必要时撤出苏区。  相似文献   

14.
正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一度红火的中央苏区陷入困境。1934年6月,共产国际复电,同意红军主力突围转移。为此,时任中央总负责的博古主持书记处会议,决定成立"三人团":政治上由博古作主,军事上由李德指挥,周恩来负责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实行。安排落实突围转移的重担落在了周恩来身上。红军这次战略转移,就是后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是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一次重大转折。在推动这一转折的过程中,周恩来付出了巨大  相似文献   

15.
1934年秋,中共中央被迫率领红军实行长征转移,并在途中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期间,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革军委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又是党和红军的核心领导“三人团”成员之一的周恩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长征开始后,按战斗序列,中央红军组成两个纵队。中央、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组成军委第一野战纵队和第二野战纵队。根据毛泽东的要求,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都编在第一纵队,一道行军,故又称中央队"三人团"。王稼祥因在作战中受重伤,只能坐担架随队行动。毛泽东由于大病初愈,没有完全恢复,也坐担架随队行动。张闻天身体稍好,主要靠骑马行军。长征之前,他们仨就对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在人民军队统帅地位的确立几乎经历了整个红军时期。在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统帅这一过程中,周恩来作为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对毛泽东的支持与配合,关系重大。长征开始后他积极让毛泽东参与对红军的决策领导工作,在遵义会议上大力支持毛泽东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在新三人团中充分发挥毛泽东的作用,后又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甘当毛泽东的助手。正是周恩来顾全大局,以宽广博大的政治胸怀,确保遵义会议后逐步形成了毛泽东对全军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新湘评论》2006,(4):60-61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同时决定以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为三人小组,全权指挥军事。遵义会议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史继忠 《当代贵州》2011,(30):64-64
1928年4月,朱德率领部分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创建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即通常所说的“中央苏区”。中央红军(即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红军力量得到不断壮大,发展到了30万人。但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采取冒险主义,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遭失败,不得不在l934年10月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杨尚昆、彭德怀等都在建宁战斗过。红军第二次反“围剿”取得建宁大捷,毛泽东在建宁挥毫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的光辉诗篇。其间,建宁有7000多儿女参加红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电视连续剧《长征》的主题歌《十送红军》,在电视播出后一度广为流唱。建宁是中央苏区的21个组成县之一,也流传着大量类似《十送红军》一样的苏区民歌。如《十劝郎当红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