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称得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才。他在文学创作领域中,诗、词、文、赋等各种文体卓有建树,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同时,他在书画艺术方面,成就也很突出。苏轼的诗词风格富有个性,同时也具备了宋诗词风格的某些主要特征。可以说,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征在苏轼中的作品已十分突出。尽管前人对苏轼“以议论为诗”、用诗来说理多有所指责,实际上,这正是苏诗另辟蹊径之所在。由此感到:  相似文献   

2.
罗孟冬 《湖湘论坛》2005,18(4):32-33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体研究的鼎盛时期。文笔说的提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区别文学之文与实用之文,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它对我国文体的发展,扩大文学的社会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郭大勇 《求索》2011,(5):194-196
对文学经典的讨论是当下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学经典在中文语境中主要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而在西文语境中其含义稍显复杂,本文主要探讨艾布拉姆斯和佛克马对文学经典的界定。文学经典的建构是由经典的自律和他律规则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建构过程也离不开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的影响。文学经典之争主要是指本质主义经典观与建构主义经典观之间的论争。本质主义的经典观认为,经典是由于具有内在的本质性特征使其成为经典;建构主义的经典观则关注性别、种族、地域等因素,考察经典形成中的权力因素。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提出了"体由性定"的文学思想。按行文的内在理路,刘勰应该阐明文体创造的根本动因,即创作者的思想情性问题;但是刘氏选择用低层次的"形式训练"(摹体以定习)的办法来创造文体,并视之为"文之司南"。故此,刘勰在阐发如何解决根本问题的途径上,出现了理论漏洞,这是刘勰在面对理论困境时使用了"分身术"的缘故。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质性》诸篇对《体性》篇的理论漏洞做了修补。  相似文献   

5.
现当代文学史界对于古代赋文体的认识颇不一致,或认为赋是韵文,或认为赋是散文,或认为散体赋是散文、骚体赋是韵文。影响到散文史、散文选本以及诗歌史著作,就呈现出或叙论赋或不叙论赋、或选录赋或不选录赋的混乱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赋"的文体属性缺乏明确认识。而考察中国古代的赋文体论述,则可发现自两汉至明清的论赋者始终坚持着"赋出于诗"、赋"要皆属诗"、"赋当以诗为体、而不当以文为体"的基本认识,体认着赋为"有韵之文"的文体归属。因此,尊重并吸取古代赋体论述的科学见解,消除当代文学史著作及散文选本将"赋"列入"散文"范围的误解,不仅能纠正以赋隶文和韵散不辨的分属混乱,也能减少赋篇选录和学术研究的交叉重复。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6月26-27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基地、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女性文学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女性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女性文学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海外的知名学者汇聚一堂,各抒己见,在多个视阈与问题中对"女性文学经典化与跨界书写"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解析。一本次会议总论坛的议题是女性文学经典化与跨界书写。文学的经典化直接受制于政治权力的无形  相似文献   

7.
姚文元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有关媒体为此发布了一条只有一句话的消息,这是符合新闻规律的,毕竟,在今天,知道这位昔日风云人物的已经不多。对姚文元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考察视角,最方便、最容易入手却又常常被忽略的正是“文人”这个角度。不论给姚文元冠以什么样的称号,“文棍”、“文痞”、“文化刽子手”,或者“以文学、文化为幌子的政治阴谋家”都无法否认姚文元是个“摇笔杆”的。  相似文献   

8.
邱雪松 《青年论坛》2008,(6):160-160
20世纪90年代后期文化研究在国内兴起以后,文化研究作为一个成型的学科逐渐为人所接受。对于年轻一代研究者而言,不少人认为文化研究是与文学研究平行的学科,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这显然是开创文化研究的先辈们所不愿看到的。张伯存先生虽属于新生代学人,但他所著的《文化症候与文学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一书却十分明确地表明他并没有拘囿于单一领域,而力图完整地把握二者的精髓所在,以期走出由于视域局限所带来的对文化对文学的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9.
王渔洋在清初文坛主持风雅五十余年,对清代文学发展与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王渔洋在多方面成就卓著。其中,王渔洋的笔记创作也是开一代笔记文体风气,《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古夫于亭杂录》和《分甘余话》5种杂录型笔记作品是王渔洋笔记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王渔洋的笔记创作内容庞杂博瞻,他以鲜明的补史意识和精英意识,为笔记文体注入文人雅趣,深刻影响了有清一代的笔记创作。也正因此,加之王渔洋有闻则录的笔记传播观念,使得他的笔记作品长期被奉为经典,引发众多仿作涌现。  相似文献   

10.
以《老》、《庄》、《列》、《文》等为代表,道家经典具备"陈述"与"寓言"两种哲学表达模式。道家经典中的神化寓言,不仅客观追述了上古时代流传的神话传说,而且描绘和塑造出了"神人"、"真人"、"至人"等神圣意象,甚而通过神异叙事,直接涉及人神遇合的文化主题。尽管如此,定位于史学叙事与文学叙事之间,神化寓言超越了传统的历史记录,在昭示出道家哲学境界的同时,指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演绎。  相似文献   

11.
纪卫宁 《求索》2010,(9):188-190
体裁互文性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体现象。它蕴含着不同世界观和思想的对话,并与意识形态、社会语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文学体裁互文性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学体裁变化表面形式的辨别和鉴赏,而应该深入到文学体裁变化的背后,从更高层次的社会文化的角度来揭示互文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含义,从而使我们能够较客观地从语言的特殊使用方式和文学涉及的相关语境因素等方面去阐释作品的文体特征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微阅读"盛行的今天,文学经典日益边缘化,大学教育中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文学经典在当代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通识教育中强化文学经典教学势在必行。高校中让文学经典融入通识教育,可以通过精选核心课程、培训教师团队、利用网络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新媒介和各种活动传播经典,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文学经典是文学传统传承与发展的基石,是我们进行文化思考的真正基础。文学经典在当代的文化论争当中成为一个被过度使用而又语焉不详的概念。本文首先清理文学经典的含义,进而从典范性、原创性、时空的跨越性、意义阐释的开放性四个方面探讨了文学经典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唐代燕国公张说在碑志文创作中,讲求以"大手笔"的写作特色来记述人物的平生事迹,同时注重描写人物的生平实事和人物的个性特征,带有鲜明的"以人为赋"的艺术色彩。张说碑志文的文学价值和对碑志文文体变革的重要作用均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因受到"润笔"和商品化的影响,张说的部分碑志文也存在"谀墓"的嫌疑。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小说采用意识流文体进行创作,一方面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复苏和觉醒,另一方面也是文学自身的艺术创新和发展趋势的一种体现,"向内转"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和创作倾向.本文认为.经历了"文革"精神创伤的新时期作家采用意识流文体应该是一种叙事策略,通过描绘人的意识流动、情绪感受、知觉印象这种艺术形式间接表达作者对于社会现实、人生经历、意识形态的反省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故事新编"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现代技法,把现代人的各种内心困惑与焦虑嫁植于传统民间传说和戏剧的故事框架及意象空间内,对人的内心精神情感世界进行了当下性的考察,并从"故"事及"故"事所植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某种互文,为现代人的思考提供了更多的借鉴空间.  相似文献   

17.
文学曾被憧憬为一个神圣的领域,文学家也被认为是一个精英团体。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文学的发展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认识与价值观。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文本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文学网络化和网络文学的出现一改文学千百年来"精英创造"的烙印,使文学创作失去了原有的神圣魅力,更是消解传统文学文以载道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8.
2006年至2016年,中文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有关女性文学研究以及性别与文学关系的探讨取得进展。研究视域进一步拓宽,考察对象涵盖各历史阶段,涉及多种文体;学术思维有所深化,"性别"成为核心范畴;理论思潮和文学批评也在性别视角下得到重新审视。文学与社会历史、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层关联成为此期选题的重要视点和创新领域。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文化现象的性别分析以及跨文化视野中文学与性别关系的探讨亦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9.
黄邦福 《求索》2011,(9):215-217
男性气质理论视男性气质为一种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对男性气质的文化表征和文学呈现给予了特别的关注。随着西方经典重释热的升温,学者们运用该理论对菲茨杰拉德及其小说文本中的男性气质问题进行了重释。本文以菲茨杰拉德小说研究为考察对象,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期冀展现完整的批评图景,为国内男性主义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李红 《人民论坛》2012,(8):108-109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很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作为中国山水诗歌的鼻祖,谢灵运创作的很多赋文并不为人所熟知。事实上,较之赋体文学流行的汉代来说,谢灵运的赋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着对辞赋这种文体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