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于犯罪心理画像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画像 ,是通过对作案人遗留的反映其特定犯罪心理的各种表象或信息的分析 ,来刻画作案人犯罪心理进而服务于侦查工作的专门活动。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理论包括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指标体系与个案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一般步骤、方法和要求两个方面 ,加强个案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实践是发展和完善犯罪心理画像基本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者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3.
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不良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及时、准确、合理的刑罚和其他非刑罚制裁措施能够有效增加低龄职务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破除其侥幸冒险心理;严厉惩罚的震慑作用也能使其自我调节结构要素发挥作用,抑制弱化犯罪心理的形成,从而达到减少低龄职务犯罪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犯罪心理美学指引起罪事情感移动与行为走向的意象思维,系哲学、宗教、伦理等美感心因构成体系化的主观思维模型。由犯罪心理美学定义里引伸出犯罪心理的认知感受,犯罪心理的情感潮动,犯罪心理的意识内省;从其审美程式、美感性质、唯美分类、美觉意义几个认识维点上勾勒出犯罪心理美学的理性骨架,也可以称之为研究立足的基点、布局谋阵的角眼、纵横交叉的坐标、微型收缩的核轴。  相似文献   

5.
犯罪心理结构应是指能够支配主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犯罪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体。犯罪心理结构包含的心理因素有错误或腐朽的认识,非法、过分或畸形的需要,犯罪动机,犯罪意志。其中,错误或腐朽的认识为主导因素,由此产生相应的非法需要,犯罪动机把非法需要的目标具体化,犯罪动机要转化为犯罪行为以实现非法需要必有犯罪意志的支配。  相似文献   

6.
流动人口犯罪主体作为一个群体,当这个群体的犯罪行为方式经常、反复、呈稳定状态出现的时候,便构成了一个群体的人格特征。流动人口犯罪的犯罪心理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从这种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可以找到流动人口犯罪的内在规律,而且,流动人口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研究流动人口犯罪心理特征更可以探求流动人口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根源,从而从多方面努力来防治流动人口犯罪。  相似文献   

7.
警察违法犯罪行为会比一般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更恶劣的社会影响和后果。影响警察违法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有警察的社会角色、警察的职业文化、警察的应激心理和警察心理环境与不同意识层次的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不确定性总是与偶然性、复杂性、模糊性、相对性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犯罪心理具有不确定性,个体犯罪心理的发生在事先是不能唯一确定的,这是由客观环境的复杂性、主体心理的复杂性和主、客观互动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在不确定性视野下需要对犯罪心理概念进行再解读。不确定性给犯罪心理学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9.
在实际的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侦查人员有时会遇到使用普通的侦查方法无法使案件取得进展或突破而陷入疑难僵局的情况。疑难案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与案件本身的复杂程度、作案人的反侦查意识以及侦查人员的办案素质有关。运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审查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认定犯罪嫌疑人与排除无辜,是近年来解决疑难案件的新途径。经过大量实测案件的检验,证明此方法是科学、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在实际的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侦查人员有时会遇到使用普通的侦查方法无法使案件取得进展或突破而陷入疑难僵局的情况。疑难案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与案件本身的复杂程度、作案人的反侦查意识以及侦查人员的办案素质有关。运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审查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认定犯罪嫌疑人与排除无辜,是近年来解决疑难案件的新途径。经过大量实测案件的检验,证明此方法是科学、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间谍犯罪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间谍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是犯罪心理外化为行动。而间谍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内外在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进一步深入研究间谍犯罪心理的有关问题,对于确认间谍案件性质,打击和预防间谍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犯罪心理分析理论尚未发展成熟,正确地看待犯罪心理分析的作用,既不夸大又不否定其客观的价值,是侦查实践中正确运用犯罪心理分析的前提。研究者必须了解犯罪心理分析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客观分析犯罪心理分析的理论基础,在科学认识犯罪心理的基础上审视犯罪心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犯罪心理学结构”是在犯罪心理学界争议颇多的概念。笔者所理解的犯罪心理结构,是指犯罪主体在其人格演变过程中的某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组成的主体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它是一个多层互动,分级转换的结构,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受制于犯罪人的既有人格倾向,是在犯罪人既有人格倾向的基础上,受主体外部环境和内部状态的双重激活,双向选择的结果,是一个不断地进行着信息的吸收,反馈过程。  相似文献   

14.
俗称"测谎"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各类案件调查、侦破环节。正确运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案件侦破的关键。近年来,放火案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和人民生活。运用心理测试对一起放火案进行分析、测试,发挥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刑事案件调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犯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犯罪性的定义、特点和主要成分,认为犯罪性是指个人从事犯罪行为的心理倾向,主张用这个概念指成熟的、比较完备的犯罪心理或者典型的犯罪心理。犯罪性的成分包括自我控制水平低、犯罪动机、偏颇的价值观、消极的人生观和偏斜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6.
犯罪心理是指在众多的心理现象中,参与、影响和支配一个人发生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和成份。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这个定义是成立的。但实际上,现在还没有一种理论或技术能够把与犯罪有关的心理因素从人的整个心理世界中严格地分离出来。这首先是因为各心理成份之间是彼此渗透的,根本就不可能用一个明确的界限将它们划分开来。其次是任何一种有意识行为的产生,都是多种心理成份相互“协同”的结果。而在协同作用发生之前,很难单独将某  相似文献   

17.
犯罪心理痕迹、物质痕迹与串并案侦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心理痕迹是相对于物质痕迹而言的 ,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活动过程中 ,在现场暴露出来的某些带有意向的、具有稳定性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它是一种抽象的痕迹 ,在现场勘查中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直接采集 ,而是在现场整体情况中诸物证关系之间所反映出犯罪分子已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关于物质痕迹 ,从狭义角度讲 ,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 ,使造型客体与承痕客体之间产生接触作用或分离作用时在作用部位引起的具体的形象变化反映。两种痕迹之间是一种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抽象的犯罪心理痕迹 ,由于某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 ,在犯罪现场会自…  相似文献   

18.
目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过程论”理论的断阻与空白,严重地影响了本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为能走出这种认识的困顿,就籍犯罪,心理活动过程里不可缺少的“纵三数”与“横三数”系统为目来探讨犯罪心理现象的定数系统。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形成因素--典型个案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生活、学校教育、社会居住环境和情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决定性客观因素,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和减少未成年人形成犯罪的心理,走向犯罪。  相似文献   

20.
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动力系统 ,是研究青少年犯罪之关键。青少年犯罪心理之形成 ,是由于在不良的社会交往中 ,形成了某种不良的认识 ,从而导致相应的不当需要。不当需要与外界诱因相结合 ,则形成犯罪动机。强化起来的犯罪意识支配犯罪动机转化为犯罪行为。根据青少年犯罪心理动力系统形成之特点 ,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