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领航共和国命运之舟 千年帝制,一朝变幻。 晚清时期的血雨腥风,开启了从皇权帝国到民族国家嬗变的序幕,也让国人踏上了制度创新与法治求索的漫漫征途。然而,无论是清未的戊戌变法、仿行立宪,还是民国时期的政党政治、宪制探索,都由于缺乏稳固的政权基础而陷入绝境,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才为重塑法治奠定了根基。虽历经艰辛与曲折,法治终成领航共和国命运之舟。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其一是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个领域内形成依法治国的核心理念。在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发展,我国已经走上了法制化的进路。在此过程中,我们有成功的喜悦,也必然有代价的痛楚。所以我们需要在深化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建立起完善的法治体系,更新相关法律精神,建立相关理论的体系,这是在我国进入21世纪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3.
法治模式与中国法治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法治就成为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根据《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法治”(RULEOFLAW)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但未被定义、也不能随便就能定义的概念”。“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它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这些原则一般...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的法治建设,往往只注重法律法规的制定,而忽视法律精神的培育。法律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升华,无论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亦或是“法治就是公共秩序的存在”,人们应该更多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法律。中国要真正走上法治之路,培育出本民族的法律精神,首先就是要培养具有相当底蕴的法律文化。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的法治文明,不仅要发扬传统文化,也要吸收和移植西方的法律文化。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社会转型,为现代法治奠定了最深厚的基础。我们应该注意研究社会中促成人们合作、遵守规则的条件,因为那才是一个社会的秩序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六十年法治软环境之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之软当属意识层面,法治软实力构建应为法治软环境治理之必备;法治之硬体现为制度与机制,六十年历史可分两段,1949—1978与1979—2009;以经济为参照,前一段为计划经济,后一段是市场经济;以法为标准,乃法制与法治之分野。建国以来,立法成绩辉煌,法律制度日渐完备,但是国民的法治理念与法治意识并没有到位,本文从法治意识、宪政理念、以人为本法治观三方面为切入点,论述了我国国民的法治理念、法治意识、法律精神之缺失是为法治建设之瓶颈。  相似文献   

6.
西方法治精神和中国法治之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法治精神是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核心层的精神。西方社会的发展与法治精神休戚相关。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是人治精神一贯到底。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垂法而治”不是体现民主精神的法治观念,而是专制制度下把法律作为统治工具,仅仅区别于儒家学说的一种思想体系。社会主义的中国发生极端专制的“文革”决非偶然,这种“文革”,西方不可能发生。在中国这样一个历来缺乏法治精神传统的国度里寻找法治之路,需要我们的理论家拿出无畏的批判精神,需要我们的政治实践家的远见卓识。没有怀疑和批判,便不会有争鸣;没有观念的革命,便没有法治意识、法治环境。中国的法治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它的目标既是制度的,也是意识的。这个工程要达到规模效应,首要的是精神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有关国家政权与法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社会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体现为毛泽东思想中的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民主法制理论,第二个发展阶段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民主政治和法治理论。共和国六十年的实践探索,围绕着科学、民主、人权、法治这些基本问题展开,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要认真学习、正确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借鉴人类法学和法制经验的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8.
刘武俊 《中国法律》2008,(1):20-22,75-79
2007年,是中国法治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一年,也是法治中国与和谐社会交相辉映的一年。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了全面的部署,明确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刘武俊  Liao  Zhenyun 《中国法律》2006,(2):25-27,85-90
近年来,‘创新’已经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主旋律和中国法治进程的主题词,这突出表现在立法创新和司法创新之上。其中,就立法创新而言,‘物权法’的起草和公开征求意见、《治安管理处罚法》变处罚法为控权法、法规备案审查程序对遏制立法违法现象具有积极意义等,都为2005年的立法景观增色不少;就司法创新而言,以最高法院统一收回死刑复核权为主旨的死刑复核制度颇令人关注,影响性诉讼评选活动有望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相似文献   

10.
《法治与社会》2021,(4):11-13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治国理政须臾离不开法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在这一主旨思想的指导下,在全国各部门的接续奋斗之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巨...  相似文献   

11.
刘武俊 《中国法律》2006,(6):8-10,60-64
关注新闻就是关注明天的历史,解读新闻就是解读今天的社会。在即将辞别2006年的时候让我们共同疏理和回顾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法治新闻。  相似文献   

12.
程序公正是相对于实体公正的概念。按照当代“公正理论集大成者”罗尔斯的分类,公正包括实质公正、形式公正和程序公正三大类。实质公正是关于社会的实体目标和个人的实体性权利与义务的公正;形式公正是指严格地、一视同仁地依法办事;程序公正则是指在制定和适用规则的过程中程序具有正当性。实际上,形式公正是实质公正最初级的要求。特别是由于近代法向现代法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从形式平等向实质平等、  相似文献   

13.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治国理政须臾离不开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相似文献   

14.
到2009年,新中国走过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都是山乡巨变的六十年,法制建设的成就更是世人瞩目。但是,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并非一路坦途,而是与大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检察制度的创建与发展,更是明晰地展现了政治环境的印记。检察制度过去的六十年,文革成为一  相似文献   

15.
巫昌祯 《中国法律》2011,(6):26-28,87-89
一、回顾中国婚姻法六十年 中国婚姻法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下通过关键字讲述关键问题的方式解读婚姻法发展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傅达林 《检察风云》2014,(21):14-16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法治建设驶上“快车道”。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建设法治中国”,从法治“新十六字方针”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执政党力行法治的思路清晰可见。10月20日到23日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勾画出未来法治中国的新蓝图。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中,理论界有法治的本土化与现代化两种说法,其着眼点都在于造就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法治社会,只是二者关于法治社会构建的路径不同。笔者认为,就中国的法治而言,本土化与现代化并非两个相对的概念,本土化指的是我国构建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8.
19.
从道德视野谈中国法治之路──中国法治的体认杨解君法治优于人治,此乃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人类生活现实,在法治与道德间,究竟谁优谁劣,迄今为止仍无定论。今天,在选择法治之路上,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我们不得不解决的难题之一。一、法...  相似文献   

20.
2011年3月10日,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经历30多年的艰苦努力,一个由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组成的法律大厦正式竣工,世界为中华法治的标志性工程隆重剪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