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法的基本原则问题不但是刑法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也是刑事司法中具有指导性和统帅性的问题,历来为法学家和法律工作者所关注。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在充分认识犯罪与刑罚规律的基础上确定的,它反映着刑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特点,对刑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制定刑法和适用刑法必须遵循的准则。1997年3月14日经由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修订和颁布,将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97年刑法),设立专条将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法定化,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法律面  相似文献   

2.
切萨雷·贝卡里亚是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刑事古典学派的主要创始人。1764年因其写成《论犯罪与刑罚》一书而闻名于吐。在该书里,贝卡里亚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的刑事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的刑法基本原则,从而为资产阶级刑法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被资产阶级学者誉为“刑法之父”。“罪刑相均衡”,后世称为“罪刑相适应”,是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  相似文献   

3.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在基本原则的问题上,新刑法一改原刑法避而不谈的消极态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我国刑法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罪刑相当原则。这三条原则的确立,基本结束了刑法理论界长期以来对基本原则认  相似文献   

4.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起源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某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犯罪和处什么刑,均由法律明文规定,即所谓:“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者不处罚”。这里的“法”字,是指广义的刑法,即不仅包括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罪刑法定原则首先是作为一种思想或主义登上历史舞台的,在东方和西方都有一个渐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西方,最早以文字形式记载这一原则的是拉丁文 Nullum crimen sine leqe,mulla poena sime lege。但这并意味着古罗马法中就实行罪行法定原则。罪刑法定的早期思想渊源,一般认为是1215年英国大宪…  相似文献   

5.
罪刑均衡论的兴衰与罪责刑均衡论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罪责刑均衡"与"罪刑均衡"是两个本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后者是二百年前西方刑事古典学派提出的刑法基本原则。但是,至今仍有学者将"罪刑相适应"当成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加以论证,在一定程度上对司法实践产生了误导和不良影响。"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我国1997年《刑法》的一项崭新创举,解读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基本原则,应从罪责刑的基本概念、罪行与法定刑的关系和刑事责任与宣告刑的关系上去把握其精髓。  相似文献   

6.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关于定罪量刑的一般准则。它是刑法特有的,并贯穿于全部刑法、能够体现刑法基本精神的原则,是刑法的核心和灵魂。修订后的刑法在条文中明确规定了三项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7.
罪刑相适应原则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刑法第五条规定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但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并不科学而坚持罪刑相适应原则。这一争执发端于如何处置刑罚个别化问题。如何处置刑罚个别化又涉及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形成和刑罚个别化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关系两个问题。弄清后两个问题便可得到罪刑相适应原则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争执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罪刑相当亦称“罪刑柙适应”、“罪刑均衡”,一般是指根据罪刑危害性的大小决定罪刑轻重的刑法原则,是我国刑法几大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9.
新刑法对基本原则的规定无疑对理论上基本原则的研究有着重大影响,但它决不是理论纷争的终结,而恰恰是开始。毕竟实践检验理论而理论要指导实践。依刑法基本原则标准——为刑法所特有且贯穿全部刑法,观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并非刑法基本原则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一般原则,显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并不与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处于并列地位,而是高于后二者。这已为刑法界认同。所以本文并未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视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相当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是三权分立论和心理强制说。其基本内容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处罚。罪刑相当原则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都存在较大争议。罪刑法定原则与罪刑相当原则在价值取向上、立法要求上、司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冲突和协调。罪刑法定原则与罪刑相当原则在我国新刑法上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但在司法上,有一些问题也必须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现行刑法第 3条规定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依照法律定罪处刑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不得定罪处刑。”这是罪刑法定原则首次在我国的法典化 ,在国内外受到高度关注 ,认为这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体现了刑法对公民权利和个人自由的保障 ,符合法制文明的发展潮流。但我国一些学者也意识到这一原则在实践中的贯彻问题 ,指出“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 ,在我国刑事立法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但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 ,则任重而道远。这里既有立法不断完善的问题 ,更须在司法付诸艰苦的努力。”事实正如此 ,新刑法施行四年多…  相似文献   

12.
“罪刑相适应”,是我国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刑法不但反映了犯多大的罪,便受多重的处罚,使罪刑相适应;而且对每个具体罪名都规定了轻重不同的法定刑,使其互相协调。只有坚持“罪刑相适应”的原则,才能使犯罪分子受到公平合理的处罚,从而使刑罚达到应有的效果。然而,在我国现行的刑事立法中,也还存在一些罪刑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地方。笔者拟就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刑法修正案(八)》已在民众的呼声中顺利通过,但对于理论界和实务界来说依然任重道远,如何论证和理解法律规定成为关键。以风险刑法理念作为理论基础创建的危险驾驶罪必须合理解决罪刑法定原则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契合问题,以彰显以人为本的现代刑法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和理解犯罪构成,并检验刑事法律后果,从而提出可行性的立法和司法方案。  相似文献   

14.
理性主义的刑法价值趋同和刑法技术化是刑法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刑法应树立起“市民刑法”现,并以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刑罚人道为原则构筑起具有“形式合理性”的现代刑法体系。感性主义与本土刑法文化也对刑法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进行反思并力求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严打”刑事政策与“罪刑法定”原则是根本对立还是和谐统一 ,是刑法学界争论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对“严打”刑事政策与“罪刑法定”原则的终极追求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涵 ,“严打”刑事政策的基本要求的论述 ,提出“严打”刑事政策与“罪刑法定”原则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指出贯彻“严打”刑事政策中的偏差并不等于该政策本身违背刑法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新刑法首次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即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新刑法的这一规定为公民的自由、权利与国家刑罚权之间划了一条明确的界限,它是刑事立法史上的一座  相似文献   

17.
转化型抢劫的实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化型抢劫是指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聚众“打砸抢”等行为过程中 ,具备法定的情形 ,而以抢劫罪论处的犯罪。由于此种犯罪并非典型意义上的抢劫罪 ,而我国刑法又把这种犯罪以抢劫罪论处 ,所以我国刑法对转化型抢劫的规定与其所确立的“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发生了冲突且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情况正好反映了这种冲突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刑法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 ,是我国刑法实现立法公正和司法公正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它不仅是一项立法原则 ,也是一项司法原则。这一原则在立法和司法层面上有着不同的含义 ,即立法层面的罪刑相当和司法层面的责刑相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罪刑法定的思想和法律渊源探讨了罪刑法定原则由绝对罪刑法定主义向相对罪刑法定主义转变的历史发展 ,指出 ,罪刑法定不仅是刑法价值取向问题 ,而且也存在一个立法技术设计问题。立法技术设计主要涉及立法和司法裁量的关系。我国刑法从立法上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 ,这是刑事立法的重大发展 ,但作为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的要求绝不仅仅是法典化 ,而且要在整个刑法运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 ,新《刑法》第 5条所规定的不是简单的罪刑相适应原则 ,而是以刑事责任为纽带 ,把罪行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个别化原则有机结合起来 ,使刑罚的运用既注重犯罪行为又兼顾犯罪人 ,使刑法做到了公正与功利、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