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决不是西方特有的现象和专利品。因为在“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面,都有一些那怕是还不大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因为在每个民族里面都有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产生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空想主义,就是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他在这里讲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形成的民族。根据列宁和斯大林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旧式民族必然要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民族。但是从民族的四个要素来讲,社会主义不会使民族特征消失,而是它充分发展繁荣的时代。我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内民族关系已明显地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本文力图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诸方面来反映并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成果及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政策咨询     
原著撷英“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本质上的特点,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共同宝库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在这个意义上,一切民族,不论大小,都处于同等的地位,每个民族都是和其他任何民族同样重要的。”(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第700页。“马克思主义者坚持民主集中制,但是民主集中制不仅不排斥地方自治和具有特殊的经济和生活条件,特殊的民族成分的区域自治,相反地,它必须要既要求地方自治,也要求区域自治。”(列宁,《…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的《札记》中的《礼运》篇,有一段关于所谓“大道施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情景的描述。尽管它是藉古代传说而附会的一种社会理想,但是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一代代的先进思想家,成为他们为解救人类社会苦难而热烈向往以至追求的最高目标。现代史学界,把它视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的优良传统。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是与其文化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的需要;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社会思想优良传统的“大同”理想,也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一个内在因素。本文意在简要回顾一下这种关系,以有助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人类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美好社会——共产主义奋斗不息。“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列宁说过:“剥削的存在,永远会在被剥削者本身和个别‘知识分子’代表中间产生一些与这一制度相反的理想。”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阶级社会,出现过发达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阶级的产生和剥削形式的更替,  相似文献   

5.
我和《思想战线》结识,算来已十易寒暑了。1981年秋,史学、民族学编辑何耀华君向我约稿。他说,你还不曾在我们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写一篇如何?言语间情真意切。在何君敦促下,我写成一篇题为《民族问题理论新探》(以下简称《新探》)的论文,《思想战线》1982年第一期给我发表了。是时,正值理论界拨乱反正。一些似是而非的极“左”认识都翻了个兜。我在《新探》中,对几个民族理论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例如在确认民族问题是革命问题一部分的论述中,同时指出民族问题也有自己的矛盾特殊性亦即相对独立性;又如,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当重新认识列宁关于“两个民族”、“两种民族文化”的论断。《新探》的第五部分,  相似文献   

6.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21年3月俄共(布)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 ,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发生重大转变 ,后人把它称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对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历来都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意见认为 ,列宁晚年放弃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 ,从科学社会主义转向民主社会主义。这是一种曲解。另一种意见认为 ,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 ,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同各种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它是列宁社会主义思想走向成熟的表现 ,是列宁思想理论的精华 ,是列宁主义的重要标志 ,是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列宁晚年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只能就编写《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一书所涉及到的几个问题 ,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一、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思路被忽视的原因在读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 ,邓小平曾讲过这样一段话 ,他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对列宁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探索 ,邓小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实际上 ,列宁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究竟怎样评价列宁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呢?这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理论界多数学者认为列宁提出的商品经济思想只限于过渡时期,否认列宁提出过社会主义阶段存在商品经济的思想。他们认为提出社会主义阶段存在商品经济思想的是斯大林而不是列宁。我觉得这个论断值得商榷。 第一,我认为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有无商品经济的认识前后是有根本变化的。 有些同志援引列宁的一些言论,以证明列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消灭商品经济”的观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或正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方面产生出巨大的力量,前景是非常乐观的。但在此巨大的潮流面前也还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择其要者,一曰“不能”,二曰“速成”,三曰“迷惑”。本文就这三种思想略谈点看法。“不能”,是说我国经济落后,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按照列宁《论我国革命》中的思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不仅有可能首先夺取政  相似文献   

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关于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概括起来不外乎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1.
这次访欧,首站是俄罗斯。到俄罗斯有一种“朝圣”的感觉,因为那是列宁的故乡,那里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尽管莫斯科机场的过关速度和服务质量,难以令人满意,但进入森林环抱中的莫斯科城,我的精神为之一振。徜徉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俄罗斯民族之大气、文化积淀之深厚、建筑风格之独特,处处都可感受到。一些宏大的建筑更显示着往日的辉煌。在莫斯科,我们参观了红场、列宁墓和克里姆林宫,在我们心目中那可是圣地。列宁墓庄严肃穆,卫兵守护左右。尽管苏联解体,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剧变,列宁开创的事业被葬送了,但从参观瞻仰列宁墓…  相似文献   

12.
列宁建设无产阶级先进文化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史上,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两种民族文化学说、无产阶级文化的党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理、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以及“文化革命”等观点,形成了无产阶级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13.
云发〔2006〕2号(2006年2月24日)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是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对提高群众素质,振奋民族精神,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全省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公益性文化事业呈现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全省公益性文化事业整体发展不平衡,事业经费缺乏、设…  相似文献   

14.
列宁晚年口授的五篇文章中 ,对文化建设问题展开了集中的阐述。本文结合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对列宁关于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划时代的任务、和平的文化组织方式、文化建设与制度转变的关系等思想进行了再认识 ,并结合历史经验探讨了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生命,邓小平对这个问题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就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备民族得到发展繁荣恩格斯指出,民族平等的含义只能是消灭阶级。列宁把消灭阶级引伸为实现社会主义。邓小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发展了列宁的思想,他明确指出,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才能得到发展繁荣。他说:“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列宁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所解决的四个重大历史课题:一,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二,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问题,列宁的思想有一个从“共同胜利论”到“一国胜利论”的转变发展过程;三,革命胜利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问题,文章指出列宁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就多次提出并尽快实现了重点转移;四,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方式、方法的问题,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列宁提出了保证“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方向的几条原则。文章还简述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17.
关于共产主义划分阶段的问题,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有一个过渡时期的思想。列宁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预见到社会主义逐步发展为共产主义的时期将有阶段的划分。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遵循列宁的“分阶段”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分阶段的问题,做了分析,1957年1月他指出:“说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进入是进入了,但尚未完成  相似文献   

18.
十月革命后,关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列宁是在两种意义上来谈论的。一方面,列宁从狭义上来谈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认为政治是阶级斗争。他说:“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列宁选集》第4卷第370页)另一方面,列宁从广义上来谈论政治,把政治看作是经济建设。他说:“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供应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同上,第370—371页)列宁还谈到这两种政治的更迭:“我们走向战胜自卫分子的每一步都会使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同上,第370页)列宁指出有“经济方面的政治”,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列宁一方面说:“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同上,第441页)另一方面又说:“自然,我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希望我们少搞些政治,多搞些经济。”(同上,第444页)他认为:“今后最好的政策就是少谈政治。”(《列宁全集》第31卷第466页)就字面  相似文献   

19.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包括一定的经济关系,也包括一定的思想关系的综合体。“资产阶级民族”这一提法揭示了这类民族的经济关系,也揭示了这类民族的思想关系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恩选集》第1卷第255页)。列宁在谈到民族的产生时说,“这个过程的领导者和主人翁是商人资本家,所以这种民族联系的建立也就无非是资产阶级联系的建立。”(《列宁选集》第1卷第22页)可见,在资产阶级时代形成的民族,其社会经济形态是资本主义的,在其形成过程中,资产阶级充当了领导者,资产阶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宏大的战略眼光,善于从战略高度把现实斗争的实践和未来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战略上考虑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方法。然而从世界历史的视角看,这个理论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是一个“世界历史的事实”。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从社会历史发展和世界文化交往来看,历史的发展打破了以往各个国家民族的封闭状态,代之以交往的普遍化,形成了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有机整体。列宁说过,世界历史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