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巴黎专电 五年一度的法国国民议会选举将于三月十六日举行。这是法国社会党执政以来进行的最重要的一次全国性选举。这不仅对法国各派政治力量是一次重大考验,而且关系到法国今后政局的变化。 议会竞选运动虽然二月二十四日才正式开始,但竞选的帷幕早已拉开。新年伊始,各党派领导人就纷纷投入了紧张的竞选活动,开始全国竞选旅行,从阿尔卑斯山麓到大西洋之滨,从加来海峡省到地中海海  相似文献   

2.
由于两极国际格局的终结,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矛盾突出起来了,人民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国内,政府几乎都遇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日本七月十八日众议院选举的结果表明,日本也不例外。这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选举,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日本从冷战时期政治格局向冷战后时期政治格局过渡的开始。就此,我们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冯昭奎先生,请他谈谈对这次选举的看法。现将这篇专访以及介绍自民党一党执政38年和三个新党的文章刊载于此。  相似文献   

3.
由于两极国际格局的终结,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矛盾突出起来了,人民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国内,政府几乎都遇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日本七月十八日众议院选举的结果表明,日本也不例外。这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选举,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日本从冷战时期政治格局向冷战后时期政治格局过渡的开始。就此,我们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冯昭奎先生,请他谈谈对这次选举的看法。现将这篇专访以及介绍自民党一党执政38年和三个新党的文章刊载于此。  相似文献   

4.
由于两极国际格局的终结,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矛盾突出起来了,人民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国内,政府几乎都遇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日本七月十八日众议院选举的结果表明,日本也不例外。这是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选举,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日本从冷战时期政治格局向冷战后时期政治格局过渡的开始。就此,我们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冯昭奎先生,请他谈谈对这次选举的看法。现将这篇专访以及介绍自民党一党执政38年和三个新党的文章刊载于此。  相似文献   

5.
11月27日,台湾举行了四年一届的地方县(市)长选举投票,选举结果在23个县(市)长席位(包括福建沿海的金门、连江两县)中,国民党获得15席,民进党获得6席,无党派人士获得2席,基本维持了原有格局——国民党占三分之二,在野党派占三分之一。但由于此次选举是台湾1991年5月终止“动员戡乱”之后和国民党当局开始实行“多党政治”的情况下首  相似文献   

6.
巴各种政治力量目前仍普遍希望尽快完成议会选举,以使巴局势能走向稳定经过连续3天的会议,巴基斯坦选举委员会1月2日宣布,原定于1月8日举行的巴国民议会选举和省议会选举将推迟至2月18日举行。尽管对推迟选举持不同看法,但巴主要政党均表示将参加选举。  相似文献   

7.
刘裕灿  于明 《学理论》2012,(35):18-19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农村选举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农村选举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民主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针对农村选举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推进农村基层选举制度,更好地进行农村自治,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客观地说,香港还没有出现一般意义上的政党政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立法会选举顺利完成后,新一届立法会成员已从10月1日起开始行使基本法赋予的职权。这次立法会选举呈现出一些新的情况,由此可以洞察香港政治的新生态。两大阵营参选的主打牌相同香港政治势力的分野不是以社会成分来定位,而是以与特区政府的关系来定位。据此,香港的政治势力分为建制派(即  相似文献   

9.
现代西方主要国家通过政治选举来表明对民主政治的承认和公民权利的尊重。政治选举是由政党推动的。西方各国因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差异,政治选举具体程序和机制设计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选举制度。不过,西方国家对选举的价值意义和一般原则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互为影响,而且政治选举实施效果影响民主政治的品质。21世纪以来西方政党制度为政治选举的强力所扭曲,遇到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虞崇胜 《团结》2011,(3):23-25
众所周知,民主政治,选举第一,没有普遍平等的选举,民主政治就是空话;选举政治,差额为先,如果候选人没有差额,选举就是走形式,民主也就是假的。关于差额对于选举的重要意  相似文献   

11.
张磊 《学理论》2010,(1):36-36,128
选举制度作为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石,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的产物。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的选举制度进行了梳理,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选举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民主实践的两种重要形式,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构成了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尽管存在形式上的差异,但是彼此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也不存在主次与优劣之分。无论是协商民主还是选举民主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任务,只有建立起二者的衔接与互动机制,将选举与协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作为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两大主体内容,在不同的制度框架内具有不同的本质意蕴。本质相同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具有一些形式上的差异,因此,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需要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调发展。实现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协调发展,既需要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能力,也需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制度内容与表现形式,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以权威性和普遍性为基本原则,将选票转换为席位的政治机制,现代选举制度在其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产生了极其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影响.相对于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国家,菲律宾的选举制度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本文将对菲律宾的选举制度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与选举有着必然的联系,选举是民主的本质.选举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实践,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础.选举制度是目前我国民主程度最高的一种政治制度,我国农民主要通过村委会选举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村委会选举制度理所当然也就成为农村基层民主的有效表现形式.对于河南兰考连续多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回顾给人的启示在于,尽管限于我国农村的历史、社会条件和大多数村民政治参与水准,村委会选举结果与成熟而富有质量的民主政治结果相较,尚存在诸多局限,但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是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实施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则是毫无疑义的,应当坚定不移地将其推向完善.  相似文献   

16.
国际要闻     
《瞭望》1995,(49)
波兰全国选举委员会11月20日公布总统选举结果:波兰民主左派联盟总统候选人、社会民主党主席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第二轮总统选举中以51.72%的多数选票击败现任总统瓦文萨,当选为波兰共和国总统.瓦文萨的得票率为48.28%.11月25日,克瓦希涅夫斯基宣布退出社会民主党并辞去党内一切职务.他说这样做,“是为了平等而无偏见地对待所有政治伙伴”.  相似文献   

17.
选举竞争不但勾心斗角,选举腐败也层出不穷。美国参与选举腐败的行为主体有集体性的利益团体,也有单独作案的个体选民,在腐败形式上表现为故意制造选民缺席投票、贿买选票、选举作假等。美国选举中的腐败问题是钱权交易系统化过程的表现,政治献金成为催生选举腐败的重要推手。虽然美国从立法上对选举中的政治献金作了比较严格的限制,但在司法实务中受到联邦法院判决的影响,政治献金一直未能从选举腐败中杜绝,利益的牵扯及利益集团的操控导致美国的选举腐败禁而难止。  相似文献   

18.
选举民主的合法性功能问题一直是西方政治学争论的焦点。对选举民主的结构要素及其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分析揭示出,选举民主为政治合法性的建构提供了"多数者同意"、"竞争性选举"和"择优性授权"三方面的合理依据,因而选举民主可以增强政治合法性;然而,选举民主在政治合法性的建构上存在"同意困境"、"规则困境"和"绩效困境",因而选举民主的合法性建构功能是有限的。辩证地看待选举民主的合法性建构功能有助于理解民主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合法性建构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选举与公共政策:美国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西方国家民主实践中 ,选举是各种政治行为当中普通公民控制政府最为有效的制度化工具。同其它政治行为一样 ,公民通过选举参政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政治意愿 ,控制政府行为 ,使公共政策以民意为基础 ,这一过程也正是政府合法性的最重要源泉。而在选举与公共政策的关系问题上 ,历来争论颇多。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选举政治的历史考察 ,从另一种角度探讨美国选举对政府政策的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20.
各国政党治理模式都是国家层面的政党治理模式与政党层面的内部治理模式的复合体。英国作为现代政党发源地,长期以来视政党为私人组织,国家法律对政党奉行默认态度,实行政党自治;但2000年英国《政党、选举及全民公投法》开始全面而严格地规范政党注册、政治捐款、竞选开支与选举活动。这意味着英国政党治理模式的重大转变,标志着英国开始推行政党公共选举活动法制化,对政党进行"法律择要规范",同时保留政党内部自治传统。就英国两大政党内部治理模式与特点而言,工党内部治理奉行多元民主基础上的中央集权,重视党的民主性、整体性、代表性与社会性,依章依规治党;保守党内部治理则犹如公司治理,奉行寡头统治与领袖集权,主要按政治惯例与政治伦理行事。这说明国家法律对政党组织属性定位决定着该国政党治理的基本模式,但政党组织原则、党内关系等决定着该党内部治理模式与特点,世界范围乃至一国之内不同政党的治理模式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