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第17条的诞生 《残疾人权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作为一个多国、多组织机构集体协商的文本,历经了4年8次开放、集中、紧张的讨论.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公约》文本,从2003年最初的工作小组文本(working group text)到2006年8月第八次特设委员会全体投票表决通过的版本,这中间也不断改变着它的模样.  相似文献   

2.
韩健 《桂海论丛》2010,26(3):47-49
党章第六条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在新时期里无论从党对党员的要求,还是党员对党组织和党的事业所承担的政治责任来说,现行的入党誓词都需完善,应增写"行使党员权利"这一内容。  相似文献   

3.
李敬 《中国残疾人》2016,(11):40-41
一、《公约》第二十条的诞生和核心要义 《残疾人权利公约》的集体协商中有过4次对这一条款的讨论,各国代表的讨论主要聚焦在这一条和其他条款的区别、是否确实需要这一条款独立存在及如何理解个人行动能力及其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上海机关动态》2009,(6):15-18
保障党员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和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目标。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面推进,切实维护和保障党员权利、健全党内各项民主制度的工作正不断取得制度化、规范化的成果。在司法领域,保障公民的权利包括实体法上和程序法上两条保障途径。在党内讨论保障党员权利的问题上,我们应该也可以找到这两条途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很多情况下,程序权利优先于实体权利。本文试对程序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党员的救济权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背景 《残疾人权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倡导和起草的过程中,参与者们最常说的两句话是:1.这部《公约》并未创造任何新权利.是的,从权利内容看,这部《公约》似乎没有创设任何新权利,但是,在探索抽象权利如何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这部《公约》确实为残障者“平等”进入主流社会,设计了很多特别的、只适用于残障社群的、新的权利实现方式.2.这是一部确定残障者主体地位,体现权利范式转化的法律,即从权利的客体转换为了权利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2008年4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这是新一届的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第一部法律。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共有九章六十八条,主要增加了对残疾人权利的  相似文献   

7.
李敬 《中国残疾人》2016,(12):34-35
一、《公约》第21条讨论中的焦点 《残疾人权利公约》在讨论过程中,对第21条表达意见的自由和获得信息的机会(起草文件中这一条的位置是第13条)的法律渊源来自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各方没有异议.大家总体上认为:这一权利归属公民权利政治权利类.但是,与会者们也充分认识到,如果残障社群要和普通大众一样,有自由且充分的意见表达机会,需要额外的社会支持和辅助,而这也让这一权利披上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外衣.  相似文献   

8.
《中国残疾人》2007,(4):6-7
《残疾人就业条例》已经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总理温家宝二○○七年二月二十五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88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其他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9.
宁黎黎 《人权》2007,(3):38-40
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残疾人就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于2007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为保障残疾人权利而出台的又一重要法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时事资料手册》2008,(3):122-123
亮点一:禁止歧视残疾人 中国政府已签署的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规定,缔约国应当禁止一切基于残疾的歧视,其内涵不限于教育、就业等歧视,还包括拒绝为残疾人提供合理便利等情形。基于此,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禁止侮辱、侵害残疾人。禁止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其他方式贬低损害残疾人人格。  相似文献   

11.
残疾人保障是中国人权事业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古代的残疾人保障,是建立在家国秩序下的一种慈恩模式.近代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受西方的影响,中国残疾人保障形成法治秩序下的一种权利话语模式.目前,国际人权法视角下的残疾人保障,重点拓展了“社会维度”,对中国今后的残疾人保障思路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俄罗斯,有关残疾人的国家政策有着很长的历史。1995年,俄联邦《俄罗斯社会保护残疾人法》修订的这一年是一个转捩点:残疾人就业的一般权利得到官方的确认。  相似文献   

13.
孙祥 《求索》2014,(5):26-31
福柯晚期对权利的强调与其早期对权利的批判立场看似难以调和,实则一脉相承,代表着超越既有权利理论的宝贵努力。一方面,他认为传统的自由主义权利虽然可以有效制约国家权力,却无力对抗规训权力这一现代权力形式,反而沦为后者附庸。另一方面,正是传统权利的这一不足,福柯期待着一种足以对抗现代权力的新型权利。此种权利具有差异性、日常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尽管在理论层面可以消解现代权力对个体的压迫,但在现实层面,则面临实施之后权利诉求激增、社会成本加重、秩序瓦解等一系列困境,最终,这一新型权利不仅无力对抗规训,甚至将个人自由置于更大的险境之中。  相似文献   

14.
权利冲突的解决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的法治建设中,权利冲突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和突出的法律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司法审判、行政执法和日常生活中。权利冲突是指权利主体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与相对一方的权利相互矛盾或抵触的法律现象,解决权利冲突的原则包括权利不得滥用、基本权利优于非基本权利、利益衡量和平衡原则。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权利冲突的解决时,学者们一般主张权利位阶论或权利平等论。其实,两种观点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权利冲突。解决权利冲突实际上是重新界定权利之间的关系,重新厘定权利的边界和范围。  相似文献   

16.
从制度困境的角度剖析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一、制度缺失使残疾人参与共享机会不均等制度困境的首要表现是制度的缺失。随着改革开放,在利益分化和重组过程中,制度在新旧交替之间难以避免缺失,导致残疾人在权利保障上的不公正,并最终影响社会整体公正性。制度顶层设计对残疾人参与权利保障重视不够。政府的制度顶层设计不但要规定残疾人的权利,更重要的是保障其权利的可获得性。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记者 《人权》2007,(2):36-39
2006年12月13日,第61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审议并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为了保护残疾人权利而专门制订一部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这在联合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国际社会为保护和促进残疾人人权及发展而做出的最新努力。2007年3月30  相似文献   

18.
前言体育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每个人的生活都具有重要价值。残疾人体育是残疾人增强体质、康复身心、参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人们认识残疾人潜能与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共进的独特渠道。发展残疾人体育,对于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推动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残疾人体育重在参与,这是残疾人的一-项重要权利,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从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解释服务型政府的行为限度有一定的缺陷,以公民基本权利为视角的法学方法可以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解决这一难题作出贡献。按传统的权利划分法,公民基本权利可分为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这两类权利为服务型政府的行为限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政府对公民的消极权利应尽量尊重,行为以实现社会安定和公共利益为限;对公民的积极权利,应根据社会权利的性质和权利主体类型承担某些"即时实现"的义务,在深度上则以保护"人性尊严"为限。  相似文献   

20.
权利可以分为公权利和私权利。法律社会化的趋势在促使社会法这一法域出现的同时 ,还导致了公权利和私权利的渗透和融合及混合权利的产生。混合权利强调对个人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国家利益保护的平衡 ,其实质体现了国家公权力的干预。知识产权的运行本体和运行过程无不散发出这种新型的混合权利的特质。明确知识产权所具备的公权利和私权利的双重权利属性 ,对于知识产权法的定位和基本原则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