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1945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使得苏联的国家利益受到了威胁,苏联以国家利益至上为根本出发点和最高准则,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和着眼点,不断地调整其对华政策。这种政策呈现出相对稳定的阶段性、多重性、矛盾性,对中国的民族战争产生了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2.
1949年底毛泽东访苏时,曾向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表达了自己的委屈。这种委屈和不满,并非来自20世纪30年代以王明为代表的、具有留学苏联背景的"左"倾教条主义中央的排挤和打击,而是对抗战结束后苏联对中国革命的态度不满。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苏联出于其国家利益的考虑,对中共态度冷漠。在1948年国共两党决战进入关键阶段之时,毛泽东多次提出访问苏联以就中国革命若干重大问题与苏联商讨,均被其婉拒。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时,苏联仍然出于国家利益考虑,力促国共和谈。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毛泽东对苏联的不满,也为日后中苏关系破裂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3.
中东路事件中共产国际的策略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慕向斌 《理论学刊》2003,2(3):104-108
由于共产国际建立的特殊性,联共(布)始终执其牛耳.在初期它还能和各国共产党平等地讨论问题,列宁逝世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面对世界革命利益和苏联国家利益的矛盾,共产国际往往维护苏联国家利益,结果给兄弟党的革命造成负面影响.共产国际在中东路事件中采取的策略就是以苏联国家利益为核心的表征,它一方面加速了中共党内持不同政见者同中共中央的分裂,另一方面导致中共中央第二次"左"倾冒险主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1945年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这一行动不仅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历史进程,而且对抗战胜利后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苏联出兵东北既有美英等国方面的原因,也有苏联自身国家利益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抗战胜利前后,为了获取战后在远东的国家利益,在和美国的妥协和较量中,苏联对华实行了与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相呼应的"扶蒋非共"自相矛盾的政策.一方面与美国竞相抢夺在华利益;另一方面既承认国民党政府存在和接收东北的合法性,又限制其接收东北,既贬低和限制中共,又暗中支持其接收东北.这种政策明显暴露出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直接影响了解放战争时期苏联的对华政策,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陆续派出一批骨干赴苏联学习军事和政治理论,以此推动中国革命发展。苏联也希望通过对中共干部进行培训来保卫苏联的国家利益,尤其是应对日本的威胁。这一时期接收中国留学生的苏联院校主要有莫斯科东方大学、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和伏龙芝军事学院与东方大学合办的短期军事速成班,学员范围涵盖了中共和红军的各级干部。这一时期的留苏教育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支援了中国革命,同时也存在教学内容脱离中国国情、师资严重缺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是冷酷无情地单纯追求苏联的国家利益,还是坚定地以无私革命理念指导中国革命?其实共产国际——或者说苏联的领导人自己也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在制定对华政策时,他们总是同时混杂着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双重目标。共产国际一方面宣布要铲除国民党右派的老巢,另一方面在执行策略上又三令五申:一、不许破坏联合战线;二、一切都要经过国民政府;三、不许代替(国民党)左派之领导地位。不难看出,共产国际的这个战略方针和执行策略实际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根本就是一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立即拉开帷幕。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当时既是苏联国家利益的代表,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领导人,他怀着复杂的心态,以及从自身的利益关系考虑,采取种种做法,力图影响这场关系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当这场大决战尘埃落定时,斯大林尽管有所保留,还是较为诚恳地对他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做了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立即拉开帷幕。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当时既是苏联国家利益的代表,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高领导人,他怀着复杂的心态,以及从自身的利益关系考虑,采取种种做法,力图影响这场关系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当这场大决战尘埃落定时,斯大林尽管有所保留,还是较为诚恳地对他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做了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苏联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对华政策,从而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共嚣张气焰,使蒋发动内战更加肆无忌惮.一、要中共交出武装,向蒋介石妥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本该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共产党,帮助中共夺取全国政权,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既可以保证苏联东部的安全,又可以扩大社会主义阵营.但是,苏联不是这样.因为,在战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以斯大林为代表的一些党的领导人存在着严重的右倾思想,悲观地估计人民群众的力量,过高地估计资本主义的势力,害怕美帝国主义,害怕原子弹,害怕马上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担心苏联与美国直接冲突.他们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同帝国主义国家实行妥协,主要是苏联同英、美之间的妥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不仅停止了武装斗争,而且解散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起来的强大的人民武装,以换取一些选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初期在雅尔塔协定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背景下,苏联基于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和美国对华政策以及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对我国东北问题采取双重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后期,苏联参加了对日作战,这不仅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而且对国共两党争夺东北产生了很大影响,进而相当程度影响了国共两党命运的发展。重新回顾和审视这一段历史,有助于加深对解放战争国共两党斗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苏联出兵东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的消亡,并帮助中国人加快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我们也看到,苏联由于当时自身处的国际环境十分复杂、险恶,苏联出兵东北不仅出于避免采来美国势力对其国家安全的威胁,而且是以从中国获取一定利益为前提条件的,因而使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大国主义倾向和民…  相似文献   

13.
李兆杰 《党建》2021,(7):90-94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对外交往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交往之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是遵义会议后,党逐步减少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开始独立思考国际问题和国际局势,并独立制定方针政策、自主谋求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4.
马保奉 《党史纵横》2007,(10):32-35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至1991年末苏联解体,42年间中国与前苏联保持了"同志"称呼.两党、两国关系曾由友好变成敌对,1989年后逐渐恢复了国家正常关系.在双方关系恶化时期,"同志"称呼经受了"严重考验",但基本上是勉强维持了这一称呼.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中俄国家领导人和外交人员之间的称呼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5.
苏联改革从赫鲁晓夫时期开始到戈尔巴乔夫时期结束,以苏联解体而告终。这场改革之所以失败受诸多结构因素的影响,其中传统结构中的因子,社会结构中的阶层利益,国家结构中的民族问题,以及国际结构中的和平演变等结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改革中忽略了结构的对称性和平衡性,最终导致了苏联改革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曾经取得辉煌成就的苏联共产党之所以败亡,是因为在苏联共产党内部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正是由于他们为维护自身的利益,置党、国家、人民的利益于不顾,专权保守,贪婪腐化,使苏联共产党日益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最终导致亡党亡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全面抗战时期,苏联基于国际主义道义和维护其国家利益的双重考虑,于不同的阶段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了中国不同程度的援助。同时,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援助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包括财政、军事物资以及军事人员的支援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而这种政策的背后原因,有苏联基于其东北亚战略安全的考虑,也有国际惯例与国际形势的因素,同时还有来自国民党的阻挠与英美等国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全面抗战时期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援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抗战时期,苏联出于国际主义援助和确保其国家安全利益的双重目的,在大力支持国民政府抗战的同时,对中共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给以援助,包括提供了140余万美元的财政资助,制订了向中共提供武器装备的计划,通过开设医院、提供急需药品和安排干部赴苏治疗来改善中共的医疗卫生状况,在苏联国内和中国的新疆建立政治和军事院校为中共培养人才,等等。苏联的援助对于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7,(7)
中苏关系是20世纪新中国成立后最复杂的双边关系,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像苏联一样在政治制度、经济等方面对中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便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但是1969年中苏关系破裂。究竟什么原因使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仅仅维持了这么短的时间,是国家利益,还是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亦或是两国领导人的原因?本文试从地缘结构方面来分析中苏关系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1945年,斯大林通过雅尔塔会议关于远东问题的"秘密协定"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对华政策。他选择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结盟,以实现苏联在华的一系列现实利益。1949年初,以米高扬秘密访华为标志,斯大林将对华关系的主要对象由国民政府转向中共,开启了同中共结盟的进程。二战后初期,苏联与中共在中国东北层面的互动以及由此形成的战略性关系,是斯大林1949年初重新思考对华政策的基础与起点,使他更愿将中共视为苏联在华利益的新支点与合作伙伴,迅速完成了对华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